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9-01-12 乡村遗产酒店
中国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论坛 暨乡村遗产酒店2018年示范项目授牌仪式顺利召开
2019年1月12日,由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主办,大地风景文旅集团协办,北京大地风景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有限公司、北京风景文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承办的“中国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乡村遗产酒店2018年示范项目授牌仪式”在北京智珠寺(Temple东景缘)顺利召开。 围绕“遗产活化与乡村振兴”、“遗产活化理论探讨:价值观和方法论”、“遗产活化案例实践:公共属性与利益平衡”三大演讲议题,以及“乡村遗产空间改造与在地文化运营”、“寻求可持续的遗产活化利用模式”两大圆桌对话,二十余名在全国范围内从事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事业的资深领导、专家、从业者、乡村遗产酒店示范项目代表参与了分享。逾百名来自海内外关注遗产活化利用发展的各界人士出席了本次论坛。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宋新潮在致辞中指出,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是大家关注的一个问题,也是如何将文化遗产保护的时代性激活、如何发挥文化遗产的当代作用的问题。立足古村落的保护,国家文物局多年来推动了多项工作,包括和建设部共同公布传统村落名录、与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开展了拯救老屋行动、集合各方力量推进古村落的建筑再利用等多项工作。同时,宋局长重点阐述了支持乡村遗产酒店的四个理由:第一,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遗产活化保护,社会资本投入保护工作;第二,有力地促进了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尤其是卫生条件的改善;第三,促进了农民生活的现代化,活化是在保护基础上的发展,乡村酒店对传统的保护,成为农民生活的新样板;第四,使整个空心化古村落有了新的生机,点燃了乡村振兴的新动力。 原国家旅游局副局长杜一力以《文化遗产“活化”新问题》发表致辞,提出中国文化遗产的“活化”有三个问题需要关注:第一,活遗产,如何活下去?与其制定很多统一标准,不如培养当地人的文化遗产自觉。第二,新遗产,应如何做?还需认真钻研,找到“文化血缘”的意义,进行“价值”的精准传承。第三,如何让遗产的IP拥有“灵魂”?也需认真探索,找出文化遗产中最能让现代社会接受的内容。同时,还要寻求多维利用的新途径。 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吴必虎教授通过《文化遗产活化的社会参与及政策供给:案例分析》指出,目前国内文化遗产活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精英化、欧洲中心主义化、部门化和去市场化。我们需要秉持一种大众化、中国特色针对性、公共化和资产化的新价值观,以达成“看得到、看得懂、可参与、周边化”的文化遗产活化目标。同时,文化遗产活化应引入社会参与,包括多学科参与、游客参与、社区参与和资本参与。实现这些社会参与又需依赖各方面良好的政策供给。 论坛举办过程中隆重举行了乡村遗产酒店2018年示范项目授牌仪式。北京瓦厂乡村精品酒店、山东荣成海草房唐乡酒店、广西阳朔秘密花园、四川丹巴罕额庄园、安徽猪栏酒吧乡村客栈共五家乡村酒店获此殊荣。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可谓是2019年全国文物活化利用、乡村振兴以及文旅融合战略实施的重要开局之举。首先,论坛选址建于乾隆21年(公元1756年)的智珠寺大殿,身体力行地呈现出遗产保护的终极目标,是让遗产创造性地纳入现实生活,建立一种健康的、自我循环的机制,让遗产工作成为一项可持续的社会活动;其次,乡村遗产酒店将是以点带面,推动文化遗产促进乡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文物保护利用成果更多更好惠及人民群众的重要抓手;此外,本次论坛积极探索了文旅融合新形势下,文化遗产保护活化利用的途径,总结分享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多种模式,整合相关优质资源并实现资源共享,全力构建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与可持续发展产学研交流合作平台,积极推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作出积极贡献。
-
-
- 2019-01-04 中国遗产
中国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论坛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将于2019年1月12日(周六)在北京智珠寺(Temple东景缘)召开“中国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论坛”。论坛旨在积极探索文旅融合新形势下文化遗产保护活化利用之途径,总结分享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多种模式,整合相关优质资源并实现资源共享,全力构建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与可持续发展产学研交流合作平台,积极推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作出积极贡献。本次活动参会人数约100人,拟邀请国家文物局、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等相关领导,知名专家学者、乡村遗产酒店示范项目代表、活化利用优秀项目代表、地方政府代表等莅临现场,将以主题演讲、议题研讨、圆桌论坛等形式,共同探讨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的实践难题与有效经验。论坛相关事宜安排如下:一、会议组织主办单位: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协办单位:大地风景文旅集团承办单位:北京大地风景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有限公司 北京风景文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媒体支持单位:中国文物报、中国文化报、中国旅游报、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新社、新浪微博、执惠等场地支持:Temple东景缘场地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景山后街嵩祝院23号二、议程安排(拟定)三、拟邀请嘉宾参会对象包括地方政府代表、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成员代表、文旅产业从业人员、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专业机构、乡村遗产酒店2018年示范项目代表等。本次活动参会人数约100人。1、政府代表(拟邀30位)国家文物局、文化和旅游部领导,上海、浙江、广东、山西、陕西、河南、江西、云南、四川等地方政府领导。2、学界专家(拟邀10人)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专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等专家。3、文旅产业代表(拟邀40人)乡村遗产酒店代表、文旅企业代表、文旅投资机构等有关领域知名企业。4、社会组织代表(拟邀10人)文保志愿者、公益组织、社团机构等代表。5、媒体(拟邀10人)中国文物报、中国文化报、中国旅游报、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新社、新浪微博、执惠等媒体。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2019年01月03
-
-
- 2019-01-03 资质资格
第七批文物保护工程资质单位申报评审工作启动
关于开展第七批文物保护工程资质申报评审工作的通知文物保发〔2019〕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局(文化和旅游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物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文化部《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资质管理办法(试行)〉、〈文物保护工程施工资质管理办法(试行)〉、〈文物保护工程监理资质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文物保发〔2014〕13号)等的有关规定,为加强文物保护行业队伍建设,经研究,我局决定启动第七批文物保护工程资质单位申报评审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资质申报(含新增业务范围)、审核省级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本辖区内相关单位(含大专院校及中央各部门直管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按照上述《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资质管理办法(试行)》《文物保护工程施工资质管理办法(试行)》《文物保护工程监理资质管理办法(试行)》规定的条件和要求填写资质申请表(申请表下载地址:http://gl.sach.gov.cn/sachhome/approval/admin-approval-manage.html)并附有关材料,申报相应类别和业务范围的勘察设计、施工或监理资质。省级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本辖区内的有关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资质申报材料进行初审、汇总,并在提出初审和推荐意见后,将有关材料报送我局。报送单位资质申报表和有关材料的截止日期为2019年1月31日,以省级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发文及材料寄出时间为准。我局将在2月下旬组织评审,提出拟认定的甲级资质勘察设计单位、一级资质施工单位和甲级资质监理单位名单,并于3月初在我局官方网站(http://www.sach.gov.cn)公示。二、业绩与人员要求业绩及人员须符合上述《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资质管理办法(试行)》《文物保护工程施工资质管理办法(试行)》《文物保护工程监理资质管理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业绩及人员数量不满足规定数量的从业单位,暂不得申报甲、一级资质。未经省级文物行政部门验收合格的项目,不作为有效业绩认定;非独立承担的项目不得作为有效业绩。应提供社会保险机构出具的相关人员在本单位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证明,对于未在本单位缴纳社会保险费或者截止申报前在该单位的持续缴费时间不足6个月的人员,审核时不予认可。三、其他有关事项我局将在2019年上半年启动文物保护工程个人从业资格考核工作,并开放全国文物保护工程资质单位数据库和甲一级资质申报平台,平台开放后文物保护工程甲一级资质实行互联网在线申报,即报即审,相关要求将另行通知。业绩及人员暂未达到上述《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资质管理办法(试行)》《文物保护工程施工资质管理办法(试行)》《文物保护工程监理资质管理办法(试行)》有关规定要求的单位,可在考核达标后再行申报。联系人: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秘书处 孙滢电话/传真:010-84639925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司文物处 姚丞电话:010-56792082 传真:010-56792133特此通知。国家文物局2019年1月2日
-
-
-
- 2018-12-31 协会动态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恭祝大家2019新年快乐
-
-
-
- 2018-12-30 总部动态
发现西西里的遗产——2018年ICOMOS国际考古遗产管理年会观察
2018年是欧洲文化遗产年, ICOMOS国际考古遗产管理专业委员会(ICAHM)于10月25-28日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的蒙塔巴诺镇召开了年会暨科学研讨会。会议由ICAHM与联合国教科文、ICOMOS意大利国家委员会及蒙塔巴诺镇政府联合举办。大会的主题为“发现西西里的Agrimusco-遗产管理的整体性方法”,并针对考古遗产管理的多个方面设定了分主题,分别为“社区参与”、“气候变化”、“旅游与遗产” 和“天文考古”。“天文考古”是本次研讨会的一大亮点,因为距小镇仅几公里的就是近年来在天文考古学界渐渐知名的Argimusco巨石。蒙塔巴诺镇曾在2015被评为年度“意大利最美乡村”,在镇上每年一度的传统节日时会吸引到大量周边的游客,给小镇带来短暂的繁荣,也使越来越多的小镇居民将老房子改为民宿酒店接待游客。但总体来说因地处山区,不易抵达,淡季旅游经济也呈现出一派萧条景象。Argimusco巨石阵作为天文考古遗产的发现和对其研究的推动,也是小镇增加遗产景观丰富性和提升整体吸引力的机遇。ICOMOS考古遗产管理专业委员会,像其他专业委员会一样,也会以每年的年会为契机,汇集来自全球的专业会员,在某个特定的遗产地召开国际学术研讨会,一方面交流探讨当下国际前沿的遗产保护管理的理论实践,另一方面也希望为当地的遗产保护提供有益的新思路。蒙塔巴诺拥有中世纪的城堡建筑和以之为中心发展起来的极具特色的历史村镇,周边是西西里山区几乎原生态的乡村自然环境、农副产品、风土人情和特色美食,现今又有这一处引起学界和公众广泛好奇的巨石天文考古遗产;如何通过梳理小镇及其周边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为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是小镇非常真实的诉求,也正契合了会议的主题“遗产管理的整体性方法”。本次会议另外一大亮点是有来自多个会员单位的中国代表参加。由于协会在会前的积极宣传,共有来自东南大学、清华同衡、首都师范大学等单位的青年专家学者11名,也是参加ICOMOS专业研讨会中国代表数量创纪录的一次。我们乐于见到中国学者在专业领域与国际同行有着更多的交流沟通、遗产保护在中国产生着日益广泛的影响。来自东南大学的常军富老师参加了本次会议,并撰写了观察文章。协会征得其同意,特在此与大家分享:发现西西里的遗产——2018年ICOMOS国际考古遗产管理年会观察常军富东南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周小棣、常军富和建筑学院沈旸于2018年10月底赴意大利参加国际考古遗产管理科学委员会(ICAHM)2018年年会,会场位于西西里岛中部的蒙塔尔巴诺-埃里克纳小镇。本次会议的主题为“发现西西里岛的Argimusco——遗产管理的整体策略”,会议对公众参与、气候和景观剧变、遗产旅游、考古天文学、非洲倡议等议题展开了交流,会后我们和ICAHM主席约翰·皮特森、美国和澳大利亚专家一起对西西里岛周边的古城、考古遗址开展了考察学习。西西里岛是地中海最大的岛屿,不仅自然风光秀美,还拥有着众多独具特色的历史城镇和文化遗址,当地在遗产保护领域有着非常成熟的理念和经验,对于我们在国内从事的实践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参会和考察的过程中,不同理念和做法的碰撞带来很多触动和不成熟的思考,以此拙文略表。研讨会现场意大利西西里天文考古学院Andrea Orlando博士主旨发言“Argumusco 巨石的历史、考古和景观”一、历史城镇:遗产旅游与空心化蒙塔尔巴诺小镇小镇位于西西里岛中部的山地区域,距我们到达的卡塔尼亚机场车程有近100公里,接机大巴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行走了两个小时,才抵达蒙塔尔巴诺小镇。山路环绕中,小镇突入眼睑,给人强烈的震撼。下午的仰光照耀下,土黄色基调的小镇坐落在郁郁葱葱的山野中,褐色瓦顶上方,是一片湛蓝的天空,小镇最高处是建于中世纪的斯瓦比安-阿拉贡塞城堡,厚重的城墙和高耸的塔楼居高临下,与周围漫山的建筑相映成辉。小镇过去是西西里岛弗雷德里克二世的统治地,城堡建于1210年,镇内完整的保存了过去的街巷体系,并保存了大量的中世纪建筑,其中有圣米歇尔教堂、圣凯瑟琳教堂、市政剧院、圣灵教堂、小玛利亚教堂、农业银行等诸多重要的公共建筑,行走在窄巷里,能够感受到小镇浓郁的古典气息和舒适的生活氛围。但另一方面,往昔繁华的小镇目前也面临着人去楼空的境况。在老镇区内,大多数房屋处于闲置状态,门户紧锁,除参会人员外,鲜少碰到当地人,且大多是老人,只有阳台上摆放的花盆为街巷带来点点生色。据介绍,老镇区内的房主大都在外地工作,只有休假时才会回来。除了附近的矿泉水厂,小镇最大的经济来源是旅游。平日里人流罕至,到了周末,一拨一拨的游客开始出现,组团或自驾前来参观。游客为古城带来了生机,除了城堡、教堂等重要历史建筑外,镇政府还利用老建筑改造为历史照片馆、美术馆,展现小镇的悠久历史和艺术成就,沿小镇周围还修建了步道和观景台,使辛苦爬山的游客能够在山顶远眺周围绵延山脉和远处的地中海。游客的到来也为小镇带来了收入,当地居民开起了民宿、旅馆和餐厅,会议期间小镇内的住宿点几户全部客满,我们此行居住的就是其中一家民宿,名为中世纪度假村,由紧邻的几栋小房子组成,每个小房子为一间客房。小房子虽为新建,但用的当地传统石砌墙体和瓦屋面,内外装饰极为简朴,与小镇历史环境相协调。姆迪纳城堡姆迪纳城堡位于马耳他岛中部,建于公元前八世纪左右,在整个中世纪一直为岛内都城所在。古城面积较小,方约250米,选址于高地,城墙高筑,防御性较强。北、东、西三面地势较陡,城墙居高临下,视野开阔,南面地势较缓,为城门所在,城墙外侧设有角台马面,墙外挖有城壕,以增强防御。时至今日,城堡的城池体系依旧保存完好,城内保存了大量中世纪建筑,如圣彼得和保罗大教堂、教堂博物馆(原为神学院)、圣彼得修道院、自然历史博物馆等,大部分为巴洛克风格。由于其独特的遗产价值,姆迪纳城堡现在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姆迪纳城堡内生活的人口极少,据介绍只有300人,穿行于大街小巷的几乎均为游客。行走于门户紧闭的小巷中,像是走在一个时间停滞的博物馆,缺乏生活气息。与蒙塔尔巴诺小镇相比,前者受地理环境和交通限制而逐渐衰落和空心化,而姆迪纳城堡则属于受遗产管理的严格限制而导致的人口萎缩和活力丧失。城堡内除教堂、博物馆等向游客开放的公共建筑外,只有少数用房被允许用作纪念品零售店或餐厅对外经营,且古城内禁止车辆驶入,除步行外,只有面向游客的马车哒哒哒游走于街巷中,所以整个古城显得十分安静,难怪这个城堡有一个广为人知的昵称叫“默城”(the Silent City)。国内遗产学界受西方思潮影响,往往极为反感和警惕旅游开发导致的遗产地空心化,但上述两个案例却显示出遗产旅游对于拯救遗产地的衰败和空心化所带来的积极影响。行走在蒙塔尔巴诺和姆迪纳的街巷中,能深切地感受到,对于一些受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律无法避免的人口萎缩和迁出现象,逆流而行只会南辕北辙,我们要做的应该是摆正心态,以积极的姿态去拥抱改变,坚守遗产为人所守、为人所用的初心,方能找到正确的遗产保护与利用之路。二、考古遗产:公众参与和面向未来会议感悟本次ICAHM年会关注的重点依旧是考古遗产的保护、展示利用与管理,其中,公众参与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我曾经参加了ICAHM 2016年年会、2016年台北城市遗产国际研讨会等遗产保护领域国际会议,一个最大的感受就是国外遗产学界非常重视对公众参与的倡导和支持,这也是他们认为的遗产保护和利用的重要出发点和目的。而这恰恰是国内遗产保护领域长期以来所欠缺的方面。过去,国内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往往重视遗址保护而忽视保留当地居民,导致大规模的人口搬迁和人口隔离现象,也因此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而造成公园发展不可持续。近几年,国内对于遗产地的原住民保留和公众参与开始重视起来,这次参会的国内论文展现了国内在这一领域的探索和实践。如我们的参会论文《考古遗址公园在地文化保护与人居环境改善的实践模式——以可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例》、清华同衡楼吉昊等人的《火塘计划——基于侗族文化的教育和公众参与实践》以及首都师范大学范佳翎《围墙内外:地方文化视野下的河南省平粮台遗址的整体管理策略》、以及协会解立的《海龙屯考古遗址价值阐释:世界遗产与地方价值》等。同时,这次会议国外同行的论文也给了我一些新的认识,如荷兰莱顿大学考古学系的Monique Van Den Dries教授所做的《A Glimpse into The Crystal Ball of Heritage Management》论文汇报,介绍了荷兰考古遗产保护历史、现状并对考古遗产管理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指出考古遗产管理的首要目的应该是面向未来一代,让后代能够继续感知和传承遗产的内涵并成为一代又一代发展、创新的源泉。来自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Helaine Silverman介绍了他们的团队对达勒姆世界遗产地价值内涵的扩展研究,将当地过去的煤矿工人与教堂的联系重新挖掘并研究,正如他在汇报时提到的,发达国家尽管在公众参与方面走在前列,但在国内的不发达地区,公众参与依旧是一项极具挑战的工程。由此可见,西方的公众参与活动也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也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和再思考。就公众参与而言,东西方面临着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挑战,我们一方面要吸收西方的先进理念,另一方面更应该深入思考国内遗产所面临的问题,找出遗产与社会、社区共同发展之路。Argimusco巨石本次ICAHM年会的主题为“发现西西里岛的Argimusco”,Argimusco山地距本次会议所在的蒙塔尔巴诺小镇约7公里,山坡上的巨石是西西里岛上一处著名的自然景观,被称为“意大利的巨石阵”。这些自然形成的巨石呈现出人脸侧影、圣母立像侧影和展翅巨鹰的形象,当地考古学家和历史文化学者对其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发掘出了一些史前遗物,并发现了巨石在记录星象、日月更替等天文现象方面的独特价值,更将其与该地区远古人类的宗教信仰、祭祀文化等联系在了一起,这些内容给Argimusco增添了神秘而神圣的色彩。但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直接证据能够解释上述内涵的真实性,仍有许多人认为这只是一种受地质作用和风化而形成的特殊自然景观。尽管有上述两种不同的解释,但长久以来当地群众对该处巨石的情感寄托和地方学者的多角度、多层面探讨不断强化了巨石的精神价值,使其成为地方文化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其实在国内也有很多类似的案例,一些在外地人看来可能毫无特色可言的对象在本地人眼中却拥有着十分特别的意义。从遗产的物质属性看,无证据的附加价值应该被剥离,但从其精神属性看,其与当地民众之间的精神联系也值得被保护和延续。针对这些问题,本次大会并没有展开讨论,但如何以一种客观而中肯的态度去看待这些事情值得遗产工作者深思。三、遗产保护与展示:理念、细节与创新蒙塔尔巴诺城堡历史建筑会场所在的蒙托尔巴诺城堡过去是军事堡垒,后来在14世纪时被西西里国王弗雷德里克二世改造为他的夏宫。目前城堡内仅两栋建筑被修复,剩下的建筑基址均直接展示。修复的两栋建筑在新旧结合方面处理得当,是历史建筑保护与改造的优秀案例。建筑在外墙、屋顶等建筑围护结构方面均延续了历史做法,较为真实的反映了建筑的原貌。但在室内夹层、楼梯、门窗方面则采用了现代材料和做法,如夹层采用钢结构做法,楼梯用的钢混结构,窗户采用木框中空玻璃窗等。经过精心考虑和设计,这些改造或新增构件在位置、形式和质感上与建筑历史风貌保持了较高的协调性。以室外楼梯为例,混凝土结构外面使用了砂岩石板贴面,在色泽和砌块尺寸上与原毛石墙相协调,同时在贴面间用留缝示意出了踏步的位置,扶手连同楼梯平台栏杆均用简洁的铁件制作,锈迹斑斑的外观与历史建筑厚重的外墙一起形成沧桑的历史感。尽管以国内的文物修缮理念看,在石砌遗址上采用钢混结构恢复楼梯对遗址接触面是一种破坏,但如果将楼梯改为钢结构或木结构,或许这份厚重感会减分很多。究其原因,国内的文物保护更多是基于抵制破坏行为的角度而形成的刻板思维,而意大利在文物保护方面已经培养成一种社会责任和公众意识,对遗产精神的尊重和延续、对设计创意的追求和宽容已深植于建筑遗产保护理念之中。史前神庙考古遗址公园地中海的岛屿上遍布史前人类活动的痕迹,马耳他岛上散布的巨石神庙遗址即是其中代表,现已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我们此行考察了其中三处遗址,分别是Ġgantija遗址、Ħaġar Qim与Mnajdra神庙群以及Tarxien神庙。这三处遗址的位置不尽相同,其中前两处遗址均位于郊野地带,而后者则位于城区内。三处遗址面积都不大,但在保护与展示方面却下足了功夫。考古遗址以一种原始的面貌呈现在参观者面前,除了必要的支护措施和遗址上方覆盖的张拉膜保护棚,极少有复原或其他干预。木栈道和护栏严格限制了游客的参观区域,每处节点都有图文并茂的展示牌介绍遗址细节。除此之外,三处遗址均建有博物馆,大概只有两百平米,面积虽小但“五脏俱全”,含展厅、纪念品销售、厕所等功能。展厅内图片、实物、多媒体应有尽有,甚至其中一个博物馆内还配有4D影院,让参观者能够从各个方面感受到遗址的价值内涵和历史信息。纪念品店内东西虽少,但类型多样,值得细看,也无过度商业化之感。相比之下,国内动辄上千平米的遗址博物馆却经常在展示内容方面十分空洞,文化产品创意不足,难以让人驻足。神庙遗址公园的设计也十分注重环境的展示,尤其是Ġgantija遗址和Ħaġar Qim与Mnajdra神庙群,由于地处郊野,十分重视对环境的呈现,参观者从博物馆小巧的出口走出,一眼望去,大片的田野环境映于眼前,轻盈的白色遗址展示棚漂浮在远方清澈的天空下,遗址与环境相得益彰。三处遗址的参观过程中,能够深切的感受到当地在遗址保护、管理和展示设计方面的用心,行走在公园里,既能参观遗址,学习考古知识和历史文化,又能在田野中自由漫步,欣赏田野风光,这正是考古遗址公园的魅力所在。歌德曾经讲过:“如果不去西西里,就像没有到过意大利,因为西西里才是意大利的美丽之源。”这次西西里之行,的确发现了一个有别于罗马、威尼斯的美丽的地中海遗产圣地。在会议和考察中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当地的遗产保护和旅游可以发展的这么好。在与大家的交流中,逐渐形成一些共识,就是西方国家不仅在遗产保护意识和技术领域走在前列,而且在环境保护和人口数量方面有着自己的优势。环境洁净的蓝天碧海、绿树青山加上明亮的地中海阳光是遗产地形象的重要加分项,而低密度的人口也为舒适、悠闲的遗产旅游和参观提供了重要基础,在这两项因素的增色下,即便有些遗产保护不尽合理的地方,也能呈现出良好的整体效果。相比之下,国内尽管也有一些遗产保护工作十分优秀,但持续的雾霾、拥挤不堪的游客带来很差的参观体验。另一方面,客观而言,当地也有一些做的不好的负面案例,如卡塔尼亚古城内,商业主街的历史环境闪耀夺目,而在地块背后的次街上,则是垃圾遍地、乱涂乱污、车辆乱停等脏乱差的形象,可见,即便在西方国家,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也充满了挑战。近年参加国际遗产会议,能够明显的感觉到中国学者的参与感越来越强,遗产领域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和经济基础的发展,国内的遗产保护意识和公众参与意识也正处在一个逐渐养成和成熟的过程。在学习西方优秀案例和经验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深思自己的问题和不足,立足现在,面向未来,以自信和包容的心态去迎接创新,走出中国自己的遗产保护道路。未来由我们自己创造。蒙塔巴诺镇全景,中世纪城堡整修中小镇周边乡村环境小镇街景小镇教堂小镇教堂内的临时画展小镇图书馆市政厅广场边的老人当地典型石砌民居及一位居民精心布置的室内巨石景观及远处的艾特纳活火山西西里岛北部陶尔米纳希腊及罗马遗址古希腊剧场遗址和西西里典型的山海城景观古城里随处可见的罗马和希腊遗存西西里古村落Savoca文中所有照片由解立提供
-
-
-
- 2018-12-13 总部动态
2018年ICOMOS年度代表大会暨科学研讨会报道
大会开幕式 2018年12月4-8日,ICOMOS年度会议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和拉普拉塔召开,来自60多个国家的200多名会员和遗产保护从业者参加了本次会议。中国代表团一行五人参加了会议,其中ICOMOS执委、协会副理事长姜波于3日参加了会前的执委工作会。中国代表全程积极参会,并就顾委会主席选举、组织发展相关决议等可以表决的环节代表国家委员会投票。除全体代表大会,中国代表团还着重在国家委员会亚太地区会议上向国际同行做了ICOMOS China年度工作报告和IICC西安中心的工作报告,并借此机会与国际总部、各国家委员会和国际科学委员会加强了交流,为多个重要课题和项目未来的合作奠定了基础。ICOMOS西安国际保护中心工作汇报ICOMOS China 年度工作报告与国际执委交流讨论向非洲执委介绍工作 大会听取了ICOMOS主席、秘书长和司库2018年度的工作和财务报告,并对年度主要议题和下一步计划进行了讨论,其中不乏激烈的争论,例如ICOMOS作为遗产保护领域唯一的全球非政府专业组织,因与世界遗产在财务和工作内容上紧密的联系,是否能够保持其专业独立性和在理论实践上的持续进取。有代表强烈倡议ICOMOS找回其曾经在学术探索中的前卫精神,也有代表给出了通过建立基金增加组织多元收入的实际建议,并在大会上以决议形式得以通过。总部秘书处在顾委会会议上汇报全球会员情况分析总部秘书处在顾委会上汇报国家委员会情况分析世界遗产专题讨论现场发言 大会按照议程选举出了新的顾问委员会主席、副主席和科学理事会官员,其中主席和副主席分别是来自西班牙的遗产建筑师、国际木结构科学委员会主席和西班牙国家委员会副主席米盖勒.兰达(Mikel Landa)博士,和美国国家委员会主席、考古学家道格拉斯.寇莫(Douglas Comer)博士。寇莫博士做“非洲计划”进展报告 在年度科学理事会会议上,多个科学委员会汇报了ICOMOS专题宪章和文件的制定和修订情况,有三项文件在最终讨论确定阶段,计划在2020年三年全球大会上正式通过。具体包括,由ICOMOS文化旅游国际科学委员会主持的《ICOMOS文化旅游宪章》修订(1976制定,1999第一次修订),由ICOMOS防御和军事遗产科学委员会自2007年开始起草的《ICOMOS防御及相关遗产宪章及其保护和阐释准则》,和由ICOMOS培训科学委员会起草的《通过教育与培训加强文化遗产保卫与综合保护的能力建设的准则》(基于该科学委员会在1993年制定通过的“古迹保护教育与培训指南”文件)。另外,ICOMOS近年也讨论了专门成立ICOMOS国际工业遗产科学委员会的必要性,并已与长期合作的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TICCIH(1973)签订合作谅解备忘录,起草了科学委员会成立内部章程,提交下届大会正式通过。科学理事会主席介绍编制科学期刊计划 大会还就ICOMOS近年开展的专题项目进行了讨论,主要包括“气候变化”、“文化自然联合”(IUCN)、“ANQA叙利亚遗产记录”, 以及ICOMOS濒危遗产观察计划(Heritage at Risk Observatory, 2000)与谷歌合作的向公众宣传更少为人知的濒危文化遗产的数字平台“隐秘的遗产地”。现场发言科学研讨会会场之一拉普拉塔大学科学研讨会谈非物质遗产保护拉普拉塔社区居民在研讨会开幕式上表演节目科学研讨会闭幕式演出 2018年科学研讨会的主题是“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阿根廷国家委员会作为主办方采取了与以往不尽相同的研讨形式,除了主会场主题演讲外,分会场就不同的分主题组织了工作坊。全天的讨论涉及了遗产保护的多个方面,但都在试图将遗产保护真正有效的融入当代社会经济和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进程。例如二十世纪遗产专业委员会和军事遗产专业委员会就近现代遗产尤其军事遗产的整合利用做了系列专题报告;布宜诺斯艾利斯公共空间再生机构也向与会代表详细介绍了阿根廷首都多个老城区复兴的案例。专题工作坊则聚焦整合型保护的方法和工具,包括政策、资金、规划、公众参与等多个方面,目前面临的问题、挑战以及可量化的指标。 研讨会后组织参观了拉普拉塔市的世界遗产库鲁切特住宅(Curutchet House),该建筑是由柯布西耶为库鲁切特医生设计的一栋带庭院的四层住宅和小型诊所,建成于1953年。2016年,这栋建筑和另外16座分布在欧亚6个国家的柯布西耶建筑作品一起以“柯布西耶建筑作品-现代主义运动的杰出贡献”系列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拉普拉塔市的这栋建筑是美洲唯一入选的柯布西耶作品。这一项目经多次修改,系列遗产构成从最初的22处到17处,最终列入时受到ICOMOS评估专家的盛赞,因为其申报策略没有罗列柯布西耶个人的建筑成就,而是选择了最能体现现代主义运动在全球的发展和影响的组合。拉普拉塔的这栋建筑展现了柯布西耶的现代建筑五要素与传统拉美庭院建筑的融合,它也是柯布西耶极少的紧邻原有建筑的作品,并对其历史环境给出了完美的回应,比他其他的作品更好的证明了现代建筑可以与传统建筑和谐对话。该建筑目前仍属于库鲁切特家庭所有,由布宜诺斯艾利斯建筑师协会使用,组织相关文化活动,并向公众开放。 会场之外,阿根廷主办方也向参会代表展示了布宜诺斯艾利斯和拉普拉塔两大城市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及其充满活力的保护利用现状。会场和会间活动均位于历史建筑内,分布在多个历史街区,使参会代表有机会全面立体地感受文化遗产在城市生活中发挥的积极作用。科隆大剧院因其建筑和杰出的声学效果被列为全球顶级剧院由于布宜诺斯艾利斯和拉普拉塔的文化遗产多为近现代建筑和城市遗产,也为这些遗产的利用提供了天然的便利条件,除了很多建筑很好的延续了其历史功能(歌剧院、大学、教堂、咖啡馆、书店等),大多建筑、广场也都被用作公共文化艺术空间,在展示其历史记忆的同时继续积极地参与和贡献当代生活。例如布宜诺斯艾利斯拥有的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咖啡馆文化遗产“bares notables“, 这个城市中有近百座咖啡馆由于其建筑、装饰艺术和在街区生活、城市记忆中的核心位置而享有国家级的遗产保护地位,用物质和非物质遗产完美结合的方式保存和延续了社区文化,也为愿意了解和感受城市历史和精神的参观者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国家保护历史咖啡馆- San Telmo区国家保护历史咖啡馆-Recoleta区与此同理的是探戈、足球、市集店铺和早期的现代城市规划理念与其历史场所的持续结合。或许有人会说是阿根廷近几十年来的经济停滞带来的对老建筑的被动保存,或者阿根廷城市规划和发展中的政府私人、外来本土多方参与的开发使其相对欧洲历史城市呈现出更多元的面貌…… 阿根廷主办方无疑非常成功的展示了契合会议”可持续发展“主题的一种保护模式,这些生活与建筑鲜活又真实的联系或许是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从业者能期待的一种最好结果。Recoleta 中心(1732)-会场之一 ICOMOS大会是一个全球遗产保护工作者交流的盛会,每年在不同的城市里,这一聚会也经历着不同的碰撞和启发。2019年会议将在摩洛哥的马拉喀什举办,科学研讨会的主题为“乡村遗产“;2020年全球代表大会已确定在澳大利亚的悉尼,主题为”共享遗产“,期待更多国内的同行参与到这一讨论中来。阿根廷国家图书馆,成立于1810年,新馆建于贝隆夫妇宫殿旧址
-
-
-
- 2018-12-12 国际之声
法国世界遗产管理学习考察报告
由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和法国驻华大使馆策划组织、法国世界遗产协会主办的“法国世界文化遗产培训班”,于2018年11月2日至8日,在法国图尔市卢瓦尔河谷遗产管理机构办公地举办,该培训班课程是专门为中国的世界遗产地管理者设计,旨在提高遗产地管理人员理论与实践水平。来自国内十余名遗产管理机构的负责人和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参加了培训,本人作为其中的一员有幸参加了培训,比较系统地接受了法国遗产保护管理方面的先进理论理念教育,分享了他们在遗产保护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使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一、培训基本概况:本次培训中、法双方都非常重视,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事先就培训内容多次与学员和法方进行了沟通协调,并由专人组织带队。法方根据中方学员对培训的期待和需求精心设计授课内容,主要围绕法国的遗产政策;文化遗产地、景观和城市保护区的预防性保护;世界遗产的预防性保护和可持续管理方案及措施:聚焦文化景观;旅游开发和文化传播;宣传、推广和市场运营等内容,在全法国范围内聘请了16名在遗产保护管理方面的资深人员授课,辅以相应的案例分析与实地考察。课程设计紧贴需求,形式灵活,内容丰富。法国世界遗产保护协会主席让-弗朗索瓦·拉尼奥在培训期间就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法国遗产保护政策和实践亲自授课,法国世界遗产协会总代表克洛依·坎波-蒙多宗女士自始至终组织培训并授课。在室内培训的同时还实地考察了肖蒙庄园城堡、香波堡、布卢瓦市、冯特浮劳修道院等卢瓦尔河谷地区世界遗产的预防性保护和可持续管理。 培训所在地图尔市是法国著名的历史艺术文化中心和法国中西部的交通枢纽,是15和16世纪法国王室的首都和圣人圣玛尔丁的故乡,现为安德尔-卢瓦尔省首府,现有人口 140,000。是一个以服务业为主的城市,也是法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之一。图尔又被称作“小巴黎”,每年这里会接纳许多重要的名人,和承办一些国际的体育赛事。图尔也是大学城,这里容纳了近3万名国际留学生。图尔也被称为美食城,特色食物有很多比如(猪肉,鹅肉榨油后的)熟肉酱,葡萄酒,奶酪和牛轧糖等。图尔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圣玛尔丁圣殿、马尔穆蒂耶修道院旧址、查理曼塔和钟楼、圣儒略堂 (图尔)、图尔主教座堂、总主教宫、图尔城堡、古安大楼等众多古迹和许多中世纪半木结构房子,建筑物屋顶大都是蓝色石板(法文:Ardoise),图尔也汇集了一些被称作“绿色遗产”的自然城市风光。 图尔老城区及周边大约175公顷的范围,在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区也包括城堡区,圣马田及其周边地区。二、法国的世界遗产协会及世界遗产类型:法国世界遗产协会成立于2007年,有44个成员单位。主要工作是遗产地保护管理、宣传传播、可持续旅游与国际交流合作。法国截止2018年底有44处世界遗产,遗产类型丰富,管理特点各有不同。他们把遗产分为6大类:1、历史古迹与遗产地保护区2、历史古城和历史城区3、文化景观与广义遗产4、系列遗产5、自然遗产6、混合遗产三、法国几处遗产地的预防性保护、可持续管理与增值利用:1、肖蒙庄园的旅游增值和文化媒介卢瓦尔河畔肖蒙庄园始建于公元1000年前后,历史上一直为法国王室所有,1938年被转让给国家政府,2007年庄园划归法国中央大区政府所有。为了完善游人的参观体验,自2008年1月起,庄园全面更新了堡内的家具陈设,推出了更加引人入胜的游览路线,设置了历史原状陈列展、日常生活原状陈列展、图书馆自然艺术中心等,并提供10种语言的音频和视频导游器,每年都要邀请世界各国的著名艺术家来这里举办国际花园艺术节,游人在园中既可以参观历史悠久的城堡,也可以驻足国际花园节,了解国际造园新风尚,还能欣赏到艺术与自然中心的当代艺术创作以及大师们在本庄园实地完成的佳作,这里已成为“文化合作公共机构”和“三位一体”的综合景区。2、北部-加莱海峡采矿盆地的整治加莱海峡采矿盆地位于法国北部的加莱海峡大区,在18世纪至20世纪的300年中是法国煤矿业中心,北部-加莱海峡的采矿盆地遗址见证了从19世纪中期到 20世纪60年代欧洲工业城市的发展历程,也记录了人们工作和生活的状况。由于煤矿的开采北部-加莱海峡原本美丽的自然景观被与日俱增的一坑坑矿井和一堆堆矿渣取代,在这里形成了一个长达120公里,面积12万公顷的煤矿区,过度采矿造成的地表下沉,运矿的隧道也犹如戳进大地的吸管,整日隆隆作响,黑乎乎的煤让这里成了法国污染最严重的地方。2004年法国政府决定关闭所有煤矿后,经过民间和政府的精心策划和有效治理,将矿村和矿渣堆成功打造成为风景优美,集文化与旅游于一身的文化景观,“这一景观”长达120公里,包括87个矿村、51个矿渣堆,成为人与自然互相结合的著名景点,吸引着众多的游客。201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将这个拥有300年历史的矿区列为与埃及金字塔和中国万里长城等世界著名景观并列的世界遗产。在治理方面当地政府也曾尝试消除一切旧工业时代的 遗迹,让“黑城”变为“净地”。几百座矿渣堆、采矿场遗址、矿井旧址曾被炸药炸平,甚至被整个运走。后来,一些有识之士呼吁将这些能代表工业时代“缩影”的旧址保留下来,给人们留下历史的记忆,这样,老矿井、矿渣堆的纪念意义渐渐被人们所认识。2003年开始,曾经的矿工也成为申遗的支持者和发动者,当地矿业联合会也努力推动,他们大胆地将矿渣堆与埃及金字塔相比较,认为既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欣赏金字塔的壮丽优美,采矿遗留下来的矿渣堆也同样高耸壮丽,同时也是工人们的辛勤劳动成果,这些矿渣堆是“环境的绿洲”,已经成为新的生态系统,对自然环境起到的是积极的作用。随后,政府陆续出台政策,保护那些已经与自然融合的矿渣堆和下沉湖,改造再利用破败的矿工居民区,复原老矿场用作文化场地或者出租给商业机构。经过民间和政府的努力,如今废弃的煤矿区不仅没有成为荒凉和污染严重的无人区,反而成了当地的聚宝盆,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黑乎乎的景观成了自然风景优美的都市圈,并于2012年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让这个矿区身价陡增百倍,法国政府也是不惜大手笔的操作,在矿区重镇兰斯创建了卢浮宫兰斯分馆,把卢浮宫珍藏的一部分宝贝搬到北方来,其中包括德拉科瓦的名作《胜利引导人民》这样起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不仅为矿区吸引来众多的游客,同时也起到了平衡法国各地观光旅游资源的效果,避免文化资源过度集中到巴黎,而在其他地区形成文化沙漠。兰斯卢浮宫分馆无疑已经成为法国北部加莱矿区原址一颗美丽的文化珠宝。集生态与文化于一身的北部加莱海峡矿区的成功可以说是变废为宝的典型,值得推广和效仿。 3、加尔水道桥的遗产增值加尔水道桥位于法国南部的加尔省尼姆市,跨越流经尼姆的加尔河,建于公元前19年,是古罗马为供应城市生活用水而建的输水道。水道原长近50公里,现存的是横跨加尔河谷的一段,长268.83米,高49米。桥分上中下三层,下层行人,八拱,中层八拱,上层三十五拱,走水渠。 尼姆市最繁荣时有5万人口,加尔水道桥每天可供应尼姆市民人均400公升的水量。加尔水道桥是古罗马时期高度发达的水利建设工程技术的一个绝好例证,是从公元一世纪至今保留完好的古罗马引水渠,198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随着旅游开发,原有的景观风貌被破坏,从1998年开始,由法国国家、大区、省、市镇四级政府派出代表组成行政管理委员会,历经10年时间对加尔水道桥遗产地进行治理,在治理中,他们坚持保护环境、保护遗产,提高游客接待能力和质量,与地方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原则和尊重当地自然风貌、保护自然景观让其价值得到充分体现、让游客了解尊重当地生产生活方式的理念,在保护好标志性建筑加尔桥的同时,兼顾了旅游接待、当地生活和自然环境的保护,将原有的公路改成人行道变成徒步游览区,道路两旁及周边修建了电影院、互动博物馆、儿童趣味空间、灌木丛林的记忆园林等永久性室内或露天的历史探索空间,围绕地中海地区的“人、水和石头”以模型和复制品的形式设计了高卢-罗马文明,加尔水道桥建设、历史变迁和再现三个不同的主题展示。建筑群、内部家具以及外景装饰均以古迹为中心主题,建筑规格、材料及灯光布置均由世界闻名的设计大师主持设计,与自然景观很协调。 每年4月举办“灌木丛林盛会”,有自然知识展台、灌木丛林风情探秘、戏剧、音乐、马戏等,邀请景区所有游客一起庆祝春天的到来;6月中旬到8月中旬举办“相聚在河边”活动,有野餐、散步、划船、游泳、骑马等,让游客在法国梧桐树荫下尽情享受地中海的阳光和水岸;每年举办与地中海地区的“水、人和石头”主题有关的展览、研讨会、交流会、电影放映和实践活动。 每年吸引了过百万的游客,已成为法国十大游客最多的景点之一和嘉尔省政府的经济支柱,既很好地保护了遗产区的整体风貌,又较好地实现了遗产的增值。4、勃艮第葡萄园风土的价值推广勃艮第坐落于法国的中部,为古老的葡萄酒产区。勃艮第的葡萄酒早在古罗马时代就已享有盛誉,历久不衰。勃艮第地区的喷泉修道院、唐莱城堡、埃普瓦斯城堡和罗曼尼康蒂都出产世界上最好的葡萄酒。勃艮第现有1200多个葡萄园地块,由于特殊的自然条件,并经过2000多年的人类耕作,造就了一些独特的人文景观和以体现风土为本的葡萄园耕作模式,每一片葡萄园因其具体的自然状况(地理位置、日照状况等)的不同,葡萄品种和种植方式也都不同,每个葡萄园产出的葡萄被单独酿造成独一无二的葡萄酒,这些酒以相应的葡萄园的名称来命名。2015年,勃艮第葡萄园风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当地酒农自发成立了葡萄园风土协会,协会主席由酒农担任。协会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带领酒农、协调各方进行遗产、景观修复,申报世界遗产,申遗成功后,他们通过路边增设文化遗产标识路牌、宣传牌、导览图,设置统一的酒农广告牌、增设自行车宣传专道、制作《漫步勃艮第》手机APP、利用巴黎地铁、推介会、勃艮酒会、进校园,举办目光分享主题摄影展、仲夏葡萄园漫步、采石场歌舞狂欢夜、葡萄园风土之周、之月,申遗纪念日庆典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推广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使遗产地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旅游活动地,其中一个庄园年接待就达150万人次。另外,冯特浮劳修道院在历经从修道院到监狱再转型为文化中心的过程中,在保护遗产的同时,通过开设餐厅、酒店、现代艺术博物馆、艺术家驻流创作项目基地等实现了遗产的有效利用。香波堡通过对16世纪到18世纪国王王室生活起居、礼仪接待陈展,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香波堡辉煌的历史。阿尔比主教城、布卢瓦城、冯特浮劳市等在文化遗产地、景观和城市保护区的预防性保护中,注重法规、规划和调动当地居民及社会机构主动参与遗产保护的做法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几点启示与借鉴(一)超前的理念和强烈的意识是搞好遗产保护管理的前提。加莱采矿盆地的煤矿关闭后并没有简单地夷为平地或废弃,而是经过科学合理的设计规划和整治,既完整地保留了工业时代的遗迹,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又改造成了风景优美,集文化与旅游于一身的著名景点,变成了当地的聚宝盆。勃艮第葡萄园风土酒农自发成立协会,自下而上成功申遗并广泛持续开展宣传推介,有强烈的遗产保护意识,在法国这样的事例很多,对我国遗产地管理和许多资源枯竭工业转型型城市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二)充分调动遗产地居民和社会机构的积极性主动性,公众参与、各方联动,形成合力是搞好遗产保护管理的重要措施。布卢瓦城和冯特浮劳市从最初的遗产调查、保护管理规划的制订到实施,自始至终都充分听取当地居民和社会机构的意见,使遗产价值、保护管理规划和整治方案得到社会公众的普遍认同,有效调动了公众遗产保护的积极性主动性,变要我保护为我要保护,在居民住宅的修缮改造中都能自觉按照保护管理规划规定的风格材料出资治理。法国中央、大区、省、市镇四级政府与社会公众联动,真正形成了遗产保护的合力。我们在遗产管理中与当地居民和社会机构往往产生不少的矛盾冲突,形不成合力,应积极学习法国的经验,努力改进。(三)在保护好遗产的同时增设与遗产整体风貌协调一致的遗产价值阐释和展示利用及其拓展空间、设置人性化旅游服务设施、多举措持续开展遗产价值的宣传推介是实现遗产价值增值的有效途径。加尔水道桥、肖蒙庄园、香波堡、勃艮第葡萄园风土等诸多遗产地都做出了很好的示范,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
-
- 2018-11-30 会员动态
2019年ICOMOS国际会费缴费通知
下载链接:http://www.icomoschina.org.cn/download.php?class=145
-
-
-
- 2018-11-27 国际之声
【卢瓦尔回响】法国世界遗产地培训心得
法国的历史城市和文化景观数量众多,在历史建筑、城市及景观的保护和价值增值方面拥有完善的体系和丰富的经验。尽管国情不同,但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方面,法国经验对中国仍有诸多启发。2018年由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ICOMOS China)促成和法国世界遗产协会(ABFPM)组织、为期五天的世界遗产地管理培训系统而专业,从六个方面向我们展示了这种“法国经验”。1、遗产保护的法律体系与实施机制(ABFPM)从1913年的《历史建筑保护法》(Momuments Hsitoriques)到1930年的《景观地保护法》(Sites),到1943年《历史建筑周边地区保护法》(Les Abords des Monuments Historiques)、1962年的《马尔罗法》(Malraux)、1983年的《建筑、城市和景观遗产保护区》(ZPPAUP),再到2012年的《建筑与遗产价值增值区》(AVAP),法国对于遗产的认识和管理经历了“从建筑单体到区域、从物质空间到文化景观、从静态保护到积极融入城市发展”的转变过程。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法国建立了一套从中央(文化部与环境部)到地方(大区、市镇),从政府到民间(协会)的保护体系。从实施机制上看,法国的遗产保护工作借力国际机构(欧盟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受到中央政府(各级保护法令、文化部和环境部下派到地方的代表)的严格监管,又充分调动地方积极性(将地方规划(PLU)的编制权下放至市镇、鼓励各大区与市镇之间形成联合体、通过财税政策鼓励私人业主承担起遗产保护的责任)。同时,数量众多的协会、社会企业、志愿者组织等通过青少年教育和同行经验交流,为遗产事业培养了大量爱好者与守护者——这是当前法国遗产领域最具活力和行动力的社会力量。2、历史建筑修缮(遗产建筑师)法国历史建筑分为登陆(inscription)与列级(classement)两类,后者的保护等级要高于前者。截止2011年,全法有历史建筑44060处(其中登陆29470处,列级14590处)——这些国家财富不仅集中在巴黎、里昂、图尔等著名古城当中,也分布在其他的现代化城市和广阔的乡村地区(图1)。这是法国悠久历史的见证,也是几个世纪以来,法兰西民族珍视自身文化遗产的结果。图1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法国国家委员会理事长Langeau先生,通过自己的三个实际项目,向我们详细介绍法国在历史建筑修缮方面的工作方法和技术难点,其严谨的工作态度令人印象深刻。在修缮工作启动之前,项目组要和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一起展开长达3年的前期研究:详细甄别历史建筑中不同时期的建筑构件(图2),根据其历史价值与材质保存状态,制定下一步的修缮原则和目标,并取得专家的认可。方案确定后,还必须取出代表构件进行修复试验,试验成功方可推广至整栋建筑。图23、古城保护与发展(Albi 古城)阿尔比古城的文化遗产专员Marie-Éve CORTÉS女士向我们展示了文化遗产(特别是成为世界遗产之后)如何在更大尺度上与城市发展相互协调——这里涉及了三个相互关联的问题:(1)遗产保护规划如何与当地的法定规划(总规与地方规划)相协调,特别在不同类型规划的重叠区域;(2)如何处理遗产保护与旅游经济的关系;(3)如何解决遗产保护与古城居民提高生活质量需求之间的矛盾。阿尔比古城在 2010年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之后,就开始以“公约”(Charte)和“古城管理规划的实施手册”(Mise en Valeur du Plan de Gestion)的方式来探索解决保护与发展的矛盾,这对于今天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图3)图34、职业教育与培训(L’Ecole de Challiot 夏约建筑学院)法国的遗产保护工作还得益于一支以“国家建筑与规划师”(AUE)为代表的强大的专业队伍。这些以遗产保护为己任的建筑与规划师,大多拥有“国家建筑师”(ABF)的资格,“国家建筑师”是由法国夏约建筑学院(L’Ecole de Chaillot)专门为国家培养的、具有公务员身份的特殊“建筑师”。他们作为国家代表,负责监督地方遗产的保护:任何遗产建筑的维修和改造工程许可都必须经过他们的签字才能生效。值得庆幸的是,这所著名的遗产建筑学院在十年前已经和中国(同济大学)展开了学术交流和实践活动,其工作方法也在山西、贵州等地的遗产保护项目中得以运用。(图4)图45、乡村遗产价值增值与地区发展 (勃艮第葡萄园的“风土”Climat de Bourgogne)在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下,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是当前中国遗产界的热点话题。来自勃艮第葡萄园风土协会的主任Bertrand GAUVRIT先生,向我们生动展示了这一传统的法国农业地区,是如何通过挖掘两千年历史的葡萄酒生产技术、修复当地文化景观、以及保护和推广葡萄酒品牌,从而重新融入现代生活,甚至与全球经济网络相连接的过程。值得一提的是,勃艮第酒农协会延续了当地葡萄种植的“风土”(Climat)概念并赋予其新的内涵,使之成为当今葡萄酒市场独具一格的高端品牌。(图5)图56、宣传与推广(来自Pont du Gard的经验分享)任何遗产,无论在历史上其文化价值有多高,如果不经过“转译”(interpretation),是很难被今天的参观者所感知。这就是法国遗产地反复强调“宣传和推广” (mediation et promotion)工作的重要性。这种宣传推广首先需要各类专业学者(历史、考古、建筑、城市规划)系统的研究与分析。其次需要一批训练有素的“转译”人员(mediateur或guide),针对不同的受众(青少年、老年人、外地游客)进行分类介绍。目的是通过文字、影像、模型、体验等方式,令参观者获得对遗产价值的认知、培养对遗产的兴趣和责任感。最后,遗产推广还需要动员当地的社会力量(协会、志愿者和青少年等)。这种参与一方面可以提升遗产地的品质、扩大遗产地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地方文化认同感的重要手段。(图6)图6本次培训除了课堂讲座,还穿插了不少现场参观,便于学员们直观理解法国遗产保护的概念和方法:如香波堡(Chateau Chambord)对于城堡周边地区文化景观的保护、引入当代艺术来赋予世界文化遗产新的内涵与价值;冯特浮劳市(Fontevraud)围绕着冯特浮劳修道院展开的一系列的地方规划和制度建设;以及布卢瓦古城(Blois)在“历史与艺术之城”国家标签的指导下,进行的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计划。五天的培训虽然短暂,却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理解法国文化遗产管理经验的大门,也是一扇同时通往历史和未来的大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