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7-12-13 总部动态
【相约印度】瑜伽大师和夏威夷的歌声助力ICOMOS大会开幕式
2017年12月12日上午,ICOMOS第19届全体代表大会暨国际科学研讨会在新德里尼赫鲁体育馆礼堂正式开幕。本届大会有来自全球约900名代表注册参加。ICOMOS主席Gustavo Araoz、印度ICOMOS主席Rohit Jigyasu、UNESCO世界遗产中心主任Mechtild Rossler、ICCROM总干事Stefano De Caro、以及来自印度住房与城市事务部、UNESCO德里办公室的代表等嘉宾先后在开幕上致辞。开幕燃灯仪式嘉宾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印度国宝级瑜伽大师萨古鲁。萨古鲁认为宇宙万物都有着完美的几何学,是一切外在和内在的存在方式。而瑜伽正是这种可以连接人与宇宙、融汇贯通的几何学。谈到遗产,萨古鲁认为属于未来的城市必须有遗产,遗产不是简单的美学,不是一栋栋的建筑,而是人类丰富的表达形式和成果。那些建筑和构筑物应该是给人带来光明和良好生活的机器。历史和遗产可以教会我们很多,留给我们前辈的美好和创造,也使我们不重复曾经经历的痛苦。然而人类并没有努力把历史和遗产变成我们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前路艰难曲折、很多苦难一再被重复。萨古鲁大师致开幕辞下午,ICOMOS主席、秘书长和司库做了三年工作报告。司库专门代表ICOMOS感谢中国为本次大会的顺利召开提供的大力支持,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科学研讨会主旨报告人工作报告之后,以“遗产与民主”为主题的国际科学研讨会正式开幕。首先,ICOMOS科学理事会主席Sheridan Burke发言,通过讲述悉尼ROCK历史城区一栋近现代建筑的未知命运(70年代的优秀建筑遗产,由于位置和景观绝佳,正对海滨和悉尼歌剧院,巨大的商业开发潜力使其面临被拆除的危险,悉尼市民和文保专家还在共同捍卫这个建筑的过程中),强调民主不是被动的,而是需要为之行动和争取的,在印度这个最大的民主国家,探讨可持续发展很有意义。科学理事会主席关于悉尼近现代建筑保护的案例其后,四位分主题发言人Ege Yildirim、Gamini Wijesuriya、Sudha Gopalakrishnan、Tim Badman分别作了主旨报告,关键词依次是“社区参与”、“和平与和解”、“数字赋权”和“文化自然联合”。IUCN(世界自然联盟)世界遗产部主任Tim Badman介绍了近年来与ICOMOS合作开展的“文化-自然之旅”项目,并专门邀请了参与了这个项目的夏威夷当地居民代表,借其歌声,希望与ICOMOS继续合作,重建自然文化密不可分、共同前行的未来。IUCN专家Tim Badman作主旨报告晚间,在印度人居中心,又一个德里优秀的近现代建筑里,举行了“印度文化遗产保护与融合实践成果展”。展览开幕展览通过印度的文化遗产,尤其是世界文化遗产,对印度文明和文化发展进程进行了梳理和展示。除此之外,印度ICOMOS和印度住房与城市事务部共同策划的HRIDAY(遗产城市发展和增强计划)也借此机会展示了其遗产保护成果。项目自2006年启动,涵盖全印度12座历史城市。展览现场展览现场展场中庭
-
- 2017-12-11 总部动态
【相约印度】ICOMOS文化景观、阐释展示等科学委员会召开会议
ICOMOS下设28个科学委员会,是特定遗产研究领域交流的平台。每届ICOMOS全体代表大会,各科学委员会代表也会汇聚一堂,讨论其领域内重要议题。正在印度德里召开的ICOMOS第19届全体会议上,多个科学委员会召开了年会,ICOMOS China的代表参加了部分会议。文化景观委员会会议现场文化景观国际科学委员会 (ISCCL)该委员会成立于1971年,原名历史园林与遗址国际科学委员会,1999年更名为文化景观国际科学委员会。该委员会主要帮助界定世界遗产中文化景观遗产的概念、分类和标准,引导国际前沿研究领域,组织国际学术研讨和文化景观类世界遗产的评估。该委员会与IFLA(国际景观建筑师联盟)联合,现有全球会员共180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教授韩锋现任该委员会副主席,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副院长陈耀华教授为该委员会中国投票代表。文化景观委员会参会代表合影“文化景观”一词最早出现于1992年版《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在2013年被定义为“代表自然与人联合作品的文化遗产”,并主要分为1)人类主动设计和创造的景观(园林、花园等);2)有机演变的景观(可为遗址或仍持续演变);3)关联性文化景观。本次年会汇集了来自美、意、澳等十几个国家的四十余名从事遗产保护相关工作的国际专家、学者,中国建筑设计院历史所副所长刘剑、南开大学张柔然等中方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主要内容包括:1、换届选举:美国的Patricia O’Donnell当选为新任主席,同济大学韩锋教授连任副主席。2、专题工作组:ISCCL有多个专题工作组,就特定主题开展研究和实践。现有的工作组在会上分享了各自的工作进展。具体包括:“《ICOMOS关于历史园林的佛罗伦萨宪章》(1981)30年回顾”、“文化景观相关文献书目”、“文化(ICOMOS)与自然(IUCN)联合实践”、“文化景观世界遗产技术评估指南”、“历史城市公园”、“世界乡村景观计划”、“景观美学价值”、“传统知识”等。本次会议上还新成立了包括韩锋教授主持的“数字文化景观”专题工作组。3、新文件:《ICOMOS-IFLA关于乡村景观遗产的准则》和《ICOMOS-IFLA关于历史城市公园的文件》将于本届全体大会上讨论通过。4 、“军事文化景观”:“文化景观科学委员会”联合“军事遗产科学委员会”开展专题讨论。ICOMOS军事遗产科学委员会(ICOFORT)成立于2005年,2017年10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会议上通过了《ICOFORT关于军事要塞及相关遗产的宪章及其保护阐释指南》(初稿)。其专家会员大多来自西语国家,如墨西哥、乌拉圭、古巴等拉美国家,也包括意大利、波兰等欧洲国家,以及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解放军理工大学国防工程学院副教授奚江琳是该委员会专家会员。文化景观和军事遗产联合论坛现场重点推介:“世界乡村景观计划”该计划由ICOMOS文化景观科学委员会于2013年启动,为探讨从不同层面(国际、国家和地方)管理乡村景观的原则、认知方法论和实践方法建立一个基础平台。计划主要协调人为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景观国际记录与研究”实验室教授Lionella Scazzosi。其他支持机构还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欧洲理事会和国际传统知识研究所等国际组织。该计划的首要任务和内容就是对乡村景观概念的界定,进而探讨一些基本原则、方法论和操作指南。目前的三个主要成果为将在本次大会上通过,包括:《ICOMOS-IFLA关于乡村景观遗产的准则》、《作为方法的全球乡村景观地图集(初稿)》和一个术语词汇表(初稿)。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委员会(ICIP)9日下午,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科学委员会年度会议由委员会主席Sue Hodges女士主持召开。会议回顾了过去一年该专委会开展的世界遗产阐释、政策推广、学术会议、跨专委会合作等工作。值得关注的是,针对近两年韩国和日本就明治工业遗产的阐释方法的争议,Sue Hodges专门赴日本,参加了为期一天的研讨会,就“世界文化遗产六条标准之外的重要价值”如何阐释进行了探讨。阐释与展示委员会会议现场会上还就《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宪章》如何在媒体技术革新的时代与时俱进进行了商讨。与会者普遍认为,该宪章虽然提出了许多重要议题,但毕竟已有一些年头,随着阐释手段和技术的日新月异,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应考虑综合回顾和修订。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宋新潮在会上发言,指出文化遗产的阐释需要符合四点原则,一是内容必须真实;二是阐释要有科学的方法;三是要有利于社会团结和发展,四是强调社区在阐释中的重要性。2018年,该科学委员会将于3月5日-8日在墨西哥召开下届的遗产阐释年会。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科学委员会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科学委员会成立于2005年,希望公众能够通过文化遗产的阐释与展示,获得对历史的认知与思考,推动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文化之间、代际之间的对话。该委员会拥有五大目标:第一,推动公众对文化遗产的理解与热爱,提升公众保护意识;第二,传播推广文化遗产价值;第三,鼓励公众尊重遗产地的真实性;第四,强调各方利益相关者都能参与到遗产阐释中来;第五,致力于制定遗产阐释在技术、研究、培训等方面的行业标准规范。成立以来,其最重要的成果是2008年主导发布的《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宪章》德里世界遗产胡马雍陵阐释展示-环境改善计划胡马雍陵阐释展示-保护工程胡马雍陵阐释展示-传统工艺复兴28个科学委员会名单: 建筑遗产结构修复与分析 考古遗产管理 文化景观 文化线路 文化旅游 土建筑遗产 保护经济学 能源与可持续 军事遗产 遗产记录 历史村镇 阐释展示 非物质文化遗产 法律、行政与财务 壁画 宗教与礼仪圣地 极地遗产 风险预防 岩石艺术 共享遗产 彩色玻璃 石质遗产 保护修复的理论与哲学 培训 水下文化遗产 乡土建筑 木结构遗产 20世纪遗产
-
- 2017-12-11 总部动态
【相约印度】ICOMOS亚太地区经验交流
2017年,在亚太地区,各个国家由于社会文化背景、遗产体系,以及组织发展阶段的不同,开展的活动也多种多样,并各自呈现出独特的气质和亮点。韩国· 注重会员间的专业交流和集体活动。· 2017年组织了“ICO-FORUM”专题论坛:主题包括佛教寺庙、儒家文化遗产和基督教遗产,并借韩国一处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10周年之际,就文化景观类遗产进行了回顾和研讨。· 组织年度专业考察,每年前往不同的亚太邻国或国内遗产地,今年参观交流的地点是韩国国立水下遗产研究所。韩国主席发言澳大利亚· 在《巴拉宪章》编制修订和推广过程中,积累了丰富、高效的国内专业网络协作经验。· 在国内四个城市召开了4次执委会,就军事遗产、遗产规划、战略咨询等成立了专门工作组,与太平洋地区的新西兰、斐济建立专项交流。澳大利亚主席发言日本· 去年日本南部地震,日本国家委员会对遗产受灾情况进行了全面评估,出版了详细的分析报告。· 日本“20世纪遗产专委会”选出了20个最重要的日本近现代建筑。日本主席发言泰国· 1985年由国家美术部成立,重视纪念品等周边设计。· 坚持发布通讯月刊和每年一次国际论坛,今年的论坛主题为“建成环境保护:东盟视角”。泰国秘书长发言蒙古· 积极相应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希望加强与中、俄邻国的合作,推进阿尔泰山脉、“万里茶道”跨境遗产的研究合作。· 关注神圣文化景观与游牧民族特殊和密切的关系。由于近年采矿活动猖獗,为此修订了蒙古文化遗产相关法律,在授予采矿许可之前,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研究、评估流程。蒙古国主席发言孟加拉国· 加强与大学和研究机构合作,并加强了公众宣传。· 作为非常年轻的国家委员会,可能会犯很多错误,但汲取经验教训,从中成长。孟加拉国主席发言菲律宾· 新晋国家委员会,第一次参加ICOMOS全体大会。· 会员集中在首都马尼拉,尚不能代表全国7100多个群岛。菲律宾主席发言缅甸· ICOMOS大家庭中最新的成员,受中国资助,于今年召开了成立大会及能力建设研讨会。· 努力学习亚太邻国经验,搭建国内遗产保护专业体系。· 近期主要工作是大力协助蒲甘佛教遗产的申遗。缅甸秘书长发言尼泊尔· 2015年地震灾后的遗产修复与重建过程中,面临很多困难,也引发了一些思考。尼泊尔主席发言印度· 作为本次大会东道主,印度强调以人为本的遗产保护理念,也希望借这次大会的机会推广这个理念。· 由于资金需求,印度国家委员会联系紧密的政府部门不断发生变化,从最初的文化部,到后来更能够给予资金支持的旅游部,以及城市开发建设部门。印度副主席发言林志宏代表UNESCO致辞会议的最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的林志宏先生,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观察员身份致辞,他希望进一步加强世界遗产中心与ICOMOS亚太地区国家委员会的互动,推进“丝绸之路”南亚廊道的申遗进程。
-
- 2017-12-10 总部动态
【相约印度】中国代表参加ICOMOS亚太地区工作会议
2017年12月9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工作会议陆续召开。上午,执行委员会举行工作会(Board Meeting),讨论ICOMOS未来工作计划、本次大会筹备等事务,中国执委陆琼参加了会议。执委会会议下午2点至4点,召开了亚太地区国家委员会工作会议。会议由ICOMOS现任副主席——日本人河野俊行和澳大利亚人Peter Phillips主持。来自中国、韩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蒙古、泰国、缅甸、菲律宾、尼泊尔、印度、孟加拉国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纷纷上台,回顾了一年来各自开展的活动,取得的成绩,并介绍了各地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所面临的挑战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宋新潮在会上发言,他表示,中国国家委员会在2017年有了四个主要变化,第一是加强了秘书处的建设;第二是增进了与高校的联系,进一步推动理论层面的探索;第三是扩大了地区上的代表性,理事遍布每个省份,同时也为香港、澳门、台湾保留了理事的席位;第四是鼓励更多青年学者参与到协会工作中,为其提供事业发展的机遇和平台。宋新潮提出,亚太地区的国家委员会之间应加强合作,以召开国家委员会主席圆桌会议等形式,探讨共同关心的遗产保护的议题。亚太地区会议现场宋新潮理事长发言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理事长姜波代表中国做工作报告,从五个方面回顾了中国一年来所开展的工作。第一,组织建设方面,选举了宋新潮为理事长的理事会。目前,共有超过108家团体会员单位,近989名个人会员,石窟寺专委会等7个专业委员会。第二,重点事务方面,主要推动了鼓浪屿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评估考察、“南海I号”发现30周年纪念活动等工作。第三,能力建设方面,完成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管理手册》(送审稿),并积极支持缅甸国家委员会的建立。第四,公众推广方面,组织了4·18国际古迹遗址日系列活动,参与了香港举办的丝绸之路展览,中山大学举办的大学生世界遗产竞赛,以及第三届中国古村镇大会等有助于遗产价值推广的活动。第五,国际合作方面,成功促成了旨在提高国内世界文化遗产地管理者工作能力的澳大利亚亚瑟港培训班,举办了水下考古培训班。由ICOMOS 西安国际保护中心举办了丝绸之路(南亚段)跨国系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姜波副理事长做工作报告石窟寺专委会年会鼓浪屿申遗成功缅甸国家委员会成立大会4·18国际古迹遗址日论坛活动大学生世界遗产竞赛丝绸之路(南亚段)跨国系列申遗学术研讨会赴澳大利亚亚瑟港培训班合影水下考古队员培训班
-
- 2017-12-05 协会动态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官方微信公众号正式开通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官方微信公众号于2017年12月5日正式上线。公众号将定期向公众发布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相关通知公告,学术交流活动,协会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单位、理事单位等协会重要组成部分的近期动态,以及行业内的重大事件。欢迎关注!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2017年12月5日
-
-
- 2017-12-05 总部动态
三年等一回:ICOMOS大会本月相约印度
本月11日至15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Monuments and Sites,以下简称ICOMOS)第19届全球代表大会暨国际科学研讨会、年度顾问委员会会议将在印度德里召开。ICOMOS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它在国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为什么有如此重大的影响力?让我们来看它的四大关键词。关键词一:《威尼斯宪章》1964年《威尼斯宪章》编写核心团队合影1964年5月25日至31日,在威尼斯召开了第二届历史古迹建筑师及技师国际会议。这次会议共形成了13项决议,其中的第一项决议,便是通过了《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即《威尼斯宪章》。它的颁布,标志着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修复进入到了新的阶段;它提出的重要原则,是五十多年来文物古迹保护修复的根本准则。此后,以《威尼斯宪章》为范本,又陆续有了《佛罗伦萨宪章》、《华盛顿宪章》、《奈良文件》、《西安宣言》等。应该说,今天国际遗产领域具有了一整套保护理念和操作体系,这一切,皆奠定于《威尼斯宪章》。2004年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召开的纪念《威尼斯宪章》40周年会议的海报关键词二:专家网络在第二届历史古迹建筑师及技师国际会议上,紧随《威尼斯宪章》的第二项决议,便是成立一个致力于保护古迹遗址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即ICOMOS。如果说《威尼斯宪章》制定了一套原则,那么ICOMOS的建立,则把执行这项原则落在了实处。1965年第一届ICOMOS全体会议现场档案照半个多世纪以来,ICOMOS始终扮演着跨学科交流的专家网络的角色,致力于推广遗产保护理论、方法和科技的应用,引领全球专业领域的发展。截至2017年,它汇聚了来自153个国家的10100名个人会员,学科背景涵盖建筑、历史、考古、艺术史、地理、人类学、工程和城市规划等,并有320个团体会员,110个国家委员会,以及28个国际科学委员会。关键词三:世界文化遗产1996年出版的纪念ICOMOS成立30年的专刊封面ICOMOS最广为人知的,可能是它在世界文化遗产申报评估中的重要角色。它是唯一为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和监测提供专业评估的国际非政府组织。说通俗一点,每年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和混合遗产项目的申报环节,ICOMOS都会派遣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文本和实地考核,并给出评估意见。在很长时间内,ICOMOS的专业意见几乎等同于该项目的最后命运。不过,近年来,随着世界遗产越来越多的牵涉到了政治因素,越来越多的ICOMOS评估意见最终不被世界遗产委员会采纳。为此,ICOMOS内部也有反思的声音,认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跨国古迹遗址保护的专业组织,它不能仅仅围着世界遗产转,还要更加突出专业性和独立色彩。关键词四:远离政治和每年召开的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浓重的政府色彩不同,ICOMOS始终坚守自己的非政府性和独立性。本次会议前,由于参会人员中包括一名叙利亚建筑师,本计划向会议提供资助的美国盖蒂基金会基于政治考量,要求ICOMOS拒绝该建筑师参会,否则就撤回此前承诺的8万欧元捐助。ICOMOS恪守其“非政府组织”的定位,断然拒绝了盖蒂基金会的要求,并通过其他渠道筹款,以保证会议的正常开幕。ICOMOS真的可以远离政治风云的侵扰,保持专业团体的名节吗?1987年在美国华盛顿特区召开的第八届全体会议大合影实际上,成立50多年来,ICOMOS始终在专业性和政治性中间艰难的寻找着平衡。作为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三大专业咨询机构之一(另外还包括侧重文化遗产保护和修复研究及培训的ICCROM,以及为自然遗产项目提供服务的IUCN),它自成立伊始,便接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资金和组织层面的大力协助,如今更是成为了国与国之间的文化较量的国际平台。想要摆脱政治二字,谈何容易。本届大会看点ICOMOS的全球代表大会和科学研讨会每三年召开一次,是全世界古迹遗址保护领域的专业人员的大聚会。本次大会有什么看点?2011年在法国巴黎召开的第17届全体会议现场选举三年等一回,必然是要有大动作,这次ICOMOS大会最重要的议题便是更换领导团队,将选举出新的主席、秘书长和司库(俗称“三巨头”),选举5位副主席,以及12位执委。选举日期为12月14日。这20个人将组成未来三年的ICOMOS领导集体。目前,根据大会网站信息,“三巨头”的候选人分别只有一位,分别是日本人河野俊行(现任副主席,竞选主席)、澳大利亚人彼得·菲利普(现任副主席,竞选秘书长)、南非人劳拉·罗宾森(现任司库,竞选连任司库)。副主席共有7名候选人竞争5个名额,执委则由16名候选人竞争12个名额。2014年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召开的第18届全体会议宣传海报学术三年一次的科学研讨会,将云集全球超过1500名文化遗产领域的学者,进行理论探讨、案例分享,并就当下的热点议题切磋讨论。本届国际科学研讨会的主题为“遗产与民主”。同时,研讨会还分为三个分议题:1:通过多元遗产管理群体的参与使遗产融入可持续城市发展Integrating Heritage and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by engaging diverse Communities for Heritage Management2:文化遗产在构建和平与和解中的作用The role of Cultural Heritage in building Peace and Reconciliation3:数字赋权时代的文化遗产保护与阐释Protecting and Interpreting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age of Digital Empowerment另外,ICOMOS和IUCN近年来致力于打破文化-自然的区隔,开展了“自然-文化之旅”(Nature-Culture Journey)项目,本次会议上,关于此类议题也将专题研讨。专项决议按照往届惯例,科学研讨会的最后将形成并发布一个共同的文件,本次大会的文件名为《德里宣言》。2014年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召开的第18届全体会议现场合影宣言草案将在科学研讨会上由世界各地的专家进行审议并修改,并在大会结束时正式发布。宣言内容将围绕本次大会的主题——“遗产与民主”展开,并纳入三个分议题和“自然-文化之旅”的讨论成果。尽管宣言文本为何尚不知晓,但可以预计的是,《德里宣言》将延续近年来国际遗产领域的总体思潮,更加强调人和社区在遗产保护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遗产保护中“以人为本”的精神。在《德里宣言》之外,本次大会还将发布四个专业性文件,即《乡村景观遗产准则》、《历史城市公园文件》《考古遗址管理准则》和《木建筑遗产保护准则》。这四份文件已经在去年的工作会议上初步讨论,并在全球征求书面意见,如无意外,本届大会上将正式通过。特别提示: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ICOMOS China)将派出专家团队参加本次会议。我们将与“清源文化遗产”、“世界遗产之声”一起,在新德里为您带来第一手的消息,并及时编译会议成果,敬请关注。
-
- 2017-10-25 优秀项目
关于开展优秀古迹遗址保护项目活动的通知
为宣传推广优秀古迹遗址保护项目的典型做法和经验,充分发挥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在前三届全国优秀文物建筑维修项目评选活动成功举办的经验基础上,由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中国文物报社主办的优秀古迹遗址保护项目活动将于本通知发布之日起启动。优秀古迹遗址保护项目活动遵循《优秀古迹遗址保护项目活动章程》(见附件1),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接受社会监督。本届活动的对象为古建筑、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的文物本体保护项目。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合规实施,完成所有程序、未发生安全事故,按规定验收合格,且未申报过往届优秀项目的古建筑、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的文物本体保护项目均可参加。文物的保养维护、临时性抢险支护加固、迁移项目,以及地下(水下)文物发掘、文物保护性设施建设、环境整治等项目,不在之列。项目征集采取下列三种渠道:(一)项目业主单位申报(须写出不少于1000字的申报理由);(二)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单位、会员单位推荐(须对推荐项目写出不少于1000字的评价和推荐理由);(三)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文物建筑专家二人以上分别推荐。(须对推荐项目各写出不少于1000字的评价和推荐理由)。参评材料填写与报送(一)认真填报“优秀古迹遗址保护项目申报(推荐)书”(见附件2),电子版可在中国文物信息网(www.ccrnews.com.cn)下载。申报(推荐)书应单独成册,A4纸打印、左侧装订,一式16份,附件材料至少提交一份纸质文本;申报(推荐)书及附件材料均应提交电子版,并确保电子版与纸质版数据完全一致。申报(推荐)单位还须提供工程彩色数码照片20张及5分钟的项目音视频资料(电子版即可)。(二)参评项目材料于11月30日前报送至活动办公室。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北小街2号楼中国文物报社邮政编码:100007电子邮箱:weixiugongcheng@vip.sina.com联系人:冯朝晖010-84078838转8033 13671282807郭桂香010-84078773 13661140793附件1:优秀古迹遗址保护项目活动章程附件2:优秀古迹遗址保护项目活动申报书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 中国文物报社2017年10月
-
-
- 2017-09-15 国际之声
2017防御工事与军事遗产国际研讨会将于11月在巴西召开
ICOFORT Rio 2017International Meeting on Fortifications And Military Heritage6 – 8 November 2017Rio de Janeiro, BrazilOn behalf of ICOFORT Brazil we are extending you a cordial invitation to participate in the International Meeting of Fortifications and Military Heritage – ICOFORT Rio 2017. The event will aim to discuss experiences and academic research in the areas of management, innovation, memory, conservation and tourist-cultural use of fortifications. Also, a Round Table will take place during the event on theICOFORT Charter on Fortifications and related heritage; guidelines for protection, conservation and interpretation.Persons interested in participating should send their abstractsdirectly to this e-mail addressno later than30 September 2017.Given the short time between this announcement and the event, the final works, which will be part of a publication produced by the Federal University of Rio de Janeiro, could be send after the event, until 31 January 2018.The event is been organized by ICOFORT and the Federal University of Rio de Janeiro with support from ICOMOS Brazil, The Brazilian National Council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Federal University of Pernambuco, Federal University of Santa Catarina, Federal University of Pará and Federal University of Bahia.For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visit:https://www.icofortbrasil.org/english
-
- 2017-08-24 中国遗产
新形势下我国文物保护工作的问题与思考 ——在2017(上海)国际建筑遗产保护与修复博览会上的主旨报告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宋新潮2017-8-10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我今天的报告题目是:新形势下我们文物保护的问题与思考。一、我国文物保护面临的新形势中国有5000年文明史,说得更久远些,在10000年前后已进入农业社会,大约200万年以前,中国就有人类活动的遗迹。从人类建筑概念来看,中国从旧石器时代就有人工建筑方面的遗迹,新石器时代开始有聚落、城址;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进入文明社会,留下了大量的文物遗迹。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全国共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76多万处。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分别将不可移动文物公布为国家级、省级和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截至目前,国务院已公布了七批共计429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方人民政府共公布了省保17000余处,市县保11万多处。与此同时,中国文物保护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更多的认可和关注,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的重要价值也日益凸显。不久前在波兰召开的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的鼓浪屿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中国世界遗产的数量仅次于意大利,居世界第二。我们有足够的文化自信。中国的两河流域,即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两个重要源头,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整个东南亚、东亚地区文明的源头。从“一带一路”,即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发展看,同样反映了中华文化在整个东亚地区的影响。如此众多的文物遗迹,不仅是我们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基础。但另一方面,这也增加了文物保护的难度,需要我们在保护理念、技术以及法规建设上不断发展完善。如果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我认为有三个方面的变化对文物保护影响最大,造就了今天文化遗产保护新的形势。一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跨时代的变化。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讲,就是我们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改革开放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今天的中国可以有能力做很多过去想做而不能做的事情。改革开放同样带来了思想解放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也使我们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方法、技术更多地与国际交流。过去我们是学习《威尼斯宪章》、《雅典宪章》等国际文件;今天我们开始在交流、学习的前提下,开始思考中国的文物该怎样保护和看待,如何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文物保护之路。改革开放对我们在基础能力和思想观念各个方面,产生了整体的、巨大的影响。二是社会对文物保护的关注度空前高涨。首先,社会组织参与文物保护的广度和深度超过以往。如今,经济、资金来源、社会组织的多样化导致更多的人、更多的资金愿意为文物保护做贡献。其次,保护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任何一个文物保护事件都可能会成为一个社会事件,已是不争的事实。比如今年黑龙江刘亚楼故居被拆事件。国家文物局的举报中心,每天都能接到各个方面的对于当地破坏文物事件的反映。这些都从不同侧面说明了全社会对文物保护的空前关注。三是文物保护由政府主导,承担主体责任。自近代国家产生以来,保护文物就成为维系一个国家、民族凝聚力的核心,也是体现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外在标志,具体体现为现代国家颁布法律、指定保护对象,赋予文物法定地位等。在中国,从1911年民国近代国家建立,走的也是这条路。但今天,我们把文物保护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使文物保护受到空前的重视。与过去将文物与书画瓷器等古玩珍宝联系在一起不同,今天的文物保护更加强调文化遗产的历史见证,民族的文化意义,能体现出国家意志。“四个全面”和“五位一体”等国家战略理念中,都体现了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地位。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整体的文物保护工作做出了一系列的批示和指示。在正定关于古城保护的报告中,总书记就非常明确的提出了要秉持正确的文物保护理念,要全面保护整个历史文化遗迹。在湖北关于中共五大旧址的保护,总书记提出要“修旧如旧”,既要对文物本体进行修旧如旧,还应重视遗产环境风貌的整体保护。在关于良渚遗址的保护上,总书记指出,要不断地进行考古工作,要认识和了解中国古代的社会。关于申遗工作,他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有利于突出中华文明历史文化价值,有利于体现中华民族精神追求,有利于向世人展示全面真实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这些关于文物保护工作的指示讲了很多、很具体、也很务实。这不仅体现了总书记个人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视,也代表了国家、代表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建设的深厚滋养。现在社会的支持和监督,以及经费的保障和投入的加大都是空前的,但毫无疑问也对我们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新形势下文物保护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一是认识问题。关于文物是什么,如何保护,文物保护与社会经济的关系等,都有各种观点与保护理念在认识上的交锋。比如新技术的使用,比如复建的原则,再比如经济建设中发现文物如何处理等等。有的地方投入巨资进行古城复建,但这不一定完全是文物保护。在城乡建设中如何处理与文物建筑的关系;文物建筑周边历史风貌如何保护;文物建筑和新建筑的关系如何处理等,都涉及到认识问题。二是制度问题。国家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就是要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是为了更好促进各项工作,而不是为工作设置障碍。有些单位或机构,把经念歪,不了解文物保护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特点,搞一刀切,提出的许多规定,并不符合文物保护的规律和实际。现在从政府到社会都把文物保护理解为一个工程,并按新建建设工程的制度管理文物保护,如不加区别的强调招投标、强调设计与施工分离、监理制度等。一般的工程概念是一种具体的制造、建造,有科学的标准,成熟完备的技术流程。但文物保护不同,文物保护更多的是体现为一个研究项目,从勘察设计到施工都是对文物价值的发现与保护的研究过程,是对一个“古稀之年的老人”实施的“保养康复”,一切手段都在为其“延年益寿”。因此应从制度上做些调整,使之更加符合文物保护的规律。三是人才问题。国际上,建筑保护主要由四类人组成:建筑师、考古学家、规划师和法律工作者。建筑师在欧洲、甚至在整个世界上始终是文物保护的主体,文化遗产主要的类型是建筑物、构筑物或是其遗迹。再就是考古学家。建筑遗址是经过考古呈现出来的,但又需要建筑师解读。这是最主要的两类人。然后是规划师。如何在空间上处理文物建筑与今天的关系需要通过规划的方式,把历史上的文物和今天联系在一起。许多历史遗存、文物会跟今天人们的生活,跟今天的建筑发生冲突,这就需要规划师来调整。同时,保存至今的任何历史文物都是跟当下的人发生着联系,所以需要法律工作者。我们今天更加讲依法治国,但从法理,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调整各方利益,需要有具体、完备的法律条文,而不仅仅是大家形成一个统一的、共同的理念这样简单。法律工作的参与非常重要。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的人才结构比较偏科,考古学家比较多,在文物保护领域占主导地位。建筑师大多忙于盖新房子,无暇顾及历史建筑,历史建筑也远没有成为今天建筑师设计的源泉。可喜的是,近年来很多大学和专业研究机构开始重视文物保护,有些建筑师也投入到文物保护中。但中国有“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中国知识分子最大的问题是不动手,而是更多停留在设计层面。对工匠我们也会很崇敬,他们多少年精益求精,具有工匠精神,但我们的教授始终不想做工匠,愿意出方案,不愿意动手术。从文物保护工作需要来看,各方面的人才都很缺。不仅缺学科带头人,也缺精通、熟悉各项工艺的工匠。三、新形势下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的思考首先,如何理解文物保护项目。前面讲到,文物保护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工程,研究应该贯穿文物保护项目的始终。我们做任何一个文物保护项目之前,必须对它进行研究。比如文献学研究,这个建筑最初由谁建造,为什么建造,如何居住等,研究各种档案的文献、历史记录。只有通过研究,才能理解这个建筑,包括这个建筑当初的价值和特征。另外是现场研究。我们现在可以做到现场勘察,技术手段上也有了更先进的测量、分析手段。在汇总所有前期研究和勘察的基础上提出设计方案,但这只是一个初步的方案,是一个“路线图”。在施工过程中,许多细节和隐藏部位才会逐渐揭露。要根据新的发现做相应的施工变更,这就需要我们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研究,对设计方案进行调整。施工的变更是文物保护项目的常态,这也是与其他工程完全不同的特点之一。对材料的研究也很重要。原材料和新材料的状况,都需要研究;所用材料是否合适需要研究后确定。所有的工作完成之后,还要有研究报告。特别是那些著名的建筑,应该有一个怎么做,工程中采取了哪些措施、哪些方法等的总结,使之成为文物保护的档案。总而言之,每一个文物保护项目,从开始着手到最后整个工作结束,研究将伴随全部过程。第二,科学准确评估文物价值。总的来说,保护文物就是保护它的价值。文物具有科学、艺术、历史价值,但具体到每个文物本身,它的价值在哪个方面,如何体现,跟其它遗产比较价值的独特性在哪里,都要搞清楚。否则就会出现对保护什么、历史上添加的痕迹要不要去除、如何改造等的问题产生巨大的分歧。对文物价值的准确认定,决定了文物保护如何进行整体施工,以及施工完成后的使用、展示工作。例如,红楼既是北大旧址,又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诞生地,整个建筑应该定位为近现代纪念性建筑,而不是优秀历史建筑的概念。有的庙,它的壁画才是保护的重点。陕西的公输堂,里边小木作的三间天宫楼阁及藻井模型才是保护的重点。缺乏对文物价值的研究,就会导致只要是过去的东西就不能动,动了就被人指责对文物的破坏。所以,分清哪些东西是价值所在是指导文物保护的核心。第三,如何合理使用文物建筑。任何文物从它产生那一天起就有使用价值。《文物保护法》中用的词是“利用”。但我想“使用”更确切。文物建筑的使用是对它最大的保护。对于如何使用,过去用的词是“科学、合理、适度”。有人说,科学包括了合理和适度,但我想从修辞上讲,是重复,但同样是强调审慎的态度。因为使用不仅包括对文物建筑修复前使用状况的研究,也包括对其使用得是否合理的评估。文物建筑修完以后怎么用始终是个问题。许多文物建筑修复前对下一步怎么使用没有概念。绝大多数文物建筑修完后就锁起来,许多是修完了以后再考虑怎样使用。一些历史建筑,成了博物馆、纪念馆,这是一种使用;还有一些用于办公、生活,也同样是一种使用。要根据文物建筑的价值考虑使用方式。山西五台山南禅寺、佛光寺、正定隆兴寺、蓟县独乐寺、宁波保国寺等等,这类著名的古建筑,已经成为中国历史建筑的一个阶段性标本,它的价值就在于中国建筑艺术史上的地位,而它宗教方面的价值则相对是次要的。把它保护下来,有限地向社会开放,同样是一种使用。对文物建筑应当分类,根据分类、价值及整体情况等综合考虑它的使用。在维修前或维修中就应当考虑到将来的使用。要加、要减、要采取的一些措施在这个过程中都必须考虑进去,以免在下一步使用时构成破坏。对于一般登记的文物点,包括县、市级和一部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合理使用应该是一个常态。而不应把所有的文物建筑,只要挂个牌子就变成了“圣物”。更多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它的使用,还要充分考虑它跟今天的生活密切相关。在里面居住和生活的人能够感到舒适,文物建筑的使用,舒适性同样是一个原则,即使用作博物馆、纪念馆的,同样需要装空调和必要的服务、安全设施。所以不应把使用跟保护对立起来。在保护和使用过程中应强调舒适性和适应现代生活的原则。保护文物不应拒绝现代生活,否则就过于机械了。我们必须根据具体的案例,对文物进行整体研究、全面理解;通过评估,对建筑各个方面进行跟使用相关的整体保护。在这个过程中要坚持最小干预的原则,不对文物本体造成毁灭或者局部破坏。在这个前提下,研究怎样让它更好的活在当下,发挥作用,我想这很重要。我们现在的文物保护,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讲比较形象,就是让文物活起来。活起来不外乎就是让它在今天的社会发挥作用,更好地融入今天的生活。第四,关于复建问题。这些年来,复建始终是一个存在争议的话题。并非不能复建,《文物保护法》都给复建开了一个口子。但现在的问题是滥复建,没有经过充分研究的复建。很多地方用复建的名义在造假,比如要在某古城中搞宋代一条街,明代的一条街,清代一条街,这已经不是原来的古城了。当然,复建也并非完全不可以。比如华沙的复建,是波兰政府和全民共同的愿望,向全世界宣示华沙的不屈和波兰的民族精神。在理解了波兰的历史之后,再去看华沙的复建,实际上是整个民族弥合创伤的需要,是民族重新站起来的精神体现。因此,世界遗产委员会将华沙老城作为一个特例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现在的很多复建,并非是地方或民族的具有代表性或不可或缺的东西,更多时候是出于景观或其他因素的考虑。我们特别不能赞同的,就是在历史建筑的周围建一个跟它接近的、类型风格相似的建筑,美其名曰是为了风格协调。北京一些老街道改造中建的所谓的四合院令人作呕,不会让我们感到任何愉悦。我们应该追求的是现代建筑能够与文物建筑协调,同时又能交相辉映,能够体现时代风格,与文物建筑共同融入到现代城市、融入到我们今天的生活。在北京新的规划里就明确强调“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所以在城市建设中最杰出的案例,不是复建或雷同,而是反差。比如卢浮宫前面的玻璃金字塔,既解决了功能问题,同时也使卢浮宫更具活力。所以在复建的问题上,不管是否定还是赞同,首先要正确认识其价值和历史意义,对各个方面充分研究和评估,在这个基础上形成方案,才会对城市建设、历史文化的传承有意义,而非建造假古董。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