媒体中心

MEDIA CENTER

CHINESE NATIONAL COMMITTEE FOR 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MONUMENTS AND SITES

  • 2020-02-18 协会动态

    协会成立15周年,回顾成长历程(一)

    今年是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由民政部批准正式成立15周年,回首以往,作为历史的见证者,作为中国文化遗产领域的一个文化标识,协会伴随中国和世界古迹遗址保护事业发展的脚步不断成长。总有人问我们,协会到底是做什么的?协会的力量在哪?无论您是资深老会员,还是刚加入的新会员,我们邀请您共同了解和回顾,从协会建立的初心,一步步走到今天,以行动化为答卷,呈现给您。协会第一届执行委会员(2008年后名称改为理事会)工作概览(2004年至2007年)编辑整理:马永红、李静一、筹备与建立(一)协会的性质与宗旨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以下简称“协会”)是文化和旅游部(原文化部)业务主管、国家文物局业务指导的、由全国从事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的专家学者、管理工作者和有关单位自愿组成的全国性、专业性、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协会的宗旨是,在遵守我国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港、澳、台地区遵循一国两制的原则)、遵守社会道德风尚的前提下,承认并参照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章程,团结广大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管理工作者,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从事文化遗产保护理论、方法、科学技术的研究、运用、推广和普及,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供专业咨询服务,促进对文化遗产全面保护与研究。(二)根据2004年8月6日会员大会表决通过的《章程》,协会的名称含义及业务范围是:1.古迹是指在历史、艺术、科学、建筑或人类学方面具有价值的一切建筑物和建筑群,及其环境和有关固定陈设、附属物等。其中包括历史的雕刻、题记、绘画、石窟,及其他各种具有考古意义的、不可移动的纪念物。遗址指在历史、艺术、科学等方面具有价值,并具有一定规模和范围的地下或水下人类文化遗存、地上残址或景观,包括人工作品和人与自然的共同物。2.为政府、团体及个人提供保护古迹和遗址的联系途径,收集、研究并交流有关古迹与遗址的保存、保护、修复和加固的原则、方针、政策、法规与技术,培训相关人才,组织和实施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合作、交流项目,就有关专业工作提供咨询、制定指导性文件,参与古迹、遗址保护法规的研讨与制定,募集古迹、遗址保护经费等。3.参加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国际间一切有关促进古迹、遗址保护、加固、修缮和研究活动,及其他相关活动。4.与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ESCO),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ICCROM),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所赞助的地区性保护中心,以及其他追求同样目标的国际或地区性机构及组织建立并保持密切合作。5.与本章程相符的其他活动。(三)成立背景与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召开及执行机构的产生1.成立背景:1993年,根据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的新情况,经外交部、文化部批准,国家文物局代表中国加入了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英文缩写ICOMOS,以下简称“ICOMOS”)并成立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中国国家委员会(英文缩写ICOMOS China)。2.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召开及执行机构产生:2004年8月6日,按照民政部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协会第一次会员大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文物、考古、古建筑、世界遗产、保护规划和历史等学术领域及各地文物主管部门、文物保护机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代表150余人出席大会。会上投票选举产生协会执行委员会,选举张柏为执行委员会主席,王瑞珠、吕舟、安家瑶、吴加安、张廷皓、杨志军、陈同滨、孟宪民、侯菊坤、晋宏逵、顾玉才、郭旃、彭常新、樊锦诗为副主席,郭旃为秘书长,朱晓东为财务总监。8月7日,协会召开第一次执行委员会会议,决定顾玉才为常务副主席,朱晓东为常务副秘书长。2005年3月14日,张柏主持召开协会主席会议,会议提名增补协会副主席候选人龙炳颐、何丽钻、游庆桥、关强和执委候选人吴志华、陈泽成;并经3月29日执行委员会会议投票表决通过。(四)协会正式在民政部注册2005年4月29日,经文化部、民政部批准,协会正式注册,常设办事机构秘书处挂靠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根据工作需要,经调整,协会秘书处现挂靠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二、承办筹备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5届大会暨科学研讨会(以下简称“ICOMOS第15届大会”)经国务院批准,我国于2005年10月17日至21日在陕西省西安市举办了国际古迹遗址保护领域的大型国际会议——ICOMOS第15届大会暨主题为“古迹遗址及其背景环境”的科学研讨会。成立伊始,协会即与国家文物局、陕西省人民政府、西安市人民政府、西安市文物局共同承担了本次大会的筹备工作。(一)成立大会筹备机构为保证大会顺利召开,经国务院批准,2004年底成立了由文化部、外交部、财政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国家文物局、陕西省和西安市政府有关负责人组成的ICOMOS第15届大会筹备工作领导小组,文化部部长孙家正任组长。2005年1月,国家文物局与协会联合成立了ICOMOS第15届大会北京筹备办公室,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二)开展ICOMOS第15届大会筹备工作1、组织召开ICOMOS第15届大会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全体会议:3月和9月,协会分别在北京和西安组织召开两次ICOMOS第15届大会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全体会议,讨论确定ICOMOS第15届大会筹备工作方案,实地检查大会各项准备工作的落实情况等。2、组织我国专家参与起草大会宣言:根据大会主题、文化遗产保护的形势和要求,协会组织我国专家参与了大会宣言的起草工作,并与ICOMOS执行局以及日本、澳大利亚有关专家保持密切合作,力争大会通过体现亚太地区特别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大会宣言。3、举办国内科学研讨会:3月和9月,协会分别召开两次科学研讨会,围绕大会主题——“背景环境中的古迹遗址——不断变化的城乡景观中的文化遗产保护”,对征集的109篇论文(提要)及通过国际评选的30篇论文(提要,包括港澳台)组织展开深入研讨。会上还就我国专家参加起草、关于文化遗产及环境保护的《西安宣言》、以及《西安宣言》中的专业术语的统一和使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环境景观”的解读,环境的真实性、完整性的评价,对“原生”、“再生”、“现状”的认知和与会的翻译等问题作了认真细致的讨论。4、宣传“4•18”国际古迹遗址日:4月中旬,协会主席张柏接受了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专访,第一次将“4•18”国际古迹遗址日介绍到国内。5、新闻宣传:7月5日和10月16日,协会分别在北京、西安举行了两次会前新闻发布会;9月,协会网站(icomoschina.org.cn)正式建成并开通,成为ICOMOS第15届大会的国内官方网站。(三)大会召开1、大会开幕:10月17日,ICOMOS第15届大会正式开幕。来自81个国家和地区的634名国外代表和273名国内代表(包括港澳台地区的代表)参加了开幕式。协会主席张柏作为本届大会主席主持开幕式并致辞。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思卿、文化部部长孙家正、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中国外交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等代表出席了开幕式。孙家正代表中国政府致辞,佩赛特代表ICOMOS官员致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文化财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世界遗产中心、国际博物馆协会、美国盖蒂基金会等国际组织代表也向大会致辞,并进行了嘎卓拉奖的颁奖仪式。2、举办《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论坛:10月18日,协会与美国盖蒂基金会共同举办了《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以下简称《中国准则》)论坛。《中国准则》是协会组织建筑、考古、遗产保护和遗址管理等领域的中国专家组,会同美国盖蒂保护所和澳大利亚遗产委员会,历时三年编纂完成的一部具有时代特点和中国特色的行业规范,是新形势下文物古迹保护和管理的操作指南。3、《西安宣言》诞生:10月21日,第一部以中国古都命名的国际古迹遗址保护领域行业共识性文件《西安宣言》获大会通过。《西安宣言》的产生,表明国际社会对文化遗产所处环境保护意义的认识和重视,也表明国际古迹遗址领域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太地区经济高速发展中文化遗产及其环境保护的关注。同时通过的还有《埃格尔-西安原则》、《文化线路国际宪章草案》等其它相关文件。4、我国代表首次当选ICOMOS理事会副主席:大会选举产生ICOMOS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司库等,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郭旃当选为ICOMOS副主席。5、大会闭幕:21日晚,大会完成所有议程胜利闭幕。会后,协会编印并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了《ICOMOS第15届大会论文集》。大会现场ICOMOS第15届大会主席、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协会(ICOMOS CHINA)主席张柏在大会开幕式上致欢迎辞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主席米歇尔·佩赛特致辞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思卿出席大会文化部部长孙家正致辞代表听取发言三、2006年协会工作(一)筹办首届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无锡论坛2006年,协会响应ICOMOS“4•18”国际古迹遗址日主题,于4月17日至18日,与江苏省文物局和无锡市人民政府在江苏无锡筹办了首届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无锡论坛——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这是我国第一次举办全国范围的国际古迹遗址日主题活动,也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第一次将工业遗产保护作为重要专题提出。论坛探讨了近现代工业遗产的价值,审视中国工业遗产的保存现状,研究未来工业遗产保护的理念和举措,有力推动了我国工业遗产普查和保护工作的开展。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大会上做《关于保护工业遗产的思考》的主旨报告;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协会主席张柏做论坛总结讲话;ICOMOS秘书长迪努•本巴鲁、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主席尤瑟比•卡萨耐尔,以及来自全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和文物部门的代表,在会上充分交流了关于工业遗产研究的观点和成果。4月17日,论坛举办新闻发布会,新华社、光明日报等25家媒体到会采访。4月18日,论坛通过关于工业遗产保护行业共识性文件《无锡建议》,明确了工业遗产保护与经济、与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密切关系,对工业遗产的范围界定、面临的威胁、保护的途径及举措提出建议。(二)参与筹办“第二届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5月31日至6月2日,协会参与筹办了由国家文物局、建设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银行主办,浙江省文物局和绍兴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二届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188位中国专家和来自世界各地的63位国际专家,围绕“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展开讨论,并通过重点关注遗产管理、负责任的旅游和保护筹资等问题的《绍兴宣言》。(三)协会第一个专业委员会—石窟专业委员会成立6月27日,协会第一个专业委员会—石窟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研究院举行。协会主席张柏、常务副秘书长朱晓东出席大会。石窟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将进一步加强全国各石窟单位间的沟通联系,为国内外相关机构及专家学者在石窟保护与研究、交流与合作、管理与利用等方面提供良好的平台,从而共同促进石窟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全面发展。(四)主办了纪念《西安宣言》发表一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ICOMOS西安国际保护中心成立大会10月20日至21日,协会与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西安市人民政府在西安共同主办了纪念《西安宣言》发表一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ICOMOS西安国际保护中心成立大会,来自15个国家、5个国际组织的300多名专家学者和官员参加了会议。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会上作了《关于大型古代城市遗址整体保护的思考》的主旨报告,协会主席张柏作了《城市考古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专题演讲。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围绕《西安宣言》、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城市考古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传统理论与保护科学等五个方面做了专题演讲并进行了研讨。会议期间,ICOMOS国际保护中心也宣告成立。(五)协会起草的两个管理办法获得通过为加强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更好的履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责任和义务,协会起草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巡视管理办法》和《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专家咨询管理办法》,经国家文物局第20次局务会议审议通过施行。四、2007年协会工作(一)筹办第二届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无锡论坛针对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新农村建设全面推开、乡土建筑保护面临严峻挑战的新形势,4月11日,协会参与筹办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无锡论坛——乡土建筑遗产保护”。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副局长童明康,以及建设部城乡规划司、江苏省文化厅、浙江省文物局等有关负责人,ICOMOS乡土建筑保护专业委员会秘书长V•P•洛佩兹、坦桑尼亚国家自然资源与旅游部文物局局长卡芒巴,以及来自全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和相关专业代表一百余人参加论坛,就乡土建筑遗产保护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会上,单霁翔做了《把握新农村建设机遇,积极推进乡土建筑保护》的主旨报告。基于乡土建筑遗产保护的严峻形势,由协会起草的《关于保护乡土文物建筑的倡议》在大会获得一致通过。与会代表就加强立法、把乡土文物建筑的保护纳入各级政府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保护乡土文物建筑本体及周边环境及其蕴含的生活方式、传统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使新农村建设与乡土文物建筑保护和谐共进达成共识。是年,国家文物局将乡土建筑作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重点。(二)召开《中国准则》推广研讨会《中国准则》是协会组织来自建筑、考古、遗产保护和遗址管理等领域的中国专家组,会同美国盖蒂保护所和澳大利亚遗产委员会,历时三年编纂完成的一部具有时代特点和中国特色的行业规范,是新形势下文物古迹保护和管理的操作指南,2000年由国家文物局推荐颁行。《中国准则》由协会组织编写,标志着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向专业化和非政府化工作方式转变的趋势。相对于官方的立法和行政管理,专业规范中所蕴含的道德理念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且是规范得以推广的前提。5月10日至11日,协会在北京召开《中国准则》推广研讨会,协会主席张柏,副主席樊锦诗、晋宏逵等,与来自美国盖蒂保护所、澳大利亚环境遗产部,以及中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地方文物行政部门的代表等40余人,就制定推广《中国准则》的战略和措施,推进《中国准则》的普及和应用,使我国的古迹遗址保护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等进行了深入探讨。(三)举办专业讲座,搭建交流平台5月24日,协会在北京举办“文化遗产地游客管理讲座”,为全国世界遗产地的50名代表和美国盖蒂基金会、Kiran咨询集团的专家进行专业理念与技术交流搭建了平台。(四)承办“东亚地区文物建筑保护理念与实践国际研讨会”5月24日至28日,按照国家文物局统一部署,协会与故宫博物院、北京市文物局共同承办了由国家文物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国际文化财产保护修复中心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共同主办的“东亚地区文物建筑保护理念与实践国际研讨会”,来自三大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组织和近20个国家的60余名资深专家和代表出席会议。协会编印的《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相关法规文件汇编》(中英文版)在大会发放并受到欢迎。会上形成《北京文件——关于东亚地区文物建筑保护与修复》,成为木结构文物建筑保护的行动纲领和实施准则,并进一步丰富了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五)举办《中国准则》培训班10月24日至11月6日,协会在河南洛阳成功举办了《中国准则》培训班,这也是国内文物保护领域首次由专业协会主办的专业培训活动。来自国内39个文物行政部门、文博单位、科研院所和相关机构的40名学员参加了培训。此次培训得到美国盖蒂基金会的资助。

  • 2020-01-19 协会动态

    热烈祝贺协会常务理事、理事荣获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称号

    近日,协会常务理事张杰、周俭、协会理事孙一民获得由住建部颁发的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称号,这是对三位老师卓越成就的认可,恭喜三位老师!第九批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名单

  • 2020-01-13 协会动态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发布《长征标识与展示体系建设指引》

    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重要指示,践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 年)的意见》和《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关于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和“长征文化线路整体保护”的总体要求,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发布《长征标识与展示体系建设指引》。该文件提出了长征文化线路标识与展示体系建设的实现路径、相关建议与建设引导,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下一步实施工作提供切实有效的“操作指南”,能够指导各实施主体在统一的思路和框架下各自组织相关展示利用规划、方案的编制及具体建设项目的实施。通过发布和推荐《长征标识与展示体系建设指引》,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希望与协会会员及广大文博行业同仁一道,共同讲好长征故事,弘扬伟大长征精神。附件:《长征标识与展示体系建设指引》

  • 2020-01-06 中国遗产

    文明之声 | 侯卫东:文物建筑维修中的保护和传承

    具有历史、科学、艺术以及情感价值的建筑物,又可统称为“文物建筑”。比起现代建筑,文物建筑历史更加悠久,面对的风险更多更大。类型不同、时代各异、分属不同级别的文物建筑作为保护维修的对象,其背后都有着不同背景。有的年久失修,存在各类病害和残损,大多数寺庙、衙署、古建筑都属于这类情况。有的虽然年代不算长久,但按照新的使用功能和标准则不够健康,如2019年“全国古迹遗址保护优秀项目”中,正在使用的近代民居有上海武康路民居和南京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自建成以来,每日承担数万辆汽车、火车的过往。还有突发自然灾害导致的文物建筑破坏。为了避免这些文物古迹破坏的继续和加速,并且能够传达真实完整的遗产价值,就需要对它们进行科学合理的保护维修。随着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热情高涨和关注增强,文物古迹保护维修后的效果也会引起讨论与争议。那么,文物建筑维修如何才能体现保护和传承?(陕西旬邑泰塔修复前后对比图)维修之前必须“望闻问切”应县木塔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木结构建筑。建于辽代清宁二年(1065年)的这座塔总高65.8米,后虽经多次加固和维修,但由于结构及后期环境的影响(如战争炮击等),木塔存在倾斜、沉降变形及木构件的残损等诸多问题。如何对这座独一无二的古塔进行保护维修,始终是难题。有鉴于此,近几十年对木塔进行了各种检测和监测。首先是现状测绘,大家经常看到的是木塔的法规量测图纸,这种图纸可以反映木塔建造的形制、结构,但不能真实反映其现状。因此从上世纪开始,先后有多个建筑院校及古建筑研究机构对木塔进行了现状测绘,较为真实地记录了木塔当时的性状。测绘记录仅仅是其表面现象,要想揭示木塔病害后面存在的各种原因,则需进行一系列的检测和计算。如有限元模型数值计算,结构特性的动力特性测试和计算,材料检测与实验等。真正能反映木塔风险程度的是动态的数据,因此要长期对木塔各处存在的变形进行监测,从数据的变化来分析其破坏的趋势。最终,这些数据形成木塔信息系统档案。文物维修工程能否达到目的,前期勘察研究至关重要。一般文物建筑的前期测绘都有一定难度,隐蔽部位都需要在工程开始后进行补测以确保记录的完整性。随着科技的进步,更精确的记录手段也应运而生,如上海武康路近代建筑的测绘借助现代3D扫描技术,直接生成各向视图,可以称之为实物立面图、平面图和剖面图。桥梁这一类大型工程设施,如何了解其结构现状,需要采取诸多新技术的检测与监测,如南京长江大桥、义乌古月桥都做了相应的检测记录,古月桥还对石材本身的材料进行了化学检测和取样测试,弄清楚石材的物理和化学性能。在对工程对象进行深入勘察记录的基础上,还要对其进行科学评估。文物维修工程的目的,就是要消除保护对象存在的安全隐患,通俗说法就是找准病因、因病施治。(上海武康路民宅修复前后图)传统工艺和新技术缺一不可再好的前期研究,再准确的检测评估,最后还是要落在文物维修工程的实施上。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弘扬优秀传统和工匠精神。用传统工艺,采取传统材料修复传统建筑,应该是维修文物建筑永恒的追求。文物建筑的保护维修除了需要应用传统工艺,也需要借助新的科学技术。可以说,传统工艺和新技术是文物建筑维修的左膀右臂,缺一不可。一般文物建筑特别是传统木构建筑,提倡采用传统的工艺来修缮。中国地域广,文物建筑类型多,所谓的传统工艺也多不相同。山西是中国早期建筑的集萃之地,但与北京地区的所谓官式建筑不同,更与南方的营造技艺有较大差异;文物建筑的维修一定要注意地域特色,之前就有南派的工匠承建北方古建筑,结果檐牙高翘,翼角飞起,无复北方建筑的古朴厚重。秉承传统工艺真正要做好,则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贵州海龙屯的海潮寺仅余一处建于民国后期的殿宇,既不高大宏伟,也没有华丽装饰,貌似一座普普通通的农家小屋,也被评选为优秀保护项目,参与保护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团队并未因其平凡而懈怠。认真对待每一个工程步骤,墩接木柱、归安石条、打牮拨正、修补门板、铺瓦屋面、补强梁柱,将一个普通的木建筑,修成一个匹配世界遗产称号的精品。除了因循传统规矩维修文物建筑外,针对每一处不同的情况,都需推陈出新。2019年另外一处优秀古迹遗址项目福建东山关帝庙,前殿及正殿的剪瓷雕屋脊装饰是其重要特色之一。在维修中,遵循最小干预的原则,面对无法拆解的屋脊而下部屋面需要揭瓦亮椽的矛盾,采用将屋脊完整吊起,待下部屋面处理完成后再回归原位的方法,很好保存了剪瓷雕屋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福建东山关帝庙的剪瓷雕屋脊装饰修复前后图)科学态度与人文情怀同等重要(贵州海龙屯海潮寺建筑修复前后对比图)文化遗产的价值在于它是人类文明历史印迹的直接物证,保护修复文物古迹就是努力减少这些历史印记由于岁月或人为造成的磨损蜕化,或使其在某种程度上得以恢复。建筑物有其自然形态,形式、结构、材料以及透过表面诠释的工艺和美学趣味是它的物质属性。能够列入文化遗产保护名单的,自然是因为这些属性是杰出和值得保存的。抛开关于真实性的争论,简单质朴地回归建筑物的实质,最后的成果是否优秀,实际很容易判断,只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衡量。首先是威胁文物建筑安全的因素是否还存在。古建筑由于部件散乱、构架变形、门窗墙面破损等问题,会导致不同的破坏。修复后的建筑恢复了其对外界的防护作用,强化了构架的安全程度,完善了古建筑的艺术形象。塔作为高耸的建筑物,经常会由于地基的不均匀沉降而发生倾斜,俗话说十塔九偏。如果倾斜不会影响古塔的安全,我们大可不必轻易干扰。但如果塔的变形影响到了它的安全,则必须采取相应工程措施。特别是在西北湿陷性黄土地区,经常由于渗水导致古塔倾斜沉陷,历史上陕西扶风法门寺明代皇家舍利塔、陕西武功报本寺宋塔就因倾斜而倒塌或拆除。近几年这种风险依然存在,先后有眉县净光寺唐塔、西安万寿寺塔、旬邑泰塔等因倾斜发生重大险情,幸运的是这几处古塔都及时采取了科学合理的工程手段,制止了风险扩大并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古塔的原有形态。其次,修复工程是否成功,还可以通过比较文物古迹维修后是否能够更加真实和完整展示文物的相关信息来判定。福建东山关帝庙的梁架、门窗及各类木构件,在经过清洗、绘色、补漆等措施后,与经过修复的剪瓷雕屋脊一起,使得这座建筑金碧辉煌、色彩斑斓的原貌得以重现。最后,经过维修的对象是否被接受并重新融入所在的场所,也是重要评判标准。如果一处文物古迹经过维修后无人问津,就谈不上优秀。南京长江大桥维修后的开放日,成千上万的人涌上桥头,庆祝大桥的再生。武康路民居在保护文物原真性和恢复文物原状的前提下,内部植入当今时尚的、与其原功能相似的使用功能,赋予了场所新意义和建筑新活力。在国家文物局指导和推动下,中国文物报、中国古迹遗址协会先后介入并组织评选了多届“全国优秀古迹遗址保护项目”(前期也称“文物保护十佳工程”)。这些工程都有一定的示范作用,也可引导社会客观看待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实施。文物建筑维修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社会文化事业,既要有科学态度,也要有人文理念。保护维修的成果除了继续真实完善承载历史信息,也会轻轻画上本次维修的痕迹。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一直在路上。(作者为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总工程师)转载于《人民日报》1月5日文化遗产版,作者系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总工程师,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防灾减灾专业委员会主任。

  • 2020-01-03 协会动态

    热烈祝贺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被评为4A级社会组织

    2019年12月31日,民政部正式发布了2018年度全国性社会组织评估等级公告,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被评为4A级全国性社会团体。详见《2018年度全国性社会组织评估等级公告》民政部公告第469号,页面链接:http://chinanpo.gov.cn/2351/123069/ 根据民政部《社会组织评估管理办法》(民政部令第39号)、国家社会组织管理局《关于开展2018年度全国性社会组织评估工作的通知》国社管函〔2018〕51号要求,我协会积极参加了本次全国性社会组织评估,经过精心筹备,并经第三方机构初评,全国性社会组织评估委员会终评并公示,我协会被评为4A级全国性社会团体。社会组织评估共分为5个等级,本次全国性社会团体评估中,有1家荣获5A级、20余家机构荣获4A级。获得4A评级,标志着国家社会组织管理部门对我协会近年来各项工作的高度认可。 协会感谢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的关怀与指导,感谢协会各位理事、专业委员会、广大会员长期以来的鼎力支持。我们将珍惜荣誉,再接再厉,为大家提供更丰富多彩的活动与服务;搭建平台,汇聚智慧,为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和行业管理贡献力量。

  • 2019-12-31 会员动态

    关于收取2020年度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个人会员会费的通知

    下载地址:http://www.icomoschina.org.cn/uploads/download/20191231140708_download.pdf

  • 2019-12-31 会员动态

    2020年ICOMOS国际会费缴费通知

    下载链接:http://www.icomoschina.org.cn/uploads/download/20191231143351_download.pdf国际会员申请:http://www.icomoschina.org.cn/news.php?class=217

  • 2019-12-31 协会动态

    ICOMOS CHINA的2019年

    岁末将至,大家是否也跟我们一样感觉时间过的太快了呢?回顾2019,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在国家文物局、协会领导、各会员单位和个人会员的大力指导和支持下,开展了一系列丰富的活动。下面,让我们一起回首ICOMOS CHINA的2019:数字中的2019: 协会有1251 名个人会员,其中231 名国际会员,223 家团体会员单位。 共有15 处世界文化遗产地、1 家非世界遗产团体会员单位向协会会员开放调研。 协会共主办或参与组织25 次国内外的会员活动、学术研讨、出访调研等活动。 2019年文物保护工程专业人员资格考试,共收到13018 人考试成绩,成绩合格共1259 人。​协会参加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办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秘书处对会议内容进行全面梳理,整理形成10 万字的会议材料。一、更多的会员,更优的服务(一)聚会——年度会员大会12月7日,协会2019年度会员大会在浙江杭州召开。本次大会由协会主办,浙江省文物局协办,浙江省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杭州市园林文物局承办。协会理事、团体和个人会员,中国考古学会、中国博物馆协会等兄弟协会代表,共计150余人,53家团体会员单位参会。同时,协会作为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中国国家委员会,邀请了韩国ICOMOS、日本ICOMOS的代表参会交流。宋新潮理事长作了协会2019年工作报告。历史村镇专委会、石窟专委会、防灾减灾专委会分别作了工作报告,协会秘书处介绍了关于参与ICOMOS国际事务的情况。举行了中日韩三国ICOMOS学术分享会,在浙江大学举行了“ICOMOS CHINA走进校园活动”(二)开放——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地、团体会员单位为个人会员免费开放龙门石窟、明十三陵、泰山、故宫博物院、山海关长城、金山岭长城、清东陵、清西陵、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良渚古城遗址、鼓浪屿、福建土楼、西湖等世界文化遗产地,以及伪满皇宫博物院等团体会员单位就为协会个人及国际会员免除门票一事达成协议。8月2日,协会组织了主题会员活动“走进龙门石窟”;9月28日,河北省世界文化遗产地向协会会员免费开放签约仪式在河北省博物院举办。宋新潮理事长表示,向ICOMOS会员免费开放世界文化遗产地,是遗产大国的国际化和开放化水平的象征,有助于向国际社会更好讲述中国遗产故事;有助于为遗产地提供交流合作机会,推动遗产地文化保护、文脉传承,更好融入国际文化遗产事业;有助于各遗产地自觉接受国际同行的有效监督,获得专业建议;有助于培养文化遗产保护人员的责任感,认识到文物保护事业是一生的追求。(三)4·18——国际古迹遗址日纪念系列活动2019年国际古迹遗址日主题定为“乡村景观”(Rural Landscapes),协会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设计研究院联合主办“多元视野中的乡村景观”沙龙;号召团体会员单位自主举办国际古迹遗址日纪念活动。(四)展览——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传播继2018年5月协会在香港举办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30年纪念图片展”后,因社会反响良好,展览效果突出,再次应香港公民教育资源中心邀请,于2019年7月到9月在香港公民教育资源中心(主题展览厅)展出,进一步扩大了协会的影响力。为更好宣传推广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秘书处组织设计、制作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之旅》(“Around China in 40 Sites”)中英文双语图册及周边,在协会团体会员及国际会员间发放,取得积极评价。二、更多的交流,更广的视野(一)北京——“活化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论坛1月12日,由协会主办的“中国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论坛”在北京智珠寺召开。论坛围绕“遗产活化与乡村振兴”、“遗产活化理论探讨:价值观和方法论”、“遗产活化案例实践:公共属性与利益平衡”三大演讲议题,以及“乡村遗产空间改造与在地文化运营”、“寻求可持续的遗产活化利用模式”两大圆桌对话。(二)山西平遥——“面向地方发展的乡土和土质建筑遗产保护” 国际研讨会9月6日-8日,协会主办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乡土建筑科学委员会和土质建筑科学委员会联合年会在山西平遥举行,主题为“面向地方发展的乡土与土质建筑保护”。(三)山东济南——第四届“国际泉水文化景观城市联盟会议暨济南泉·城文化景观保护国际研讨会”9月8日-12日,协会参与举办的“第三届国际泉水文化景观城市联盟会议暨济南泉·城文化景观保护国际研讨会”在济南召开。(四)辽宁沈阳——“2019沈阳·ICOFORT古代战争与城防古迹遗址保护世界研讨会”9月27日-28日,协会主办的“2019沈阳·ICOFORT古代战争与城防古迹遗址保护世界研讨会”在沈阳建筑大学召开。(五)良渚+合浦——首届“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艺术周——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十周年”10月17日-20日,“首届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艺术周——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十周年”在浙江良渚与广西合浦两地举行,协会协办了本次活动。(六)云南景迈——“景迈茶文化景观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10月22日-25日,协会主办的景迈茶文化景观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在云南景迈召开。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参加了会议并致辞,来自有传统茶园的亚洲各国、ICOMOS总部、文化景观专业委员会等与茶文化景观遗产相关的20余位国际专家代表及国内专家学者参会,就茶文化景观的研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展开深入讨论。(七)上海——主办2019年上海“建博会”10月,由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主办的第三届国际建筑遗产保护与修复博览会在上海展览中心召开。协会首次同时作为主办方和参展方,承担了展位的设计和布展,展览融合了协会介绍、协会主要业务、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图片展等内容。(八)北京——ICOMOS历史村镇科学委员会亚太区研讨会暨协会历史村镇专委会论坛11月14日,2019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历史村镇科学委员会亚太地区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历史村镇专委会论坛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由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历史村镇科学委员会(ICOMOS CIVVIH)、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历史村镇科学委员会亚太分委会、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举办,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研究中心承办。宋新潮理事长以《中国历史城镇保护面临的机遇》为题做了主旨报告。(九)河南安阳——石窟专业委员会年会11月28日,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石窟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安阳石窟艺术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河南安阳召开。本次研讨会围绕石窟保护和石窟研究两个议题展开,与会专家学者分享石窟壁画保护修复、石质文物保护、摩崖造像调查等方面的工作经验和研究成果。三、更好的管理,更重的责任(一)资质资格管理受国家文物局的委托,协会开展了文保工程单位资质和个人资格评审工作,完成了第七批文物保护工程资质评审、个人资格考试和评定,组织文物保护规划等项目评审工作。(二)优秀古迹遗址保护项目4月18日,协会主办的第五届全国优秀古迹遗址保护项目于北京正式公布获奖项目和特别推荐优秀项目名单。上海武康路100弄1-4号文物建筑修缮项目、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维修文物保护项目、贵州海龙屯海潮寺修缮项目、福建东山关帝庙维修项目、山西省灵丘县觉山寺塔修缮项目获得第五届全国古迹遗址保护优秀项目;泰顺廊桥—文兴桥、文重桥、薛宅桥灾后修复工程和古月桥修缮工程获得协会特别推荐项目。(三)乡村遗产酒店示范项目继2018年评选出5家首批示范项目后,乡村遗产酒店示范项目取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11月,第二届乡村遗产酒店示范项目评选征集新闻发布会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隆重举行,宋新潮理事长出席并致辞,第二届评选活动报名通道正式开启。四、助力世界遗产,传递中国声音(一)大会——提供世界遗产大会技术服务2019年,协会参加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办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并为国家文物局提供了全程专业支持。研究制定涉我议题参会预案,并汇编形成会议重要文件中英文汇编材料,供参会团参考;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英格兰遗产委员会联合召开“中英双墙合作”主题边会,并为边会设计双墙海报,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出席并在边会上致辞;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项目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持续提供专业支持,为该项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做出贡献。(二)中非——参加中非论坛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非洲世界遗产能力建设与合作论坛”在巴黎UNESCO总部召开。协会秘书处积极组织国内文化遗产领域专家参会工作。宋新潮理事长在开幕式上做了题为“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共同保护中非文化遗产”的主旨发言。(三)中法——与法国世界遗产协会签署合作协议并赴浙江开展调研11月,协会与法国世界遗产协会签署了《关于世界遗产合作谅解备忘录》,并组织安排法国代表团赴浙江省预备项目——闽浙木拱廊桥、海宁海塘·潮调研。(四)丝路——参加“丝绸之路跨国申报世界遗产协调委员会第六次会议”9月,协会副理事长吕舟赴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参加于丝绸之路跨国申报世界遗产协调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向国际组织和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展现了我国工作成果。(五)预备项目——加强申遗预备项目专业培育组织召开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专家评审会;联合承办2019年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国际学术研讨活动,主办了“第二届中国(黄石)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高峰论坛”,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项目提供专业支持。五、携手ICOMOS,增进友邻互动(一)年会——赴摩洛哥参加ICOMOS年会10月,2019年ICOMOS年度会议暨科学研讨会在摩洛哥世界遗产城市马拉喀什召开。协会代表团与ICOMOS国际总部及相关科学工作组、其他国家委员会就海上丝绸之路主题研究、中国参与2020年ICOMOS大会事务、茶文化景观及水相关遗产主题研究、ICOMOS西安国际保护中心相关事项、国家委员会间专业交流等进行了工作对接,并参加了“乡村景观遗产”科学研讨会。(二)茶文化景观——推进ICOMOS茶文化主题研究协会承担该主题研究中国章节编写的组织工作。目前已完成全面修订,将翻译完成的英文稿提交总部,促进国际茶文化景观主题研究报告的尽快完成。(三)自然文化融合——承办ICOMOS文化与自然融合联合实践计划调研由协会承接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和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国际合作项目——“文化与自然融合联合实践计划——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调研”于11月3日-9日在哈尼梯田开展。该项目旨在重点关注有机演进类文化景观,并探讨如何在世界遗产框架内最有效地支持和维持传统管理方法,以长期保护和维持生物文化的复原力。来自中国、法国、印度和菲律宾的四名国际专家参加了本次调研。(四)重建——提交ICOMOS遗产重建主题研究案例ICOMOS遗产重建主题研究正在全球范围内征集案例,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秘书处已将彭州领报修院和泰顺廊桥项目按照格式要求提交至总部,并持续关注其后续研究。(五)推荐专家参与ICOMOS国际事务协会积极承担ICOMOS委员国义务,推荐中国专家参与亚洲邻国遗产申报、保护项目,为项目评估、保护修缮等提供技术支持,包括应ICOMOS要求,推荐我国专家参与部分亚洲邻国2020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评估工作。(六)意大利——赴意大利参加考古旅游展会11月,一年一度的地中海考古旅游国际交流展会在意大利世界遗产地帕艾斯图姆考古遗址公园举行。应主办方邀请,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协会首次组织了中国观察团前往参会交流。来自良渚遗址、铜官窑遗址、平潭南岛语族史前遗址等国内10家单位的20余位专家代表参加。协会向各单位征集素材,设计制作了以“A Deeper China”为主题的多媒体小型展示,并与意大利主办方进行了以“中意携手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为主题的对谈。(七)乌兹别克斯坦——支持乌兹别克斯坦ICOMOS成立并参加其成立大会11月,乌兹别克斯坦ICOMOS成立大会于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举行,协会副理事长、ICOMOS国际执委姜波受邀参加了会议并介绍了中国ICOMOS的情况。乌兹别克斯坦ICOMOS的组建及成立大会的组织,得益于中国向ICOMOS总部提供的资金捐助,在今年的ICOMOS大会上,总部专门感谢了中国做出的重要贡献。(八)蒙古——赴蒙古开展万里茶道调研10月,为推动万里茶道跨国申遗,落实协会与ICOMOS蒙古国家委员会关于联合申遗的“备忘录”,副理事长王力军赴蒙古相关遗产地进行调研,对接万里茶道保护及联合申报等相关工作。本次调研建立了中蒙双方关于万里茶道申遗的工作互访交流机制,巩固加深了双方有关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共识,并交流了双方申报遗产的研究基础、文化线路和遗产点的基本情况、相关工作进展等,获取了蒙古国境外线路和遗产点的重要原始资料,为下一步开展国际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九)日韩——邀请日本、韩国ICOMOS嘉宾参加会员大会协会受韩国ICOMOS邀请参加中日韩三国ICOMOS研讨会后,今年歇会邀请韩国、日本ICOMOS代表来华参加会员大会,开展学术交流。2020年,协会将进一步提高服务管理水平,加强与各有关方面的合作协作,加强行业规范标准建设和行业指导,通过举办重大活动,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等方式,进一步扮演好文化遗产领域行业内外、国内外的桥梁角色。希望广大会员和热爱文化遗产事业的同仁继续关注和支持我们,在各项活动中看到你们的身影。预祝大家2020年都有好开端!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2019年12月31日

  • 2019-12-23 会员动态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2019年第二批团体会员名单

总数:581 首页 26272829303132333435 末页 页数:2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