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0-04-25 4·18国际古迹遗址日
文化遗产云端论剑——记2020国际古迹遗址日网络直播
文化遗产云端论剑——记2020国际古迹遗址日网络直播
-
- 2020-04-20 4·18国际古迹遗址日
4·18云聚会:听大咖聊世界遗产
为响应今年国际古迹遗址日的“共享文化、共享遗产、共享责任”主题,4月18日下午,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在颐和园举办了特别的分享活动——共同守护,共享未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培育与传播。由于新冠疫情,本次活动采取线上直播模式,腾讯新闻客户端直播平台提供了媒体支持,累计有约10万人在线观看了直播,6000多人参与留言互动,36853人点赞。本次活动有幸邀请到豪华的嘉宾阵容。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协会副理事长王旭东、吕舟、舒小峰、姜波、颐和园园长杨华等嘉宾呼应话题,分享了他们的思考,与观众进行互动。活动由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秘书长闫亚林主持。(嘉宾合照,左起:杨华、舒小峰、宋新潮、刘玉珠、王旭东、吕舟、姜波、闫亚林)活动首先在湖北的文化遗产宣传片中拉开序幕。“英雄城市有担当,大江大湖有大爱”,作为新冠肺炎“震中”的湖北秉持着不惧困难,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经过艰苦努力和巨大付出,防控疫情终于取得了不起的成就。湖北文化遗产的发展,将持续牵动文物工作者的心,相信湖北文物保护事业将重新起航,重焕光彩。刘玉珠局长在致辞中表示,今年国际古迹遗址日主题为“共享文化,共享遗产,共享责任”,在全世界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今天,显得格外有意义。中国的文博行业工作者在疫情期间推出一系列的线上活动,用实际行动对这一主题做出最好的诠释,也为文化遗产提供更加多元的公共服务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刘玉珠向疫情期间恪守岗位的全国文博行业工作者致以衷心的感谢,特别向在湖北、武汉身处抗击疫情一线守护文物安全的工作人员表示由衷的敬意和深切的慰问。他勉励大家再接再厉,共同守护好祖国的世界遗产,讲好中国故事,贡献中国智慧。(刘玉珠致辞)(湖北文化遗产宣传片直播截屏)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主席河野俊行通过视频致辞,表达对本次活动的期许。他表示,得悉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采取特别的线上直播形式介绍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项目,非常欣喜,也祝愿活动一切成功。(河野俊行视频致辞)随后,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四个项目: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西夏陵、江南水乡古镇、北京中轴线,通过播放宣传片,展现了其丰富的遗产价值以及当前申遗工作的成果。各位专家随后对项目进行了点评。1、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执委姜波用六个词概括了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的特点:填补空白、时不我待、文化景观、可持续发展、文化多样性、自然文化融合。他指出,在现有1121个世界遗产项目中,已有咖啡园、葡萄园等15项经济作物类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但茶类遗产却是空白。中国西南山地是全球山茶属的分布中心和起源中心,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保持了它的文化多样性和可持续性,其申报将是对世界遗产类型的重要补充。(姜波点评)2、西夏陵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对西夏陵进行了点评。他指出,在新中国的文物保护历程中,西夏陵是土遗址保护里程碑式的一个项目,他自己也有幸参与到其中。王旭东表示,西夏陵与雄伟的贺兰山及其东麓广袤的洪积扇戈壁滩景观,共同为西夏王朝及其君主世系的存在提供了特殊的见证。西夏陵为我们了解这一中国古代王朝,党项这一消失的民族,甚至当地对佛教的崇仰文化提供了最直接的线索。(王旭东点评)3、江南水乡古镇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认为,作为细腻优雅的中国传统聚落的江南水乡,和同在当地的世界遗产——苏州古典园林所呈现的精英阶级的审美造诣有所不同,它体现出了平民百姓对湖泊湿地的环境适应,以及对其进行持续改造直至成为适宜人类生活居住的区域的过程。该项目的建筑、景观与生活方式无不体现传统智慧下的可持续发展,非常契合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目标。(吕舟点评)4、北京中轴线北京市政协教文卫体委副主任舒小峰表示,中轴线是北京古城的脊梁,具有不可比拟的意义。中轴线以中为上,在这条中轴线上,出现了举足轻重、影响深远的建筑;在左右对称,虚实结合的同时,它也符合“共享”理念,在城市近代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人气,为市民提供便利。(舒小峰点评)宋新潮理事长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项目的培育工作进行了解读。他指出,之所以选择上述四个项目,是因为它们各自体现了中国悠久历史和丰富遗产的不同面向,且都具备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潜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四个项目就是下一步正式申报的优先次序,因为申遗工作漫长而又复杂,每个项目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短板需要解决。宋新潮强调,预备项目的储备和培育,应思考两大问题:一是世界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究竟为何,二是如何依托突出普遍价值讲好遗产地的故事。当我们研究遗产地的价值,不仅要着眼于它本身独特的、区别于其他遗产地的价值,还要寻求它对全世界,对全人类的意义。如何表达,阐释遗产地仍需全球专家的支持与建议。(宋新潮总结点评)在交流对话环节,各个领导、专家畅所欲言,精彩纷呈。王旭东院长分享了故宫活化的优秀案例和共享传播的经验。他强调,活化文化遗产,保护是第一前提,而在这前提下,才能对故宫文化价值进行多学科、多视角地挖掘。数字技术为故宫文化的传播插上了翅膀。故宫人将继续锐意进取,承担新时代的使命,利用专业技能和新技术、新创意,让文物活起来,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颐和园杨华园长介绍了颐和园的价值传播工作。他讲到,除了传统的展览,节日活动等方式外,颐和园还通过学术研讨会、颐和讲堂等方式与公众交流。目前,园区按照市公园管理中心,市委市政府和上级行业部门的要求,处于开放状态,按照同期客流量的百分之三十进行预约限流和服务保障,尽心尽力为市民提供一个缓解压力、放松心情的场所。昆明湖的泛舟服务也于当天开始恢复,给市民带来了近距离领略遗产地美景的喜悦。(杨华发言)直播连接了线下的领导专家与线上的观众,即便无法亲临现场,网友积极地参与线上的讨论与提问,营造了热烈的氛围。王旭东解答了有关故宫的开放程度和恢复开放时间的问题。他表示,故宫将会致力于开放更多空间,让参观者更全面地领略故宫的文化遗产。通过新的技术手段,通过“云游故宫”等形式,故宫将积极探索实现“全面开放”的目标。由于疫情缘故,正式恢复开放还有待国家总体部署,但故宫会继续通过直播等线上形式满足公众的参观需求。宋新潮解答了网友关于今年泉州申遗项目的最新名称及进展问题。他表示,泉州项目的名称更改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这是基于我们对于泉州突出普遍价值不断深化认识的成果。泉州作为宋元时期世界贸易的一个中心,通过申报的22个遗产构成体现这一方面的价值。相对此前的申报,价值的内容更为丰富,因此申报点也有所增加,比如冶铁、陶瓷生产、管理机构等设施。宋新潮补充道,修改后的文本已经正式上报,正等待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评审意见。吕舟解答了关于有关北京中轴线申遗的问题。他谈到,因为价值侧重点不同,包括故宫、天坛等已经在《世界遗产名录》中的项目,依旧可以作为遗产构成,成为中轴线申遗的一部分。中轴线的价值与北京的城市发展和成长息息相关,因此两者并不冲突,且在世界遗产历史上有先例。关于复建的永定门是否应该申遗,他表示,永定门在申遗中的定位并不是明朝时期修建的建筑,而是作为元明清时代北京中轴线起点的标志,扮演着遗产价值阐释的角色。会议在各位嘉宾热烈的讨论中结束。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在这特殊时期,采用这一线上形式呼应“共享遗产”的主题,跨越空间和时间的限制,释放不同文化的魅力,让人们能比以往更强烈地理解文化遗产的价值。本次活动得到了腾讯新闻客户端直播平台、颐和园的特别支持。活动视频可通过点击以下二维码回看。另外,在活动中放映的宣传片,协会将在近期陆续推送,敬请关注。编辑整理:黄雨茵 图片提供:付梓杰、颐和园管理处
-
- 2020-04-20 4·18国际古迹遗址日
共享遗产:体悟他者,重塑人文世界
每年的4月18日是“国际古迹遗址日”,在这一天,世界各地都会举办保护和推广文化遗产的活动。发起这一节日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每年会设定一个主题,从不同方面关注和介绍文化遗产的特定类型,或是特殊的价值。2020年伊始,世界面临新冠肺炎疫情的挑战,也注定这一年在人类历史上的不平凡记忆。2020年国际古迹遗址日的主题似乎冥冥之中预示了这一点:“共享文化、共享遗产、共享责任”,这恰是当下的国际社会所共同面对的挑战和使命。新冠肺炎疫情在全世界的肆虐,也让我们对“共享”这个看似平常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体悟。实际上,共享的概念,与当代遗产保护事业是相伴相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如何构建一个和平的世界,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共同主题。因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45年在伦敦设立时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织法》,也被人们称为“宪章”,开宗明义写到“战争起源于人类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后来又用多种语言文字将其镌刻在巴黎总部大楼前的石碑上。在这一根本理念的指导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立的世界遗产体系,无疑是将“遗产共享”的理念拓展到世界各地。《世界遗产公约》希望创造一个跨越文明、国家、族群的遗产共享机制,让不同文明和文化之间平等相处,让全人类的历史记忆和未来命运都通过这些遗产实现交融。但是新世纪,尤其是近十年来,我们看到的却是越来越多的文化之间的冲突,族群之间的敌对,国家之间的隔阂。国际政治上单边主义、保守主义、民粹主义势力抬头。在遗产领域,从阿富汗巴米扬大佛被炸毁开始,破坏文化遗产,毁灭“他者”的文化记忆,似乎成了最快捷有效的实现这些狭隘野心的途径。在这一背景下,ICOMOS提出“共享遗产”这一概念,显示出国际遗产领域的专业组织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关注与忧虑。某种程度上而言,这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而是“重拾”几十年前已经形成的共识。在ICOMOS官方对于今年主题的解读上,专门提及在人口、环境、文化冲突等问题越来越突出的今天,遗产作为塑造文化认同,构建文化理解,让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更紧密相连,从而实现文化群体保护和推广遗产意义和价值的集体责任。文化和遗产的共享,首先是尊重文化的平等和多元。正如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所说:“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都是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每一种文明都是独特的。”要理解不同文明,则“必须秉持平等、谦虚的态度。”共享文化这一主题的核心,便是以谦逊的心态,去尊重、共享不同文化的价值,共享他者的经历和情感,甚至是对世界、对生命的体验。人们通过共享文化遗产,来感悟不同文化的魅力和精神世界。当我们在博物馆欣赏那些艺术精品时,既是在体验先辈的审美品位和独具匠心,也同样在领悟创作者艺术灵感的社会生活环境:人们因何而喜、因何而悲,如何认知美与丑、善与恶,怎样理解人生、坚守信仰、敬畏自然。这些文物的价值,通过共享它们背后蕴藏的悲欢离合,给我们呈现出一个远超于文物本身的精神世界。人们在故宫、泰姬陵、雅典卫城、马丘比丘,一方面看到的是不同材料构筑而成的历史遗迹,但更能够感触的,则是不同的文化所孕育的五彩缤纷的制度世界,是不同人群利用各自的智慧所创造出的人文和社会关系。当我们在波兰的奥斯维辛,在南非的罗本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面前再普通不过的建筑或是残骸,不只是一群人悲伤的历史,更是需要我们去设身处地去代入体会的苦难。这些遗产的价值,之所以要“共享”,是因为它们不仅是写在教科书里的知识点,也不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而是在不断告诫我们:人生而不同,在共同的人性之外,还存在着不同的生产模式、生活方式和生命体验,乃至难于统合的世界观及不同经历的苦难。但正因为如此,才格外需要通过遗产达到共情。因此,正如今年的主题所揭示的,通过共享遗产及其所蕴含的文化精神,最终的目标是“共享责任”,共享我们一直为之奋斗的,通过各自的努力实现人类大同的初心。比如,莫斯塔尔古桥是位于波黑南部古城莫斯塔尔的一座16世纪的桥梁,在1993年波黑战争期间被人为摧毁。之后在国际组织和多国的出资援助下,历时三年修复重建的古桥于2004年重新开放,2005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从狭义族群历史的见证,到期盼和平和睦的符号,莫斯塔尔古桥被赋予了多样的记忆之场,承载着远超桥梁本身的历史内涵。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从成立的那天起,一直积极践行《世界遗产公约》精神,珍惜、坚守这份沉甸甸的责任。这次新冠疫情期间,中国的文化遗产人在各自的领域都履行着我们加入公约的承诺。文化遗产管理者第一时间做好遗产地的疫情防控,并利用各种线上手段让大家足不出户共享遗产。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中国的遗产学者将疫情防控和专业结合,为抗击疫情做出独特且重要的智识贡献。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对国内外疫情应对策略进行了整理和分析,编制完成了《针对疫情的城市功能-空间应对策略—— 城市应急管理手册》。这份文件收到了来自美国、伊朗、西班牙、意大利、埃及、加拿大、以色列等20多个国家文化遗产同行的积极回应。这正是中国遗产界践行“共享责任”的最好表现。新媒体科技的不断发展,为遗产的共享创造了更多的技术平台。这次新冠肺炎期间,许多文化遗产机构通过新媒体手段“共享”遗产,让所有人都感受到了古老文明和新兴技术之间的珠联璧合。故宫博物院以“安静的故宫,春日的美好”为主题进行直播;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举办了“云游兵马俑—探秘兵马俑一号坑秦国军队”、“兵马俑出土兵器”等多场直播;各博物馆更基于成熟的数字化产品,为居家防疫的公众提供各类线上体验的服务。不过,新技术带来“共享”的同时,我们更珍惜以往人们之间以及与遗产间的直接交流,更加体会到文化遗产的社会和公众情感价值,也越发迫切期望走出房间去体验真实的遗产,并与人们“共享”音乐般的历史气场。或许各类信息可以依托网络进行全面的传播共享,但同样会给人们体验留下“不得已”的遗憾。新冠肺炎让我们更强烈地理解文化遗产的价值,它需要在一个真实的人文图景中,而不仅仅是电子世界中,去实现共享。值得述说的是,这种“人文图景”,不仅关照人类自身,更涉及到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我们体验和感悟“他者”的世界,共享经历、记忆和情感,这里的“他者”,同样包括那些与人类共存亡、同命运的自然世界。这也是保护文化遗产真正的社会意义。在新冠肺炎疫情中迎来了2020年的国际古迹遗址日,在这一刻我们思考着“共享遗产”的意义,疫情也让我们看到只要有“共享遗产”追求,就不会阻挡我们迈向“共享”的步伐。特别是面对全球性的公共卫生危机,国际间协力共同抗疫,共享数据和经验,互援医疗物资,共同抵制狭隘的种族主义歧视。在文化遗产领域,我们同样从中汲取力量和信心。这样的特殊时期,恰是对我们继续坚持文化多元共生的理念,坚守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价值的考验,“共享文化、共享遗产、共享责任”,也是我们迎难而上、接受考验的坚毅选择。
-
-
- 2020-04-17 4·18国际古迹遗址日
418国际古迹遗址日,邀您参与各单位主题活动
4月18日国际古迹遗址日在即,根据2020年主题:共享文化、共享遗产、共享责任,各个参与者拟展开活动,线上线下活动并驾齐驱,向公众宣传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理念。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梳理了相关单位的具体活动内容,鼓励公众参与。1、无界对话:共同命运,共享遗产主办者:ICOMOS共享遗产委员会,武汉共享遗产研究会活动内容:将邀请ICOMOS共享遗产委员会主席Siegfried Enders教授、佐治亚大学James Reap教授等核心对话成员,与来自中国、葡萄牙、马来西亚等地的ICOMOS会员开展有关“共享遗产”与人类共同未来主题的对话。在疫情曾经肆虐但已经初步归于平静的武汉,进行这一问题的探讨,也具有独特的意义。具体信息:地点:线上,于ZOOM平台, 会议ID 267-297-333。时间:4月18日晚21:00,持续约1小时。 2、龙门石窟“全景龙门”上线主办者:龙门石窟研究院活动内容:通过互联网向公众展示龙门石窟,以龙门石窟游览为主,兼顾学术研究成果的普及展示,让公众线上共享世界文化遗产,共同关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内容包括漫游·全景龙门;探索· 窟龛造像;龙门石窟研究院院藏陈列;龙门石窟保护传承回顾与展望主题展;龙门石窟外展;龙门讲坛;“龙门第一缕阳光、最后一抹晚霞”;龙门夜景。具体信息:2020年4月10日起,可登录以下官方平台参与。1、数字龙门.中国www.lmsk.org.cn2、数字龙门微信公众号3、数字龙门APP3、南京官窑山明代城墙砖官窑遗址考古发掘及其保护利用主办者: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活动内容:1、在南京集庆门段城墙脚下的“砖集馆”进行云直播活动,云直播的主要内容为有关《南京栖霞官窑山明代城砖窑址的考古发掘工作以及官窑遗址公园的规划建设》的主题演讲,主讲人为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官窑山窑址群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马涛研究员。2、开展考古发掘内容相关的线上临时展览活动。3、4.18国际古迹遗址日活动的宣传活动、省市级媒体报道发布活动。具体信息:时间:2020年4月18日10点地点:南京集庆门悦动·新门西产业园内的万科集团砖集馆。云直播的相关报名信息,以及线上展览相关信息已通过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的相关微信公众号,合作媒体等渠道进行公布,敬请关注!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微博二维码微信公众号:njcqgl4、2020年度广东省文物古迹活化利用优秀项目宣传推介活动线上启动主办者:广东省古迹保护协会、广东省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志愿者协会活动内容:1、通过线上直播,宣布“2020年度广东省文物古迹活化利用优秀项目宣传推介活动”启动,向社会征集广东省内文物古迹活化利用优秀项目;仪式期间,将有如下主题的演讲:广东省“全国优秀文物保护工程”案例简介和以世界文化遗产地——开平碉楼为例的文化遗产线上云游;红色革命纪念地——中共三大旧址(简园)的历史与发展;南粤古驿道的活化利用。主讲人分别为曹劲会长,崔俊秘书长,志愿者协会。2、将陆续有文章刊登至官方公众号,通过各大考古遗址宣传片介绍广东省遗址的情况;通过文字、视频和360全景自由操作介绍广东首个世界遗产地——开平碉楼;分享简园的历史、修缮情况、活化利用等。具体信息:时间:2020年4月18日15点地点: 广州市越秀区培正路13号简园,通过“南方+”app进行直播。相关信息将通过广东省古迹保护协会的微信公众号,合作媒体南方报业集团等渠道进行公布。广东省古迹保护协会微信公众号“南方+”app5、避暑山庄清代盛期原貌数字化复原与艺术再现主办者: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吴晓敏;承德市文物局高级工程师陈东活动内容: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是中国古代建筑最鼎盛时期的精华之作,但是其中大量古迹已遭损毁。中央美术学院吴晓敏、范尔蒴、吴祥艳和承德文物局陈东,通过文献图档考证和遗址勘察,逐一绘制复原图,制作数字模型、数字动画、数字界画、版画、实体模型,展开对古迹的复原,至今已完成9组园中园的复原,另有多组正在进行中。他们将直播分享相关成果。具体信息:时间:2020年4月18日19:30-20:30地点: 腾讯会议,链接:https://meeting.tencent.com/s/579GDxveea85ID号:820 126 1706、鳌峰书院 文化共享主办者:鳌峰坊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活动内容:1、举行鳌峰书院科举文物展,分四大模块——①十年寒窗(科举书籍类文物) ②童试选秀(科举试卷类) ③榜题名(科举文具类) ④科举习俗 (科举习俗类),展示古代士子通过科举考试改变自身命运的艰辛历程,凸显鳌峰书院在历史上的重要意义与勇攀高峰、为国求学的精神追求。2、进行“以声战疫 礼赞春天”诗歌朗诵,传播希望与正能量。3、举办线上书友会,欢迎书友加入,介绍所推荐图书的特点及书中精彩片段,引发读书兴趣,投票交流,选择换书对象,互换联系方式,完成换书。具体信息:文物展时间:2020 年 4 月 18 日至 2020 年 4 月 25 日地点:鳌峰书院诗歌朗诵时间:2020 年 4 月 23日地点:鳌峰书院线上书友会时间:2020 年4月18日地点:腾讯会议线上举办(时间和房间号还待工作人员的进一步更新)
-
- 2020-04-17 4·18国际古迹遗址日
【预热】4•18国际古迹遗址日“共享遗产”主题线上活动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将于明天4月18日下午2点至4点半尝试一次特别的线上分享活动,此次活动由腾讯新闻客户端直播平台全程直播。直播观看方式:进入腾讯新闻客户端,搜索“大咖讲中国世界文化遗产背后的故事”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直接跳转至直播页面。此处嘉宾阵容先来震撼一下:嘉宾名单 刘玉珠 (国家文物局局长) 宋新潮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国家文物局副局长) 吕 舟 (协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教授) 王旭东 (协会副理事长,故宫博物院院长) 舒小峰 (协会副理事长,北京市政协教文卫体委副主任) 姜 波 (协会副理事长,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执委,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水下考古研究所所长) 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领导、颐和园领导
-
- 2020-04-14 4·18国际古迹遗址日
4•18国际古迹遗址日线上主题活动:共同守护,共享未来
4月18日是国际古迹遗址日,今年的主题为“共享文化、共享遗产、共享责任”。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缘故,大家无法像往年一样聚在一起举行活动,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共同关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将在4月18日下午2点至4点半,为大家奉上一次特别的线上分享活动:共同守护,共享未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培育与传播。请大家届时锁定腾讯新闻客户端直播平台。大家一定格外关心在湖北、在武汉的那些文化遗产以及它们的守护者们,在疫情过后,一定都希望去湖北、去武汉的遗产地,与当地人共同珍护疫情过后的遗产。为此,湖北的同仁们专门准备了视频,在线上与全国各地的朋友们一道,共享湖北文化遗产的真、善、美。今年,世界遗产大会将在福州召开。除了那些已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我国还有许许多多正在储备中的优秀遗产地,我们将为大家分享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西夏陵、江南水乡古镇、北京中轴线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项目。我们还将与大家探讨: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应如何传播,如何与公众分享,我们的世界文化遗产地又有哪些好的传播经验?在活动中,我们特别邀请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领域的几位重量级大咖——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的领导、专家,以及来自世界文化遗产地的领导,将为大家分享他们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如何更好培育,遗产价值如何更好阐释、传播的思考。大家还可以在线上就关心的话题对专家提问!协会特别感谢腾讯新闻客户端直播平台、颐和园为本次活动提供的大力支持,具体直播地址将于活动前两天向大家发布。请留好您本周六下午的时间,我们网上见!
-
-
- 2020-04-02 4·18国际古迹遗址日
关于开展2020年国际古迹遗址日“共享遗产”主题活动的通知
4月18日——国际古迹遗址日2020年主题:共享文化、共享遗产、共享责任协会广大会员:为呼应2020年ICOMOS国际古迹遗址日“共享遗产”的主题,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号召大家举办或参与各类线上活动,在抗击新冠肺炎期间,为文化遗产的更好共享和传承助力。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号召:自1983年联合国教科文第22届大会通过,每年的4月18日定为ICOMOS“国际古迹遗址日”,以在全球范围内宣传推广遗产保护,提升公众对遗产多样性、与我们当代生活的相关性、及对其保护的需求和意义的认知。每年ICOMOS都会选择一个活动主题。以便国家委员会、科学委员会成员及其合作伙伴组织相关活动。2020年,配合10月在澳大利亚悉尼召开的ICOMOS第20届全球代表大会和科学研讨会的主题(GA2020详见国际官网),国际古迹遗址日的主题定为“共享文化、共享遗产、共享责任”。“共享文化、共享遗产、共享责任”这一主题反映出在人口快速流动、冲突不断、环境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遗产作为文化认同的一部分,具有全球性意义。这一主题认识到遗产——无论是遗产地、景观、实践还是文物藏品,它们通常与各种团体和社区紧密相连,并受到他们的重视。这一主题的核心内容,其最重要的意义是文化或文化群体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关注并保护遗产重要属性特性、意义和价值方面所起到的集体责任。然而,“共享”这个概念也似乎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有意为之。从历史意义上说,文化和社会具有共同的文化实践、行为方式和观点。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过于强调文化遗产的共同特征,反而影响了多元声音的表达,会引起一定的抵触。在某些情况下,知识和实践可能受到了严密保护,无法共享(例如,许多土著文化)。此外,一些遗产因素因其象征意义(如巴米扬大佛)而遭到毁坏或破坏,与共享意识或思想包容理念相悖。更典型的是,在遗产工作中,遗产地的价值可能会引发关于如何对其进行保护的争论(例如,悉尼天狼星大厦)。通过采用“共享”一词,2020年国际古迹遗址日邀请参与者探索与文化、遗产和责任相关的共享理念——以及与之相应的观点、主张及反对陈述。国际古迹遗址日欢迎对该主题的传统思想进行回顾,并寻求新的、多样化的观点和见解,鼓励讨论及对话。现在,在全球面临新冠疫情健康危机之际,共享文化、共享遗产、共享责任这一主题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因为它表述了全球团结一致的理念。中国可以参与的途径: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一直积极参与4·18国际古迹遗址日活动,每年号召全国的团体会员及相关遗产机构围绕当年主题举行活动,向公众宣传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理念,引发积极的社会讨论。秉承往年的传统,协会再次号召广大会员单位和同行,在这一特殊时期就“共享”这一课题开展活动。而今年活动的形式也将因疫情而特殊,会推荐使用互联网远程的方式相互分享。实际上,今年的“共享”主题,也因为新冠疫情的缘故,而变得格外有意义。在疫情期间,大家足不出户,不能实地接触、参观文化遗产,各遗产地和博物馆推出各种线上游览的服务,各科研院所所推出的线上讲座和交流,同样是一种难得的“共享”遗产的模式。在中国的疫情渐渐好转的同时,国际的新冠疫情仍不明朗,中国的文化遗产工作者愿意同国际同行一道,以线上活动的形式,更加积极主动思考与探索全球遗产保护事业在这一特殊时刻所呈现的面貌,践行“共享遗产”的使命。在此,欢迎计划组织活动的会员单位将简单的活动计划发回协会秘书处邮箱icomoschina@icomoschina.org.cn,秘书处整理后将上报总部,与全球的同行分享。活动计划提交内容要求如下:1、题目2、主办者3、活动简介4、时间5、地点(或是线上平台)6、联系方式7、官网(如有)8、附件:海报、宣传册等(如有)期待您的参与。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2020年4月2日
-
- 2020-03-10 4·18国际古迹遗址日
第13届ICOMOS世界土建筑遗产大会通知及论文征集
由ICOMOS和ICOMOS国际土质建筑遗产科学委员会支持,美国盖蒂保护所、国家公园管理局“消失中的宝藏”项目和宾夕法尼亚大学斯图尔特.怀兹曼设计学院联合主办,“TERRA 2021”第13届世界土建筑遗产大会将于2021年6月8-11日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圣塔菲举行。大会主题为:“向后看,向前进-在保护中前行”,并分以下若干分主题:• 美国西南部及北墨西哥• 考古遗址• 历史建筑和构筑物• 城市环境• 文化景观和文化线路• 研究推进• 保护史• 教育与宣传• 社区主导和社区获益的风险及脆弱性管理目前大会向全球征集论文摘要,截止日期2020年4月1日。详情见下文原文,或登录会议官网https://www.terra2021.org/website/8033/ 查询。Under the aegi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Monuments and Sites,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mmittee on the Conservation of the Earthen Architectural HeritageOrganized by Getty Conservation Institute, National Park Service, Vanishing Treasures Program and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Stuart Weitzman School of DesignANNOUNCEMENTTerra 2021 13th World Congress on Earthen Architectural Heritage will take place in Santa Fe, New Mexico, USA from June 8 – 11, 2021. This is the thirteen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rganized by the earthen architecture community under the aegis of ICOMOS since 1972, and the second to be held in New Mexico, thirty years after Adobe 90 in Las Cruces, New Mexico. Terra 2021 is expected to draw up to 600 specialists in the fields of conservation, anthropology, archaeology, architecture and engineering, scientific research, site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arthen architectural heritage.The four-day program will include presentations, posters and videos / digital media that reflect the latest research and best practice in the study and conservation of earthen heritage around the world. The wealth, variety and significance of earthen heritage in Santa Fe, New Mexico and the greater region of the southwestern United States and northern Mexico make it an ideal setting for the congress and will help inform and stimulate conversations around earthen heritage. The program will include sessions presenting technic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ssues, methodology, advances in research, case studies and guidelines for best practice.ThemesSouthwestern US and Northern MexicoArchaeological SitesHistoric Buildings and StructuresUrban SettingsCultural Landscapes and Cultural RoutesAdvances in ResearchHistory of ConservationEducation and AdvocacyRisk and VulnerabilityCare by and for CommunitiesFor detailed descriptions of each theme, please visit the Call for Abstracts page.Key DatesApril 1, 2020 Deadline for abstract submissionsJune 2020 Second announcementJune 2020 Registration opens for congress, pre-congress workshops and post-congress toursAugust 2020 Paper / poster / digital media acceptance notice and mailing of guidelines to authorsFebruary 2021 Early bird registration closesJune 5 – 7, 2021 Pre-congress workshopsJune 8 – 11, 2021 Terra 2021 13th World Congress on Earthen Architectural HeritageJune 12 – 15, 2021 Post-congress toursOctober 31, 2021 Deadline for submission of papers for publication in the Terra 2021 ProceedingsMarch 2022 Authors notified of paper acceptanceCONTACT INFORMATIONABSTRACT SUBMISSIONS, REGISTRATION, TRAVEL, TOURS AND HOTEL INQUIRIES:Melissa RaelMgR & AssociatesPO Box 67585Albuquerque, NM 87193Tel: +505 508 2999Email: Melissa@mgr-events.comPROGRAM CONTENT:Leslie RainerSenior Project SpecialistGetty Conservation Institute1200 Getty Center Drive, Suite 700Los Angeles, CA 90049, USAEmail: Terra2021@getty.eduLauren MeyerProgram ManagerVanishing Treasures ProgramNational Park ServicePO Box 728Santa Fe, NM 87504,USAEmail: lauren_meyer@nps.govFrank MateroChair, Graduate Program in Historic PreservationStuart Weitzman School of Design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102 Meyerson Hall210 South 34th StreetPhiladelphia, PA 19104,USAEmail: fgmatero@design.upenn.edu
-
-
- 2019-04-18 4·18国际古迹遗址日
优秀古迹遗址保护项目揭晓
2019年4月18日,由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和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主办的“4·18国际古迹遗址日主题活动”在清华大学召开。上午,优秀古迹遗址保护项目揭晓。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宋新潮,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庄惟敏出席了活动并致辞。宋新潮指出了举办优秀古迹遗址保护项目推介活动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根据文物保护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评选活动的方法。他同时分享了自己对文物保护工作,在研究先行、设计施工一体化、文物保护与当代生活的关系、传统技艺的传承、人才培养等五个方面的思考。庄惟敏在致辞中表示,清华大学将文化遗产保护作为重要学科发展方向,并将继续在祖国的文化遗产事业中承担更多责任,对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的各项工作给予大力支持。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主席河野俊行专门发来贺词,祝贺活动成功举办。活动开始前,宋新潮理事长与清华大学副校长吉俊民进行了会谈。宋新潮致辞庄惟敏致辞 随后,宋新潮宣布了本年度优秀古迹遗址保护项目,分别为:山西省灵丘县觉山寺塔修缮项目、福建东山关帝庙维修项目、贵州海龙屯海潮寺修缮项目、上海武康路100弄1-4号文物建筑修缮项目、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维修文物保护项目。 山西省灵丘县觉山寺塔修缮项目,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最小干预”的原则,确定了研究性保护、重点修复的基本策略。工程实施前,先搭设八边形脚手架,随后进行深入的二次勘查,制订修缮方案,建立完善的构件编号系统,建立科学的资料档案体系,对附属文物风铎、题记砖等编号并摘取入库保护。工程实施中,基于比较研究,弄清了塔刹整体原貌,补充了设计方案塔刹部分,并重点修复。同时,解决了塔檐残短木构件椽飞、角梁接补的技术难题。经过各方的共同努力,使工程质量得到有力保证。 福建东山关帝庙维修项目,包括太子亭、碑廊、前殿及南北厢房、主殿前南北廊、主殿5个单体建筑的维修,涉及剪瓷雕修复、屋面瓦拆铺、屋面木基层制安、大木构架维修、地面修复、烟熏构件清洗、油饰彩绘工程等。关帝庙香火旺盛,长期的烟熏火燎使得庙内精美的构件上蒙上厚厚一层烟油,不仅使得关帝庙原本金碧辉煌的木雕构件黯然失色,同时也危害构件健康,影响构件的耐久性。施工单位根据类似建筑施工经验,配制出针对本项目特点的清洗专用药剂。在正式施工之前,先在隐蔽部位选取了6个试验点,试验点清洗效果符合要求且后续跟踪没有发现对原构件有损伤后才进行继续施工。本次修缮施工在遵循最小干预的修缮原则下排除了结构的安全隐患,使文物本体结构更加稳定。使得文化遗产在历史的长河中老当益壮,延年益寿。 贵州海龙屯海潮寺修缮项目,是配合“土司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开展的重点文物本体保护项目之一。项目在“最小干预现状、最大化保存历史信息”方面表现突出,并形成了一套具有地方特色的古建筑保护方法。海潮寺项目采用了“一竿子插到底”的工作方式,设计方全程参与了海潮寺的施工过程。施工过程中,工程相关各方及时沟通协调,在严格遵照文物保护原则、贯彻保护理念方面达到高度统一,并通过施工前详勘、施工中隐蔽部位打开后对设计方案及时准确调整,使得海潮寺修缮项目在短时间内得以优质、高效、顺利完成,为海龙屯申遗提供了重要支持。同时,在施工过程中,设计人员对施工资料采集、竣工图纸绘制都提出了相应要求,并通过电子模型对海潮寺施工进行了构件化管理,使海潮寺修缮工程留下了施工前后系列图像,及包括施工棚图纸在内的一套完整的竣工资料。 上海武康路100弄1-4号文物建筑修缮项目,完成了对建筑外立面及室内重点保护部位的修缮并恢复了历史特征,保留了建筑现存历史原物;对建筑外立面及室内重点保护部位进行了三维激光扫描,并利用BIM体系,采用三维建模的手法进行施工图设计,真实再现了建筑的墙体、屋面、门窗等构件,绘制了屋面、地坪、墙面的构造做法。项目遵循真实性、完整性和可识别性的文物保护原则,旨在恢复文物建筑的历史原状,同时秉承“历史的建筑、自然的环境、艺术的生活”的设计理念,追求历史与时尚的交融,自然与舒适的并存,艺术与功能的天成,对提升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城市文化品质、塑造城市场所精神有着重要意义。 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维修文物保护项目,根据南京长江大桥文物的实际保存情况,对文物现状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和测绘,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全面的文保维修。项目确定了“维持原设计荷载等级、保持原桥历史风貌、提高结构安全耐久性”的总体目标,从总体修缮要求、重点修缮要求、修缮功能和格局要求、装饰修缮要求、具体构件修缮要求等方面明确了加固修缮要点,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南京长江大桥文物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此外,项目组对大桥南堡一、二层进行了适当的展陈装饰,辟为南京长江大桥桥史馆,馆内所有展陈装饰部件均为可逆、可拆解,对文物本体未造成任何损坏,整体内装风貌和文物室内的环境风貌相协调。 会上还特别推荐了浙江泰顺廊桥—文兴桥、文重桥、薛宅桥灾后修复项目,以及浙江古月桥修缮两个项目。 侯卫东、杜启明两位专家对优秀项目进行了精彩点评。各个项目代表现场介绍分享了宝贵的经验做法。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向社会展示了近年来的优秀案例成果,促进行业经验交流,引领文物保护行业的健康发展。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衷心感谢文博在线平台、古猫文化科技、清源文化遗产、清华同衡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大地风景的特别支持! 4月18日下午,举办国际古迹遗址日主题活动——“多元视野下的乡村景观”主题沙龙。来自文物、农业、住建、农业遗产、旅游、新媒体等多个领域专家和实践者,为大家分享他们对乡村景观的理解。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将于近期为大家奉上精彩发言内容,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