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02-27 国际之声
Call for Papers:International Symposium for the Conservation, Research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
Dates: Oct 10 to 14, 2018Place: Peking Man Site at Zhoukoudian, BeijingDeadline for abstract: May 1, 20182018 is a year to commemorate the 100th anniversary of discovering Peking Man Site at Zhoukoudian, also a year to commemorate the 65th anniversary of the Zhoukoudian Museum. You are cordially invited to submit research papers for presentation at our conference, which will take place in Beijing from the 10th to the 14th of October 2018. The conference, entitle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for the Conservation, Research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re-Historic Heritage” at Zhoukoudian Site, is jointly organized by the Museum of Peking Man Site at Zhoukoudian, Zhoukoudian International Paleoanthropological Research Center at the CAS Institute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and Paleoanthropology, ICOMOS China and National Heritage Center of Tsinghua University.I. Themes 1) Conservation, management, interpreta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discussion on the conservation, management and presentation of pre-historic archaeological sites, museums and World Heritage. 2) Study on anthropogenesis: discussion on research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anthropogenesis, and pre-historic archaeological sites. 3) Pre-historic archaeological sites and digitiz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discussion on digitization, Use of new technologies such as Virtual Reality (VR), Augmented Reality (AR)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archaeological sites as well as museum exhibition design. 4) Conservation of pre-historic archaeological sites and public engagement, culture-based local 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iscussion on how to arouse public enthusiasm and participation in human evolution research and pre-historic archaeological sites, in order to align display of pre-historic archaeological sites with culture-based local tourism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olicies.II. Keywordspre-historic archaeological sites, World Heritage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museum exhibition design, anthropogenesis, use of digitalization, public participation, cultural 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t heritage sitesIII. Conference Agenda Oct 10, 2018 Registration Oct 11-14, 2018 Sessions and site visits Oct 14, 2018 ClosingIV. Guideline for submissionsWe accept unpublished research papers and posters relevant to the above topics.1. Important Dates May 1: Submission of abstract or poster proposala maximum of 250 words in English May 31: Notification of acceptance of abstract or poster proposal August 1: Submission of full paper or poster for papers: do not exceed 5,000 words in English; for posters: do not exceed 4 boards in A0 size) August 31: Notification of acceptance of papers or postersAll accepted papers will be published in conference proceedings.2. Content and FormatSubmissions should be sent via email attachment in MS Word to zkdgjhy2018@163.com. Abstract should include title, theme, author(s) short bio, email and the abstract; Papers should be compiled in the following order: title theme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 author(s) email address abstract keywords full text annotation and referencesPlease use in-text citation or footnotes for references. In-text citation should be placed in parenthesis with author(s), year of publication, and page numbers; footnotes should be placed in the end of each page in the same format without parenthesis. Any entry of bibliography at the end of paper should be in format as: author(s), year of publication, title of book (or paper), publisher (or journal/periodical), and place of publication. References should be sorted in alphabetic order.Costs for one author of each accepted piece of work including meals and accommodation will be afforded by the organizers.
-
-
-
- 2018-02-26 中国遗产
会议征稿:周口店遗址国际研讨会
2018年,适逢周口店遗址发现100周年,也是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建馆65周年。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周口店国际古人类研究中心、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与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等多家单位定于2018年10月10日至10月14日在北京召开“周口店遗址史前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诚挚邀请您投稿并参与研讨!一、论坛主题 1)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与阐释展示:会议关注史前考古遗址、相关博物馆及世界遗产的保护、管理与展示; 2)人类起源和进化研究:会议关注东亚史前考古遗迹及人类起源、发展演化的相关研究; 3)史前考古遗址与数字化应用、科技创新:会议关注数字化、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新科技在遗址保护及博物馆展示中的应用; 4)史前考古遗址的保护与公众参与、地方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会议关注如何提升公众对人类演化、史前考古遗址的兴趣及参与度,促进史前考古遗址的展示与地方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政策的结合。二、会议关键词史前考古遗址、世界遗产保护及管理、博物馆展示、人类起源研究、数字化应用、公众参与、文化旅游、遗产地可持续发展三、会议安排会议地点:北京房山区会议时间:报到:2018年10月10日 研讨与考察:2018年10月11日-14日 离会:2018年10月14日四、投稿要求本届研讨会接受与上述主题相关的、未公开发表的论文及展板。1.论文投稿时间安排 投稿人请于2018年5月1日前提交中英文摘要。(中文摘要不超过400字,英文摘要不超过250词)会议组织方进行筛选,并于2018年5月底发送录用通知。 收到录用通知的投稿人请于2018年8月1日前提交论文全文或展板的电子版。(论文要求:中文不超过8000字,英文不超过5000词。展板要求:不超过A0格式的四个版面。) 会议组织方将在2018年8月底发送论文集和展板录用通知。录用论文将以会议论文集形式汇集出版。 部分论文被录用的作者享有会议发言的机会,会议组织方将于2018年9月中旬发送会议发言通知。2.投稿内容与格式要求论文格式电子文件应为word格式,内容包括标题、作者基本信息、中英文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几个部分。提交的文章中凡采用他人原文或观点,务必加注说明。在引文后加括号注明作者、出版年份及页码,或者直接将引用以脚注方式标识。详细文献出处作为参考文献列于文后,以作者、出版年份、书(或文章)名、出版单位(或期刊名)、出版地点排序。文献按作者姓氏的第一个字母依a-z顺序分中、英文两部分排列,中文文献在前,英文文献在后。作者自己的说明放在当页脚注。参会作者的餐费及住宿费由承办方负责,其他费用自理。如您确定投稿,请务必于2018年5月1日前将中英文摘要以e-mail发送到会务组投稿邮箱zkdgjhy2018@163.com,以便我们核发录用通知。•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周口店国际古人类研究中心•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
-
-
- 2018-01-25 会员动态
2018年ICOMOS国际会费缴费通知
下载链接:2018年ICOMOS国际会费缴费通知
-
-
-
- 2018-01-08 国际之声
德里宣言——遗产与民主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9届大会于2017年12月11至15日在印度德里召开,来自世界80个国家的890位遗产专家参加了此次大会。本次大会的最重要成果,是通过了《关于遗产与民主的德里宣言》遗产和民主是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关键要素,此宣言正是体现了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对这一理念的信奉。遗产是根本的权利和责任,是所有文明实现和享有多样性、社会参与、平等和正义这一富有意义和公平的未来的出发点。序言承认遗产是提升生活质量和社会凝聚力、在快速变化的全球背景下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资源;认识到遗产是一项基本的人权;考虑到民主为个人、社会和民族赋予了权利和义务;进一步考虑到相互尊重、多样性、多元性、融合、和平共处的必要性;各个拥有独特遗产的文明在个人信仰实践和多元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权利;认识到遗产在世界许多地区日益遭到退化、消失、灭迹和管理不善所造成的威胁,从而使得个人、群体、民族乃至整个人类日渐贫乏;意识到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蓄意破坏和武装冲突所造成的进一步威胁;认识到风险应对、减灾和增强复原力的必要性;考虑到人类迁徙和人口增长的现实;尊重不同地理区域的基于以人为核心、文化特异性的模式——这些区域居住着大量不同的群体,他们为当地多元遗产的创造作出了贡献;认识到数字技术和通讯系统目前在遗产管理方面的作用;忆及作为理解和应对基础的现有国际公约、建议书以及其他与遗产相关的文件;强调专业遗产知识和跨学科合作作为政策制定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整个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必要性;鉴此,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代表其所服务的民众,向联合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其他相关国际机构,向各国各级政府,向教育和研究机构以及非政府组织,特别是向地方的个人和群体以及利益相关者,宣言如下:为人类的共同未来管理遗产资源——价值、重要性和真实性遗产理念的外延已经极大地扩展了,不仅包括古迹、遗址和建筑群,而且包括周边环境,范围更大、更为复杂的区域和景观,以及其非物质的层面。这体现了一种更为多元的模式。遗产属于全民——男人、女人和儿童,当地居民,各个族群,不同信仰的人民,以及少数族群。遗产存在于各个地方——古老的和现代的,乡村的和城市的,既有小型、日常和实用的,也有不朽和杰出的。遗产包括价值体系、信仰、传统和生活方式,以及功能、风俗、仪式和传统知识。遗产表现形式包括相关性、意义、记录、相关场所和相关物体。这是一种更加以人为本的模式。遗产应当根据其重要性加以管理。文化遗产的管理必须考虑完整性和真实性。对不同文化表现形式的相互理解和包容有助于提升人类生活质量和社会凝聚力。这为相互学习、不带偏见的互动以及积极的参与提供了机会,也为加强社会纽带和减少冲突提供了潜力。历史场所的遗产和活力是吸引创意产业、企业、人口和游客的首要来源,也为经济增长和繁荣提供了环境。遗产的依法保护是各级政府的责任,应当尊重社区与场所之间的联系以及用途的连续性,也应包括发展战略中的遗产保护目标。遗产管理和规划法规需要建立透明的体系,赋予利益相关者以知情权,并对潜在冲突的意见和利益进行评估和平衡。为遗产制定道德准则并发展教育——指导、知情决策和实践应当建立道德准则以指导遗产保护和管理。道德准则的建立应包括对复杂的遗产体系和场所的诠释、改造、干预和延续,应使当地社区参与进来并考虑对特定场所演变做出贡献的历史层次。在知识和物质层面对遗产资源的获取使得人民有能力捍卫遗产。传统知识和专业技能构成了社区的重要资源,有助于增强对价值的理解、场地感和意识。专业化的教育对每个遗产领域都是必要的,不应将其沦为一般性的常规模式。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对各层面遗产教育和培训项目都是至关重要的——无论专业人士还是民间工匠,成人还是儿童。各级政府均有责任识别、评估和记录遗产场所并促进对其重要性的认识。获取传统知识和资料记录对上述这一方式是具有根本意义的。政府、机构和受益的社区应利用各种不同的传播技术和传播媒介搜集、分享和传播数据。促进包容性的民主社区进程——民选、民治、民享遗产是不可再生资源。遗产常常为相邻国家共享或分布在较大区域,是文化影响在世界范围的体现和融合。社区参与规划、传统知识整合以及针对协同决策的跨文化对话,有助于合理解决方案的制定以及对体现可持续发展四个支柱的资源进行充分利用。文化认同不应被千篇一律和麻木不仁的规划所危及。对遗产资源的保护和维持应当是发展政策和规划项目的基石,使得遗产保护战略纳入可持续发展的更大目标中。需要提供具体的指导,以保证当代介入物和谐地融入遗产环境内。保证“活的遗产”的延续性——可持续发展的条件自然、文化和人类三者之间的关系密切。文化场所和景观与社区、传统体系和信仰一同构成了“活的遗产”和文化认同。对“活的遗产”的适当保护和管理是可以通过基于社区合作的知识与技能的代际传承得以实现的,并能够通过跨学科知识加以促进的。传统构筑方法和社区结构具有内在的可持续性,这是历史上形成的并得到了历史的考验。历史社区常常是有效利用有限资源,青睐互动和一致性,保证文化延续性。捍卫遗产的责任在不同民族和文明之间延展。旨在抹杀文化认同的蓄意破坏是对基本人权的违背。文化复原对重获尊严至关重要。应当对处于危难的文明、国家和社区给予团结的力量和必要的支持。认可和支持必须给予体现文化知识和技能的人们,以保证“活的遗产”的长期存续。保护我们所继承的多元文化的、多种层面的遗产价值并将其传承给后代子孙,是我们的责任。对年轻一代进行培训,使得他们理解并保护我们所继承的“活的和共享的遗产”价值,这将使历史遗留下来的多元遗产得以传承延续。参考文献《联合国宪章》(1945年)《世界人权宣言》(联合国,1948年)《威尼斯宪章——关于古迹遗址保护与修复的国际宪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64年)《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联合国,1966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2年)《文莱报告——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联合国,1987年)《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地球高峰会议和21世纪议程》(联合国,1992年)《奈良真实性文件》(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1994年)《我们的创意多样性——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报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政府间文化政策促进发展会议关于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斯德哥尔摩宣言——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为纪念世界人权宣言发表50周年的宣言》(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1998年)《法罗公约——文化遗产社会价值框架公约》(欧洲理事会,2005年)《西安宣言——关于古建筑、古遗址和历史区域周边环境的保护》(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2005年)《历史城市和可持续城市发展政策——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历史村镇国际委员会瓦莱塔立场文件》(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历史城镇和乡村国际委员会,2010年)《活的遗产》(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2011年)《巴黎宣言——作为发展动力的遗产》(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2011年)《关于历史性城镇景观的建议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1年)《瓦莱塔准则——保护和管理历史城镇和城市区域》(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历史城镇和乡村国际委员会,2011年)《巴拉宪章》(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澳大利亚国家委员会,2013年)《杭州宣言——将文化置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地位》(2013年)《佛罗伦萨宣言——作为人类价值的遗产和景观》(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2014年)《将可持续发展愿景融入世界遗产公约进程的政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年)《改变我们的世界:可持续发展2030年议程》(联合国,2015年)《联合国第三次住房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大会新城市议程》(联合国,2016年)《咨询机构“我们共同的尊严”的报告——关于世界遗产以权利为基础的模式》(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17年)封面及配图:igloo
-
-
-
- 2018-01-03 总部动态
ICOMOS与IUCN关于“自然-文化之旅”行动的两份文件
文化-自然之旅印度街景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和ICOMOS(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是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两大非政府专业咨询机构,分别负责对自然和文化遗产的申报和保护状况进行评估。如我们所知,世界遗产体系成功的理念创举之一是早在1972年就在《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中明确了自然与文化遗产的联系,突破了传统欧洲主导的将自然与文化视为分离、甚至对立的遗产理念,反映了涵盖不同社区、族群、甚至物种等层面的更宽广的对地球生存环境的理解。《世界遗产公约》第一条中将文化遗产分为“纪念物”、“建筑群”和“遗址”三类,其中“遗址”被定义为“人类或人与自然共同的作品,…”。第二条对自然遗产的定义中也两次提到了具有文化意义的自然景观的美学价值。IUCN和ICOMOS经过长期的工作实践,越来越意识到这一联系在现实中的紧密性,和从操作层面探索协作机制的必要性。自2013年以来,IUCN和ICOMOS已在全球多个遗产地开展了“联合实践”(Connecting Practices)试点项目,目前已完成两期。第三期将联合农业相关的国际组织(如GIAHS“全球重要农业遗产组织”、FAO“联合国粮农组织”、IIED“国际环境与发展研究所”)开展农业遗产主题的联合行动,ICOMOS China已将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推荐位为试点对象之一。为推进合作,IUCN和ICOMOS在近几十年的理论实践发展基础上,联合多个国际合作伙伴,于2016年在夏威夷召开的世界自然保护大会上正式启动了“自然-文化之旅”行动,通过了《自然-文化之旅夏威夷宣言》(又称:《Mālama Honua –守护我们的地球家园》)。2016 IUCN世界保护大会2016文化-自然之旅在夏威夷延续这一倡议,2017年12月在印度德里召开的ICOMOS第19届大会上,双方又通过了《自然-文化之旅Yatra声明》。2017 文化-自然之旅在德里以下为两份文件的中文版本。中文版由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会员、南开大学的张柔然老师组织翻译,翻译小组成员包括魏楠、张程亮、付千娱、于小雨、郑拓,特此致谢。张柔然老师也作为ICOMOS文化景观专业委员会会员参与了Yatra声明的起草工作。文件1:夏威夷声明Mālama Honua – 守护我们的地球家园2016年在夏威夷召开的IUCN世界保护大会,出台了自然-文化之旅参与者的承诺声明,即《关于自然-文化之旅的夏威夷宣言》。考虑到当下众多迫在眉睫的挑战,已经将我们的地球置于不得不做出重大抉择的十字路口,我们于2016年9月在夏威夷檀香山相聚,共同召开IUCN世界保护大会——自然-文化之旅。感谢kama‘āina(夏威夷语,意为村民)——夏威夷的本土居民。感谢夏威夷朋友们的热情、友好与慷慨,感谢他们为我们提供了适宜的空间,使我们得以聚集于此,开阔视野,增进大家对自然与文化的整体关系的理解。感谢夏威夷文化中的概念“Kuleana”,“Kuleana”指对海洋和陆地的关心,责任以及管理,体现了对于自然与文化的权责意识。表彰自然-文化之旅,表彰它为不同背景的人们创造了交流知识与进一步推进自然和文化在世界人民重要空间的保护与管理中的相互联系的机会。反映在“自然-文化之旅”中的各种观点说明了自然和文化不管在陆地景观或海洋景观中,都是以相互交织的方式存在的。这些存在方式为包括可持续农业、粮食主权、城市环境福祉在内的许多领域提供了框架。认识到自然与文化的精神与信仰层面,赞扬“精神与保护之旅”的对话与成果为我们的思考做出的贡献。重视在大会上分享展示的关于自然和文化和谐发展的鼓舞人心的例子。它们展示了以基于地方本土的方针、治理和公平,并且尊重了原住民和当地社区的权利,加强了传统机构的力度。认识文化和自然多样性和遗产在全世界范围内受到包括气候变化在内的一系列严重威胁和挑战的深刻担忧;人为的分割文化与自然会使我们走上一条不可持续的道路;认识我们的地球正处于危急关头。有充分的证据表明,自然-文化融合的方法对于保护有着积极作用,培养了文化多样性,支持了城乡地区当代社会的福祉,并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回顾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公约等现有的国际条约,这些条约明确地将自然和文化、文化和与生物多样性有关的公约、宣言和其他国际文件确定为全球标准。庆祝我们对本土知识的固有价值、本土化的地方学习和脚踏实地的经验的认识日益提高;认识自然和文化遗产对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巴黎协定》、《仙台框架》和《人居III》中的“新城市议程”做出的深远贡献。我们理解自然与文化的融合会更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呼吁采取新的工作方法和实践行动,将自然和文化融合在一起。在景观规模上实现保护成果的同时,促进和提高相关社区的领导力、参与感、恢复力和幸福感。呼吁通过促进融合自然-文化解决方案,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巴黎协定》、《仙台框架》和《人居III》中的“新城市议程”,共同应对在自然和文化方面我们所面临的全球性的紧迫挑战。承诺将通过跨专业学科,继续与我们的有志同仁一起,和社区进行对话,并让子孙后代参与到我们的工作中来,去推动这种保护的转变。呼吁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制定并通过一项理解和纳入自然保护的文化价值观和做法的政策。呼吁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进一步开展将自然价值观和实践纳入文化遗产领域的活动,并在他们将于2017年于印度新德里召开的大会中继续进行 “自然-文化之旅”合作和对话。呼吁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ICCROM)继续在能力建设方面发挥领导作用,并继续制定强调文化和自然遗产管理和社区作用相互联系的方案,特别是通过实施在自然保护联盟世界保护大会上发起的世界遗产领导方案。呼吁ICOMOS、IUCN、ICCROM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扩大和深化悠久的合作,改变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方法和方法,有效应对今天面临的巨大挑战。呼吁各国政府,地方当局和从业人员采取联合的方式,推动公约,法律框架和保护文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国际文书之间的协同配合作用。呼吁捐助者、非政府组织、公民社会和私营部门之间推进深化自然和文化关系。呼吁学术机构之间开展关于自然和文化融合的跨学科研究和教育方案,以支持对保护实践的重新构思和转变,并以平实通俗的语言向最广泛的大众推广分享这些知识。邀请世界各地的从事自然文化保护的人们加入我们的这一承诺,并将这些原则应用到他们自己的社区。文件2:Yatra声明Tamanna(我们的美好愿景),Yatra(有意义的旅行)“文化自然之旅”的学习与承诺—印度德里 2017“文化自然之旅”的参会者们向印度古迹遗址保护协会表示诚挚的感谢,感谢他们对来到德里参加第19届ICOMOS(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全球代表大会暨国际科学研讨会的各位参会者的热情款待。此外,感谢会议组织方将“文化自然之旅”加入到会议主题中。我们不遗余力的投入这份报告的撰写工作,非常荣幸地向大家展示我们的工作成果。诚邀您与我们一起享受这次的旅程!我们在印度德里的工作是互相交流,融入创新观念。我们从印度语Yatra(意为“有意义的旅程”)中获得灵感。旅程始于很久以前,不断地发展,并且获得了推动力、关注和承诺。旅程曾将我们带到2016年夏威夷世界自然保护大会上,而如今再一次相聚德里。如今我们站在文化自然的大门前郑重承诺:在我们返回祖国后,会致力于创造一个拥有更多机会,更加公平的未来,并继续我们的“文化自然之旅”。我们从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于2016年在夏威夷檀香山举行的世界自然保护大会编写的题为《Mālama Honua –守护我们的地球家园》的声明中获得了极大启示。语言给我们带来障碍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因为目前许多讨论,特别是与世界遗产有关的讨论,都是用英语、法语或者其他语言来进行的。这些语言表达着西方本体论的观点,即将自然与文化和人分离,从而影响人们的思考方式,甚至限制遗产的研究方法。因此,ICOMOS、IUCN以及所有在Yatra中的成员,都有使命去继续寻求能够克服这种消极情况的概念和词汇。我们特此提出naturecultures(自然文化融合)这一词(中间没有空格、连字符、或者‘和’等符号),因为自然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交叉的、相互融合的。naturecultures(自然文化)这一词包含生物多样性、地理多样性和农业生物多样性等概念,同时也包含多重视角的学科和世界观。今天,我们相聚在德里,采纳了印度语milap这个词,它寓意着联合、协调、共同行动和多样性的和谐统一。与此同时,“文化自然之旅”的参会者在会议中反馈,在未来遗产地如何选择保护管理方式上会有潜在的困难。例如,如何包容和选择适合遗产地的发展方式,与遗产的申报和保护是同等重要的。但是,这些问题目前很少受到关注。因此,我们有必要克服困难,并提出关于解决这些问题的主张,而不是选择去简化这些问题。同时,我们培养多角度(从客观角度、技术角度和世俗角度出发)工作与思考的方式。本次ICOMOS大会主题“遗产与民主”也是“文化自然之旅”的参会者讨论的核心问题。会上指出了人与人之间、人与其他物种之间以及精神领域之间公平与尊重的重要性。参会者同时也提出对遗产未来的思考应该更加明确。我们需要研究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从业者如何看待遗产未来,现有具体实践会对未来造成什么具体影响,以及将来我们的后代会面临怎样的社会问题和其他方面的挑战。经过总结大会参会者以及各国专业人员的广泛讨论,声明提出14个主题,后续行动的成果报告将被作为未来工作计划的资源呈递给ICOMOS和IUCN。我们在大会闭幕式(第19届ICOMOS全球代表大会)上向大家郑重宣布声明的14个主题。1. konohiki(夏威夷语,意为代理人)我们认为,在零散时间里,以一种Konohiki那样的精神和心态去努力工作是很重要的。Konohiki是夏威夷语里面的术语,用来形容扮演连接政府、社区居民和地区的桥梁角色的代理人,这个代理人有意愿让一切和谐发展。自然文化的融合创造了推动这种和谐发展的空间和新的路径。在通向和谐发展的道路上,我们遇到了各种困难与阻碍。但是,当我们从细节上认真探索,一切困难将迎刃而解。我们感谢工作中将大家联系在一起的元素,并认识到应该摒弃限制我们思维的词汇和观念。2. 行动在印度德里的自然文化之旅中,我们学习并聆听各自的实践经验,更加确定自然文化融合的重要性。我们承诺以尊重社区的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落实具体实践方针。3. Virasat(印地语,意为遗产)——我们接受并传承下去的遗产需要谨记,我们继承了众多珍贵的遗产。因而我们要努力担当起监护人的角色,确保这些遗产能够代代相传。4. Kuleana(夏威夷语,意为权)——对陆地和海洋的关心,责任和管理自然文化融合的概念包涵在夏威夷的一个文化概念——Kuleana之中。意味着作为海洋与陆地的保卫者,我们在享受自然文化的同时也有保护这些遗产的义务和责任。5. 知识的形式自然与文化的融合需要认识各种知识包括本土的、传承的、传统的、精神层面上的以及现代科学技术。我们需要综合考虑这些知识,传统与创新结合,鼓励经验与信息共享。6. 精神和信仰精神与信仰是世界上超过80%的人类的生命和思考方式的根本依托。自然文化融合建立在精神与信仰上,通过文化传播与社会沟通,赋予不断变化的世界积极的意义。7. Vividhta(印地语,意为多样性)与 Aadar(印地语:尊重)可以翻译为“尊重多样性”社区与其所处的自然文化间的关系可能会有争议,但我们相信,尊重、颂扬多样性是势在必行的。在不断追寻公平与包容性的过程中,我们的目光不应仅仅局限于“人”,还应着眼于他们生存与生活的方式。8.民主与本土赋权自然文化融合所追求的是一个平等公正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民众以公平、透明、负责的方式去倾听所有声音,作出民主且适用于本土的观点。9. 陆地景观与海洋景观自然文化融合涵盖了空间与景观的诸多概念,我们找到了将自己的想法在自然文化研究的陆地景观和海洋景观中落地实践的机会。景观是生物多样性的发源和表征,它同时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10. 连通性连通性涵盖了文化、社会和经济价值,被广泛应用于生态系统的保护。自然文化融合需要找到方法,确保陆地景观与海洋景观的连通性。连通范围包括社会、自然、文化、个体、组织在内的所有维度,以确保地理和概念界限的连续。11. 关联与情境在研究自然文化融合与陆地景观、海洋景观和精神层面的关联时,我们认识到普世价值与地方价值之间的矛盾。我们渴望了解与当地遗产相关的社区文化背景,并将关怀“人-遗产-土地”作为我们工作的中心。12. 可持续发展自然文化融合认可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作为实现可持续性的手段,有助于通过扩大包容性与权利本位方法来处理和利用资源。我们承诺通过调查、识别和对已共享的实践的检测,来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以此来连结自然文化与人。13. 变化与恢复力在接受“自然文化融合的本质是动态变化的”这一说法的前提下,我们以创造并培育有活力、适应性和恢复力的系统为目的,尝试去理解并建立对于可接受变化的限制。在气候变化和全球环境的压力下,人们更加关心遗产问题,并试图去寻求应对的措施。因此,自然文化融合应更积极参与到这一过渡进程中。14. 生命力最后,自然文化融合倡导世界上的遗产应该是生动的、充满活力的。“活态”遗产需要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我们的承诺这次Yatra——自然文化旅程——是全球共同的责任。大家需要在保护实践中考虑自然与文化融合的活态遗产,可持续发展。我们认识到为更好的执行“世界遗产公约”,需要大家积极承担责任,并致力于培养新兴遗产专业人员。我们谨代表2017年12月在印度德里ICOMOS/IUCN文化自然之旅的所有参与者郑重承诺: 我们将基于在此次Yatra学习的基础上,继续思考、倾听和行动; 通过我们的会员网络,为自然与文化融合建立合作机制和行动纲领; 创建一个工作分享平台,鼓励在平台上积极分享经验。我们将会发布一个行动手册作为ICOMOS/IUCN文化自然之旅的工作计划,并呈送与ICOMOS与IUCN评估。在2020年的ICOMOS大会和IUCN世界自然保护大会上,我们将再次见面,并争取再次迈出重要的一步。印度德里2017年12月15日 星期五文化-自然之旅印度街景
-
-
-
- 2017-12-29 中国遗产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30年纪念论坛回顾之二——《世界文化遗产:长城》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30年纪念论坛30年前,1987年的12月7日到11日,第十一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在巴黎召开。1985年刚刚加入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中国第一次提出申报项目。第一批六个项目——长城、北京故宫、敦煌莫高窟、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泰山同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经过30年的发展,我们从不了解世界遗产,开始熟悉世界遗产的规则,再到在整个世界遗产的体系中发挥作用,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世界遗产保护的真正重要的推动力量。为纪念中国世界遗产从第一次申报至今30周年,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国家遗产中心、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主办“中国世界文化遗产30年纪念”论坛及图片展,论坛特别邀请了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做主题演讲,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吕舟主持论坛活动。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理事长吕舟教授主持论坛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国家遗产中心、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主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30年纪念”论坛已于12月22日成功举办,精彩内容通过腾讯视频进行直播,期间观众达到2.9万。如果未能亲赴现场,也没赶上直播,或者看了太精彩,想推荐给同事、亲朋,ICOMOS China在这里给大家奉上特别福利——精彩内容简介和视频回放!中国世界文化遗产30年纪念论坛视频特别鸣谢本次论坛的媒体支持单位:腾讯视频,清源文化遗产《长城:世界文化遗产》主讲人: 宋新潮副局长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宋新潮演讲长城是世界上体量最大、蔚为壮观的历史文化遗产,同时也是由多种遗存及其所处自然环境共同构成的具有独特审美价值和文化景观特征的文化遗产等观点。 长城 图片来自演讲PPT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带来的《长城:世界文化遗产》主题演讲从长城的构成、时代与分布,长城功能作用的历史转变,今天长城的重要意义,古朴沧桑的长城是历史和岁月的塑造,如何保护长城的多重价值五个方面对长城这一世界文化遗产进行了深度解读。 内蒙古自治区汉长城 图片来自演讲PPT 甘肃省明长城 图片来自演讲PPT 喜峰口长城抗战 图片来自演讲PPT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30年纪念图片展》《中国世界文化遗产30年纪念图片展》也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一楼与论坛同步展出,展览将持续至12月29日。这些图片展示了从历史中走来的纪念物、遗址、建筑群、历史城镇、文化景观、文化线路,展示了中国文化遗产之精髓 。中国世界遗产30年纪念图片展 中国世界遗产30年纪念图片展 中国世界遗产30年纪念图片展聆听讲座,欣赏展览,让我们共同品味中国世界遗产的历史,聆听它们的故事,体悟它们的精神。(文中图片如无特殊标注均由陈凯摄影)
-
-
-
- 2017-12-28 中国遗产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30年纪念论坛回顾之一——《人类的敦煌 共同守望》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30年纪念论坛30年前,1987年的12月7日到11日,第十一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在巴黎召开。1985年刚刚加入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中国第一次提出申报项目。第一批六个项目——长城、北京故宫、敦煌莫高窟、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泰山同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经过30年的发展,我们从不了解世界遗产,开始熟悉世界遗产的规则,再到在整个世界遗产的体系中发挥作用,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世界遗产保护的真正重要的推动力量。为纪念中国世界遗产从第一次申报至今30周年,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国家遗产中心、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主办“中国世界文化遗产30年纪念”论坛及图片展,论坛特别邀请了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做主题演讲,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吕舟主持论坛活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理事长吕舟教授主持论坛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国家遗产中心、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主办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30年纪念”论坛已于12月22日成功举办,精彩内容通过腾讯视频进行直播,期间观众达到2.9万。如果未能亲赴现场,也没赶上直播,或者看了太精彩,想推荐给同事、亲朋,ICOMOS China在这里给大家奉上特别福利——精彩内容简介和视频回放!《人类的敦煌 共同守望》特别鸣谢本次论坛的媒体支持单位:腾讯视频、清源文化遗产《人类的敦煌 共同守望》主讲人: 王旭东院长敦煌研究院院长、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理事长王旭东演讲在莫高窟可以看到奇花异草、绿水青山、勃勃生机、长河汇流、楼阁齐聚,可以看到印度、希腊、中亚、波斯等多地的艺术风格,这些壮丽的画面、丰富的艺术体系只能在敦煌的石窟中汇聚。为什么这个美丽的大千世界会出现在寂静的荒凉的大漠深处,并且其艺术创造从公元四世纪至十四世纪整整持续一千年?敦煌 图片来自演讲PPT《人类的敦煌 共同守望》,敦煌研究院王旭东院长的主题报告,结合大量的历史老照片向大家讲述了敦煌莫高窟不为大家熟知的历史故事。王院长的报告不只有莫高窟的历史、有几代敦煌研究院人在那里的坚守与付出,还有作为世界遗产的莫高窟的现在与未来。1963年,莫高窟崖体加固工程设计人员与敦煌文物研究所职工在施工现场 图片来自演讲PPt莫高窟文物保护 图片来自演讲PPT“数字敦煌”资源库实现全球共享 图片来自演讲PPT《中国世界文化遗产30年纪念图片展》《中国世界文化遗产30年纪念图片展》也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一楼与论坛同步展出,展览将持续至12月29日。这些图片展示了从历史中走来的纪念物、遗址、建筑群、历史城镇、文化景观、文化线路,展示了中国文化遗产之精髓。中国世界遗产30年纪念图片展中国世界遗产30年纪念图片展中国世界遗产30年纪念图片展聆听讲座,欣赏展览,让我们共同品味中国世界遗产的历史,聆听它们的故事,体悟它们的精神。(文中图片如无特殊标注均由陈凯摄影)
-
-
-
- 2017-12-22 中国遗产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30年纪念图片展》今日开展
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国家遗产中心、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主办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30年纪念图片展》将于2017年12月22日至12月29日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门厅举办。1972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旨在保护对全人类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中国于 1985 年正式加入这一 公约,并于 1987 年将长城、北京故宫、莫高窟、秦始皇陵、泰山、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等 6 个遗产项目申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距今已整整 30 年。回首 30 年的历程,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信守 对国际社会做出的庄严承诺,为全人类妥善保护了中国境内无与伦比的世界遗产。 30 年来,我们成功申报了 52 项世界遗产。其中,有 36 项文化遗产和 4 项文化 与自然混合遗产,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直接见证,是中华文明的伟大结晶。在这里,让我们静静浏览、欣赏这些从历史中走来的纪念物、遗址、建筑群、历史城镇、文化景观、文化线路......让我们在图片里,品味它们的历史,聆听它们的故事,体悟它们的精神。
-
-
-
- 2017-12-19 中国遗产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30年纪念论坛”报名开启
30年的承诺,跨越千年的守护它们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象征见证千年的历史记录古往今来的足迹我们在30年前向全世界许下承诺守护千年的沧桑传承古往今来的故事长城、莫高窟中国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谁在守护?谁在讲述?敬请关注时间:12月22日,下午2:30,名称:中国世界文化遗产30年纪念论坛地址: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王泽生报告厅《世界文化遗产:长城 》主讲人:宋新潮,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人类的敦煌 共同守望》主讲人:王旭东,敦煌研究院院长主持人:吕舟,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关于报名报名方式:请通过留言进行报名,仅需提供:姓名,工作单位和手机号。报名截止时间:为12月21日12:00,报名成功短信将于12月21日22:00前发送,请凭借短信前往会场参加;(论坛由于场地限制,我们仅为前20位留言观众预留座位,如果您未收到短信,可提早到达会场或通过腾讯直播平台进行观看,谢谢!)腾讯直播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