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8-07-03 国际之声
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边会集锦——与三大咨询机构对话
2018年6月29日下午至2018年7月2日上午,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委员会会议审议了申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Item 8B)。今年委员会共审议了28个项目,其中文化遗产20项,自然遗产5项,混合遗产3项。在审议过程中,专业评估意见都来自于咨询机构(Advisory Bodies),其中,文化项目由 ICOMOS(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进行评估,自然项目由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进行评估,混合遗产由两家机构共同评估。而作为推动世界范围内所有类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ICCROM(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也为世界遗产委员会提供专业意见。主题:关于咨询机构,一切你想问却不敢问的问题时间:2018年7月1日,13:10-14:00主办:ICOMOS(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CCROM(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 会议由ICCROM遗址部主任Joseph King主持,并邀请了来自ICOMOS的国际部主任Marie-Laure Lavenir,评估部主任Gwenaelle Bourdin和来自IUCN的世界遗产高级顾问Peter Shadie,世界遗产监测官员Remco Van Merm来为大家答疑解惑。会上,几位在场观众就“列入濒危名单”、“遗产标准的选择”、“反应性监测”、“评估专家的选择”等缔约国常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提问。Joseph King主持Q:遗产列入濒危的标准是什么?为何有时并不按照《操作指南》的程序列濒?A:事实上,我们咨询机构都是按照《操作指南》要求来操作的,而且我们的重点更多关注在与缔约国进行磋商,形成联合行动计划。 我们想在此澄清的是,把遗产地列入濒危名单是为了它们从国际社会得到更多的帮助,而非让缔约国蒙羞。 而且,列入濒危名单并不是目的,通过委员会、咨询机构与缔约国的联合行动计划来脱濒才是最终目的。比如,柬埔寨的吴哥古迹在1992年被列入濒危遗产名单,经过多方合作,用了15年的时间,最终从濒危名单移除。坦桑尼亚代表提问Q:如何判定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如何选取遗产的标准?A:作为咨询机构,我们一直坚持研究遗产标准的使用情况,并且也为了让缔约国能够更好地理解而适时修改标准的定义。其中,ICOMOS曾就这一议题出版了一本名为《何为突出普遍价值?》的专著,里面详细地介绍了OUV演变的过程和标准的选取。 同时,我们一直也想澄清的是,咨询机构并不想做“神坛之上”的评估机构,而是希望通过进一步阐述我们的评价标准,让评估过程更加清晰透明,从而帮助缔约国讲好申遗项目的故事。 而说到评估过程,一项文化遗产提名的评估通常是由ICOMOS组织大约50人的工作小组,他们在通过审阅文本、讨论和现场考察多个环节最终得出的评估意见,并不是某个个人的意见。《何为突出普遍价值?》Q:为什么反应性监测的结果与考察专家赴现场的结论不一致?A:反应性监测的结果并不仅仅是现场考察专家的结论,还包括通过其他途径收取的资料和获得的信息。通常情况,我们将反应性监测的结果反馈给缔约国,如果缔约国觉得与实情不符或者存在误解,完全可以提出澄清的申请。但令人遗憾的是,往往反应性监测都是在临近截止日期进行的,并没有给缔约国留太多的时间去澄清。其实,我们非常希望与缔约国建立对话,彼此理解。我们也意识到这一问题,一直在努力地协调人员和时间,希望尽可能地提早进行反应性监测。ICOMOS答疑Q: 如何能让缔约国与咨询机构在申遗前期阶段进行沟通?A: 现场考察环节,其实咨询机构就已经开始了与缔约国的沟通,无奈的是通常考察与提交报告的时间比较临近,缔约国即使听到咨询机构的意见也不能及时修改,所以存在较大问题的项目还是不能由此获得帮助。针对这种情况,上游支持(upstream support)让前期沟通成为可能,咨询机构可以在项目初期介入,以便更好地指导缔约国申报。IUCN解惑Q: 评估专家在选择上是否遵循区域原则?A: 我们深知评估专家还是较多地来自欧洲这一不平衡现象,但也在积极鼓励不同地区的专家加入“世界遗产专家库”。ICCROM也已针对这一问题在不同地区开展了能力建设工作坊,旨在培养当地的专业人员来实现评估专家的平衡,从而让整个评估过程更加公平、专业。 当然,一个小时的时间远远不够解答观众的疑惑,也不能满足咨询机构想要向缔约国澄清众多误解的愿望。咨询机构希望今后能与缔约国有更多这种广泛地对话,增进彼此的了解,他们无论是在巴黎还是在罗马的总部大门永远向缔约国敞开。
-
- 2018-07-01 国际之声
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边会集锦——丝绸之路
6月29日,ICOMOS CHINA与IICC联合召开主题边会:“丝绸之路世界遗产:回首四年,继往开来”。主题:丝绸之路世界遗产:回首四年,继往开来(Silk Roads as World Heritage: 2014 and Forward)时间:2018年6月29日13:10-14:00主办: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ICOMOS CHINA)、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国际保护中心(IICC)本次边场会议由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ICOMOSChina)秘书处主任燕海鸣博士主持,中国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先生、吉尔吉斯斯坦UNESCO全委会顾问Ainura Tentieva女士、中亚国际研究院(IICAS)顾问Massanov Madjer先生、IICC-X常务副主任冯健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亚太部主任景峰博士分别发表讲话。会议持续约1小时。主持人: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秘书处主任 燕海鸣博士中国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发言 宋新潮在发言中表示,丝绸之路作为一个概念,一百多年来被国际社会和学术界普遍认可。她受到沿线人们的共同创造和维护,见证了不同种族、民族或国家在丝路形成、发展中的相互作用。丝路既是历史遗产,也是当代概念,人们从其中可以感悟、体会和解决不同民族、文化和文明关系的精神力量。 宋新潮强调,在UNESCO世界遗产中心的协调下,中哈吉三国率先将“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世界文化遗产事业上的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新典范。中国将继续加强与哈吉两国合作做好“长安-天山廊道”保护管理事务,同时也将愿意与国际社会、沿线国家一起,积极促进丝绸之路其它廊道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和申遗技术准备工作。吉尔吉斯斯坦UNESCO全委会顾问Ainura Tentieva Ainura Tentieva向嘉宾展示了申报成功四年来,吉尔吉斯斯坦针对遗产点进行的一系列考古、保护、展示工作,重点介绍了碎叶城和新城遗址的考古发现,新建成的资讯中心和博物馆等设施,以及巴拉萨衮遗址的道路保护和展示工程。碎叶城近期考古发现中亚国际研究院(IICAS)顾问Massanov Madjer Massanov Madjer在回顾四年前“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基础上,介绍了哈萨克斯坦境内锡尔河和乌拉尔廊道,以及该国在丝绸之路保护研究、申报遗产等方面的国际交流和合作,包括UNESCO支持建设的丝绸之路在线平台等工作,并陈述哈国在保护塔尔加尔遗址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哈萨克斯坦境内的丝绸之路-锡尔河及乌拉尔廊道IICC-X常务副主任冯健(摄影:魏青) IICC-X常务副主任冯健先生回顾了丝路申遗成功背后UNESCO、ICOMOS、申遗成员国以及中哈吉四个层次的作用,陈述了四年间丝绸之路保护管理、跨国交流与合作、考古研究及国际培训等方面的成就,展望了丝绸之路锡尔河廊道、片治肯特廊道以及南亚廊道的申遗前景。冯健教授表示,IICC-X作为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跨国协调委员会秘书处和信息中心,将进一步协调中哈吉三国及多国间的考古、保护及研究工作,完善丝绸之路档案信息管理平台(SilkRoads A.I.M.S)并积极促进丝路遗产基金会的筹备工作。中哈吉丝路顶级文物首次聚首-香港丝路大展(图片源自香港历史博物馆宣传海报)南亚丝绸之路廊道示意图(图片源自Tim Williams教授《丝绸之路专题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亚太部主任景峰(摄影:魏青) 最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亚太部主任景峰博士总结发言。景峰说,在过去的四十年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了一系列雄心勃勃的计划,旨在加强中亚地区的研究和对话。他本人很荣幸参与协调并指导了一系列八个次区域和区域磋商会、研讨会等,并在多方的不懈努力之下,最终实现了丝绸之路的跨国申报,同时也很自豪能够发起并指导世界遗产提名过程中的上游程序(Upstream Process)。 景峰指出,丝绸之路为世界上那些最易被埋没、隐藏于深处的文化遗产提供了最佳范例。他高度赞赏并感谢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亚洲国家在丝绸之路项目实施初期所做出的贡献。参与这个复杂世界遗产申报项目的亚洲国家,拥有不同的政治制度、行政和法律框架、专业能力甚至语言。而各国能以丝绸之路申报世界遗产为契机,彼此间不断增进理解,大力加强未来的区域和国际合作,长期促进今后的可持续发展。 景峰最后强调,中国与中亚国家联合申报世界遗产的目标,是承认彼此,相互借鉴,体现一种多样伦理、文化和精神价值观的齐鸣。 本次边会吸引了正在参加世界遗产大会的来自各国际组织、缔约国、遗产研究机构的80多名听众,全场座无虚席,国际ICOMOS主席河野俊行、秘书长彼得·菲利普、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韩国ICOMOS主席李恵恩女士等专家和学者,在友好热烈的氛围中听取了发言。超过80人参加了此次边会
-
- 2018-07-01 国际之声
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边会集锦——农业遗产
6月30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ood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简称FAO)召开主题边会,对目前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简称GIAHS)的相关情况进行了介绍。主题: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时间:2018年6月30日14:10-15:00主办: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 什么是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是牵头开展战胜饥饿、粮食危机和营养不良的国际组织,工作宗旨为实现粮食安全,确保人们获得积极健康生活所需的、足够的优质食物。 2002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启动了一项动态保护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的举措,旨在促进公众对农业遗产系统的理解、认识,维护当地人民的社会、文化、经济环境,推进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一、什么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评判标准和程序是什么?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是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需要具备以下几个重要的条件:一是在全球范围内的重要性,二是遗产需满足5条标准,包括粮食和生计安全、农业生物多样性、当地传统知识、文化及价值系统及社会组织、景观特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的认定,首先需要由城市提出申请—国家同意—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秘书处审查—专业评估组评估—列入\补充材料\不列入。二、来自中国哈尼梯田(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与世界文化遗产)经验分享 为了更好的了解什么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闵庆文教授,以中国哈尼梯田为例进行了介绍。闵庆文对比了哈尼梯田分别作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文化景观类世界遗产所满足的价值标准,以及哈尼梯田作为文化景观与中国其它文化景观的区别,并进一步阐释了什么是哈尼梯田系统。 闵庆文介绍,哈尼梯田系统是一种传统农耕系统、特殊的社会-经济-自然系统,是一种生物文化景观、农业文化景观。同时,他指出目前保护哈尼梯田主要面临多部门管理、农业效率低、农村空心化、产品质量高价格低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任务在于帮助哈尼梯田的生态保护、文化遗产和经济的共同发展。三、建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意义 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和内涵可以明确看出,这一遗产类型更加关注可持续发展这一议题,关注系统中人类目前的生存问题。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之所以发起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正是由于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冲击,大量珍贵的传统农业系统正面临消失的威胁,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态和可持续发展。另外,对于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也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通过动态保护和适应性管理,建立农业文化遗产地长期自我维持的机制,从而更好地促进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实现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和适应性管理的目标。左一为闵庆文教授
-
- 2018-06-30 国际之声
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边会集锦——天、茶、水
随着越来越多的缔约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以及世界遗产申报标准的不断完善,如今的世界遗产类型已不再局限于古建筑、古城、考古遗址等,而是出现了新的遗产类型,如文化线路、文化景观、遗产运河、工业遗产等。而面对更多的新型遗产,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作为文化遗产项目的专业评估咨询机构,开展了一系列针对特定遗产类型的“主题研究(ThematicStudies)”,更好地为这些新型遗产的列入提供全球框架和评价体系。主题:ICOMOS主题研究时间:2018年6月28日14:10-15:00主办:ICOMOS(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 本次边会,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就已开展的三个主题研究进行汇报,分别是“天文与天文考古遗产”“茶文化景观”和“中东及马格里布地区水文化遗产”。 “天文与天文考古遗产”主题研究是由ICOMOS与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联合开展地一项旨在更好地理解天文遗产的特点和组成,并为《世界遗产公约》语境下找寻最优定义该类遗产的主题研究。从2010年开始,该项主题研究已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有关的遗产进行分析与研究,截止至今已出版两份相关报告。其中,中国的陶寺古观象台、登封古观象台和北京古观象台等也在该项研究之列。“天文与天文考古遗产”主题研究最新报告(可从ICOMOS官网下载) 相比已经出版两份报告的“天文与天文考古遗产”主题研究而言,“茶文化景观”主题研究还在报告撰写阶段,而中国作为有着悠久茶历史与文化的遗产大国也在近期加入了该项研究之中。会上,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高级项目专员解立就目前中国已开展的研究情况进行了介绍。为落实该研究的组稿工作,今年3月,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在位于杭州的中国茶叶博物馆召开了“茶文化景观”研讨会,相关报道也已发布在本公众号。(此处,链接《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积极开展“茶文化景观”主题研究》)随后,来自日本ICOMOS文化景观专业委员会专家大野涉先生也介绍了日本将中国茶文化引入并进行改良发展出自己独特风格的宇治抹茶。解立发言中国茶文化景观选取的案例 水,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始终处于特殊而且重要的地位。UN、UNESCO和众多非政府组织在过去的几年里,就这一人类社会的重大影响因素,选取了更为代表的中东及马格里布地区开展了关于“水文化遗产“的主题研究,该研究聚焦于鼓励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帮助掌握与获得水和使用水有关的技术、社会和文化因素。“中东及马格里布地区水文化遗产”主题研究最新报告(可从ICOMOS官网下载) 在本次世界遗产大会期间,众多委员国多次强调希望世界遗产中心、咨询机构与缔约国建立更多的沟通与对话,而主题研究的开展无疑是更专业更有效的手段。让我们共同关注已开展主题研究的最新成果,也共同期待全球或地区范围内丰富世界遗产类型的新主题的出现。
-
- 2018-06-28 国际之声
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边会集锦——可持续旅游、气候变化
6月26日,UNESCO世界遗产中心和ICOMOS(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分别就可持续旅游和气候变化两大与世界遗产息息相关的话题举行了两场主题边会。主题:世界遗产与可持续旅游World Heritage and Sustainable Tourism时间:2018年6月26日13:10-15:00主办:UNESCO WHC(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世界遗产中心) Mechtild Rössler女士致辞 会议在世界遗产中心主任Mechtild Rössler女士的致辞中开始,随后由她的同事,世界遗产中心可持续旅游项目负责人Peter Debrine主讲。 Debrine先生在其演讲中首先提到,拥有可持续旅游规划和管理可以让遗产旅游按照遗产管理者的意图来进行塑造。但遗产的管理何其复杂,它需要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参与,需要改变事物时的集体责任,需要发现有效的统筹和管理模式,需要发展共同的价值和责任……因此,为了更好地指导世界遗产地的管理者,使其能积极主动、有预见性地管理世界遗产地的旅游,使越来越多的世界遗产地良性发展,世界遗产中心于2014年发布了《世界遗产可持续旅游工作手册》(World Heritage Sustainable Tourism Toolkit)。目的地管理法(Destination Management Approach) 为了更好地让大家了解该工作手册的使用效果,Debrine先生接下来将话筒移交给来自同济大学的韩锋教授,她以武陵源自然遗产和土司遗址文化遗产为例,简要介绍了该工作手册在中国遗产地游客管理方面的使用情况,也分享了根据中国游客数量巨大的特点做出因地制宜的调整。在场嘉宾纷纷表示,或许未来中国将为全球的世界遗产可持续旅游提出更新更有效的方法。来自南非和芬兰的学者也分别以马罗提-德拉肯斯堡公园和芬兰城堡海上要塞为例介绍了本国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状况。韩锋教授演讲 最后,来自一家德国自然遗产保护咨询机构(BFN)的Barbara Engels女士在其总结中提到,终究需要管理者对遗产地突出普遍价值的深入研究,只有了解其价值所在,才能明确如何合理利用,以便通过游客消费获得经济效益,从而实现遗产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主题:世界遗产,文化与实现《巴黎协议》World Heritage, Culture and Achieving the Ambitions of the Paris Agreement时间:2018年6月26日18:10-19:00主办:ICOMOS Working Group on Climate Change and Heritage(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气候变化与遗产工作组) 2015年联合国气候峰会中通过的《巴黎协议》使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主题再次引起各国的关注,而气候变化一直以来也是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影响因素。去年7月在波兰召开的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和12月在印度召开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全体代表大会都强调了“遗产”与“气候变化”之间的紧密联系。 会议由ICOMOS气候变化与遗产工作组负责人Andrew Potts先生主持。首先,他向在场观众介绍了该工作组的其他成员,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所长苏伯民研究员也是工作组的成员之一,并亲临现场参加了该小组的相关活动。Andrew Potts先生主持 接下来,该工作组分别从四个角度阐述了气候变化与世界遗产间的相互影响。首先,由于气候变化对世界遗产带来的损害越来越多,比如因气候变暖导致冰层融化致使苏格兰的海岸遭到严重侵蚀;其次,目前的形势让我们意识到每一处遗产都会面临气候问题,所以需要时刻做好准备以应对不可预见的影响;再次,碳减排和新能源的使用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而据相关统计,新建建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要远远大于对古旧建筑的维修,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控制气候变化的同时也是遗产保护的过程,能够达到双赢的效果;最后,各遗产地还需根据自身情况找寻最适宜自己的方法和出路。 无论是可持续旅游还是气候变化,这些曾经看似与遗产无关的主题,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学科间的不断交流,让今天的我们有幸得以更全面地理解世界遗产。
-
- 2018-06-27 国际之声
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边会集锦——自然、文化、可持续
2018年6月24日,第42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在巴林王国首都麦纳麦开幕。在大会进行正式议程的同时,咨询机构、缔约国、非政府组织等也将举办各种类型的边会(side event),介绍世界遗产各领域的新近发展,组织近年的工作成果等等。边会不仅是正式议程的补充,更是能够体现出世界遗产作为一项事业的发展脉络和趋势,一些新的理念、方法、研究成果,往往首先借助边会进行讨论,最终完善并成为世界遗产事业的重要组成。6月25日,三大咨询机构ICOMOS(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CCROM(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举行了三场主题边会。一、主题:世界遗产领导力---关于人、自然、文化的能力建设项目World Heritage Leadership—A capacity building programme on people, nature, culture时间:2018年6月25日13:10-14:00主办:IUCN、ICCROM、ICOMOS、挪威Joseph King先生演讲边会首先由新当选ICCROM总干事的Webber Ndoro致辞。随后,IUCN 世界遗产部主任Tim Badman和ICCROM 遗址部主任Joseph King分别就当前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应共同合作的趋势发言。在这一背景下,由IUCN和ICCROM合作建立的“世界遗产领导力”能力建设项目应运而生。负责协调开展“世界遗产领导力”的Eugene Jo对该项目进行了详细介绍,并提到将有四场相关培训班在今年下半年举行,其中包括由UNESCO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WHITRAP-Shanghai)主办的“2018遗产影响评估国际培训班”(10月15日-26日)。挪威气候与环境部官员Ingunn Kvisteroy以该国世界遗产勒罗斯矿业城镇为例,展示了加入“世界遗产领导力”项目后所取得的收获,并呼吁该项目得到更多国家的支持。最后,ICOMOS主席河野俊行表示,唯有咨询机构间的通力合作,自然与文化遗产价值的共同保护才能更好地应对越发艰难的遗产保护形势。二、主题:提高自然与文化联合的认知--能力建设的作用Raising Awareness on Nature-Culture Linkages--Roundtable on the Role of Capacity Building时间:2018年6月25日14:10-15:00主办:IUCN、ICCROM、ICOMOS这一场会议延续上一个边会的部分主题,依旧强调遗产的价值不仅仅是名录上列举的简单标准,而需要以全方位的自然和文化的视角去理解。会议由UNESCO 自然-文化联结项目主席、日本筑波大学教授稻叶信子主持,分享了日本筑波大学举办的“亚太地区遗产保护自然与文化联合”工作坊的成功实践。随后,联合实践(Connecting Practice)项目负责人Leticia Leitao女士介绍了自2013年IUCN和ICOMOS合作以来开展的实践活动,该项目截止目前共分为三个阶段。I期(2013年-2015年)实践中,共选取了俄罗斯的阿尔泰金山、蒙古的阿尔泰山脉岩画群、埃塞俄比亚孔索文化景观和墨西哥的圣卡安生态保护区四处遗产地进行实践。II期(2015-2017年)的实践,在匈牙利的霍尔托巴吉国家公园和南非的马罗提-德拉肯斯堡公园开展。在总结前两期实践的基础上,Leitao女士也展望了将于2018-2020年期间进行的第III期实践。在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的推动下,我国的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已经被推荐为第III期实践的遗产地。联合实践项目I期和II期报告(ICOMOS官网可供下载)稻叶信子教授主持筑波大学工作坊成果报告(筑波大学官网可供下载)三、主题:新书发布会:世界遗产与可持续发展---世界遗产管理的新方向Book Launch:World Heritag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New Directions in World Heritage Management时间:2018年6月25日18:10-19:00主办:IUCN、ICCROM、ICOMOS与午间的两场边会不同的是,这场边会的主题已从自然与文化遗产的联合转移至另一对曾经相互矛盾的主体,“世界遗产”与“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遗产大会上热论的议题,围绕这个议题,学术界也做出了诸多贡献。本场边会的主题便是发布一本关于世界遗产与可持续发展的新书。该书由Peter Bille Larsen和William Logan两位教授主笔,收集了18篇相关文章,并以四个章节呈现了自2015年缔约国大会,国际社会全面接受“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后的思考和案例。ICCROM的Joseph King作为主持,再次强调了可持续发展不能简单化约为“经济的可持续”,而是应该包含环境的、社会的、人的可持续。如果说,主会场是一个国家之间唇枪舌剑的舞台,边会更像是一个平和融洽的茶馆。第一天的边会主题所传递出的信号非常鲜明,三大咨询机构均跳出了“遗产”本身,关照自然-文化-人的结合,关注社会的可持续,关心与遗产息息相关的人的生存与发展。让我们继续关注,继续期待今年后续的边会。《世界遗产与可持续发展---世界遗产管理的新方向》Joshper King先生总结:要买书哦~
-
- 2018-06-14 国际之声
他山之石——国际文物保护利用理论与实践 学术研讨会通知
(第二轮)为了积极配合2017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研究”(批准号为:17@ZH018)的开展,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拟于2018年7月23-24日在北京召开“国际文物保护利用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交流研讨近年来相关重要国际组织、文物保护强国邻国以及与我国文物资源相似国家在遗产认知、保护理念、保护管理、展示利用、研究传播等方面的发展趋势,探讨与之相关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与影响要素,探索对我国的启发性及其可借鉴的路径。现将会议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会议主题研讨国际组织及相关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理念及实践的发展形势,总结其发展趋势、特色优势;遴选对我国具有启发性的理念、理论与实践案例,结合我国国情进行比较,从中探索可资借鉴的思路和实践的路径。二、会议内容1、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理念、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趋势。(1)相关国际组织宗旨、理念、战略、实践的发展、背景及趋势。(2)相关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的总体发展趋势及特色亮点。(3)国际范围内具有代表性意义的保护利用主题或者实践,如资源调查、研究评估、保护管理、展示利用以及社会推广等项目与案例。2、中国文物保护的国际化历程及其重要实践。3、中国特色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利用理念国际传播路径的思考。4、其他相关论题。三、参会人员和论文要求1、会议已经收到30余位相关专家学者的摘要或者论文。2、已经提交了会议论文摘要的专家请务必于6月30号之前确认能否与会,并提交论文初稿,邮箱:fhgqzhilu@126.com,以便会前汇集成册,会上交流,同时方便组委会根据论文情况选择和安排大会发言代表。3、会后组委会将组织专家进行遴选,争取将专家修订后的优秀论文集结出版。论文应着眼于国际前沿理论和特色实践,主题明确,突出重点,放在特定历史脉络和文化语境下,进行过程梳理,案例解析,理论研讨。论文要求未正式发表,严谨认真,文责自负,包括中英文题目及摘要,注明引用文献和参考资料,字数控制在15000字以内为宜。论文格式要求参照《中国文化遗产》杂志稿件体例。4、会议欢迎有关科研、管理单位和高校师生听取报告或参与讨论。四、会议时间、地点及其他事项1、时间:2018年7月23-24日(周一、二)。2、地点: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九楼报告厅。具体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四环东路高原街2号,邮编:100029。五、会务联系人和联系方式赵老师 010-84632221转4302;13661307971。何老师 010-84649755;13621078793。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2018年6月11日
-
-
- 2018-05-04 国际之声
河野俊行:战争中的世界遗产
4月30日下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主席、日本九州大学特聘教授河野俊行在浙江大学进行专题讲座。演讲主要可以分为两部分。首先,河野先生穿插案例,介绍了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发展概况,世界遗产公约相关情况以及世界遗产普遍价值。之后提出了具体议题,深入介绍了一些复杂案例,特别是战争情势下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并提出了对未来发展方向的展望。1、UNESCO的发展概况,世界遗产公约以及世界遗产突出普遍价值【UNESCO与世界遗产公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是联合国旗下的跨国政府间组织。组织建立以来波折不断,其中1984年、1985年美国、英国、新加坡相继以组织无序为由退出。虽然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这些国家相继回归,但随着2011年巴勒斯坦加入,美国依国家法律决定不再向UNESCO缴款。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再次提出退出UNESCO,这使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一次陷入了危机。UNESCO有4个主要的分支机构:文化、教育、科学与传播。其中文化部门提出了诸多国际公约,其中大部分是关于文化遗产的。文化遗产公约种类很多:如战时、和平时期;还可分为水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形式。UNESCO编订了许多文化遗产条约,其中最著名也最成功的是1972年的《世界遗产公约》。这一公约的诞生契机是埃及阿布辛贝神庙的保护项目。1960年代,由于阿斯旺水坝的建造,严重威胁到了阿布辛贝神庙的安全。UNESCO组织国际专家团队探讨保护方案,并最后决定将建筑主体切成小块,整体抬升这一古迹。这一事例提醒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团体:文化遗产随时可能毁灭,也由此促进了世界文化遗产公约的诞生。世界遗产公约目前包括196个缔约国,包括以下主要组织形式:世界遗产大会缔约国(196 个),世界遗产委员国(21个);三大咨询机构——ICOMOS(非政府组织);ICCOROM(国际间政府组织);IUCN(国际间政府组织)【世界遗产突出普遍价值】世界遗产的申报项目必须有突出普遍价值。世界突出普遍价值主要包涵以下四个要素:①标准(其中文化遗产6条,自然遗产4条;申报对象至少需符合其中一条);②完整性;③真实性;④保护和管理。在判断是否能成为世界遗产,以及成为哪一类遗产时,最重要的就是去理解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比如,日本富士山乍看是自然景观,但富士山在诸多其他形式的艺术作品中出现,体现了它独特的精神文化内涵和其影响力。菲律宾北部梯田则被称为文化景观,强调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此外有些建筑和景观看似平淡无奇,但由于它们重要的文化意义,仍然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比如东德Dessau的包豪斯学院早期建筑,它以崭新的构造体现了当时教育、新技术融为一体的现代主义精神;另如法属波利尼西亚的一个广场,至今仍然是当地土著民的祭祀场所,当时此地曾经航海事业上兴盛,这里是他们远航前祈福的场所。另外,也有申遗失败的例子:东德Halle地区的弗朗克基金会孤儿院与教育建筑由于部分重建、功能用途改变,且孤儿院的概念有局限性,无法反应普遍价值等原因,最终这一申请未得到通过。2.文化遗产与战争文化遗产与战争的关系有三种类型: 战争前的预防措施 战争中的保护 战争之后的两个议题: Reconstruction (不可移动文物的重建) Resitution(可移动文物的文物返还) 由于战争的爆发是未知的,因此我们需要做好预防措施,尽量减小战争对文化遗产的影响。关于在战争中如何保护文化遗产,1950年以前没有相关的条例,因此1954年UNESCO推出了海牙公约(1954 Hague Convention) ,划定了战争中双方均不可破坏的建筑(含蓝白相间的标志牌),以及制定了文物返还的规定。第三,毁坏后被摧毁的文化遗产是否应重建,重建的条件应当如何设置,一直是非常有争议的话题;此外,战争中被盗走的文化遗产如何寻找和归还给原所有国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遗产法律议题。【重建问题】与战争有关的文化遗产重建问题,主要可分为两种情况。(1)战争中文化遗产被破坏之后被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情况。比如波兰的华沙老城,那里的建筑不到60年,意味着需要对它们进行新的价值评价。此外,南斯拉夫的波黑老城中桥的重建所赋予的意义也是独特的,包含着不同宗教团体之间和解的政治背景。众所周知的巴米扬大佛在2001年被摧毁之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日前,阿富汗政府想重建此大佛,但对此提案目前还处在争论之中。(2)战争中被破坏的世界遗产叙利亚的阿勒颇(Aleppo),整个城市被穆斯林极端组织破坏。关于之后是否重建,重建以后可以判断与原来是同一座建筑。如果相同,那什么是世界遗产;如果不同,新建筑的价值在哪里,这是在对待重建问题时必须思考的。面对战争中的文化遗产,如何在恢复人们生活的同时,也恢复文化遗产?阿勒颇现在百废待兴,为恢复人们生活,必须迅速重修基础设施,这可能导致大家只关注新的建筑。同时,当地居民不想失去该地的世界文化遗产。但是,由于现在城市的重建和遗产的保护分属于联合国旗下不同的机构在开展,背后的政治势力众多,也使得该地区的发展与遗产保护问题变得复杂。【遗产重建主题研究框架的制定】最后,重建问题没有统一标准,每个案例具有特殊性,需要从每个案例中学习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个案研究的难点在于:如果想从案例中吸取经验,就需要更为完整的信息,然而每一个案例的信息量和研究量都巨大,这也提高了提取有效和有针对性信息的难度。所以,现在亟需建立一个研究的基本框架,这有利于进行比较研究,也有利于为相似案例提供参考。在案例研究中,一个文化遗产重建不能看作是一个短期项目,而是要看作一个过程来进行研究。这一研究框架的初版目前已经完成,里面提到了战争中受威胁的文化遗产的5个阶段。也期待能有更多的研究案例来丰富和完善这一研究框架。现场提问:1、阿富汗内战后,有大量文物流失海外,也很幸运的保留了一部分文物。为了让文物得到好的保存,也让世界上更多国家欣赏她们,其中一批正在全世界进行巡展,且2017年来到了北京展览。原计划下一步要赴芝加哥博物馆展览,但是由于芝加哥博物馆取消了展览计划,这些文物面临不得不回到阿富汗国内的命运,可能会遇到非常危险的境地。您如何看待此事?现在这批文物将如何处理?答:我猜测芝加哥博物馆拒绝接受这次展览的原因是政治方面的。ICOMOS去年也遇到了相似的问题,ICOMOS在2017年的科学研讨会上邀请世界各地40位青年学者参加,但由于其中有一名叙利亚研究员,美国Getty基金会撤回了对这次会议的资助。我想这次国际巡展的原因之一是防止这批文化遗产回到阿富汗后再次遭到破坏。我个人的建议是建立文物“难民营”机制,由一个机构暂时(为期至少三年)收藏保管这样的展品,三年后再根据当时的情况作出下一步决定。2、在世界遗产申报的时候,规定一年一国只能申报一个项目。这一申报规则改订为了保持区域间的公平。但我想,区域与国家在历史发展上本来就存在不均衡,这一规则是不是反而会影响申报的客观性和平等性。答:我首先介绍一下,世界遗产的申报政策制定的背景是:1990年代时,世界遗产名录上欧洲和北美的世界遗产过多,而非洲和加勒比地区的数量偏少,所以世界遗产名录必须在地区间寻找一种平衡。我们知道,世界遗产公约的制定和形成,是基于欧洲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偏重于建筑本身。然而文明的见证形式不仅仅是建筑,比如像南部非洲的文明依靠口头传承,这代表着一人去世就失去了所有的记录。考虑到不同地区文明发展模式,很难在世界遗产评定的体系下自然地达到数量上的平衡。当然世界文化遗产的评定体系也是在不断的发展之中的,比如提出文化景观、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新的概念。现在南部撒哈拉地区的考古工作也在不断进行,也会不断发现新的文化遗产。所以,在制定政策控制不同地区的文化遗产登陆数量之前,UNESCO已经展开很多工作去调查和保护不同的文化形式。另外需要提到的一点是,在196个缔约国中非洲国家有40个,占据20%,我认为这是一股很重要的政治力量,不可忽视,因此需要重视这些国家的申报能力。很多欧洲国家在申报上无节制,这些年的限制规定是:每年只有一个文化遗产和一个自然遗产,但如果是跨国申报,则可以用别的国家的名额,因此等于不受限制。但是,像鼓励跨国申遗这种本是为了发展中国家有更多而设立的规则,实际受益的却是德国、意大利等西方国家。从某些角度来说,您所提的这一问题非常正确。不同地区发展模式不同是很自然的事。现在世界文化遗产成为文化多样性的一种标志,目前大多数申报项目还是主要来自欧洲和北美,出于文化多样性的需要,我们应加快建设发展中国家的申报能力,并控制已经数目较多的国家的申请。3、怎么看待露天博物馆和考古遗址公园答:我不是博物馆学者,但我对这方面很感兴趣。这一问题的关键,我想是必须处理好本体保护和展示阐释之间的平衡。遗址公园实际上关注的是参观者和遗产之间的关系,我想如何定位这一关系是一个非常有趣又很重要的研究点。在这个研究上,我们需要引入心理学、计算机等学科,进行更多学科的深入研究。一个好的露天博物馆或者遗址公园,应建立在本体保护的基础上,又能向游客充分展示、阐释文化遗产的价值。
-
-
- 2018-04-18 国际之声
他山之石 ——国际文物保护利用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预通知
2016年全国文物工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工作作出“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的重要指示。这一命题的提出,事关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事关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以及对外传播,引起了相关行业和部门的高度重视。经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研究”被立为2017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批准号为:17@ZH018),责任单位为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借鉴国际经验,了解国际文物保护利用领域最新进展,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拟于2018年7月在北京召开“国际文物保护利用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交流研讨近年来相关重要国际组织、文物保护强国、邻国以及与我国文物资源相似国家在遗产认知、保护理念、保护管理、展示利用、研究传播等方面的发展趋势,探讨与之相关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与影响要素,探索对我国的启发性及其可借鉴的路径。现就会议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会议主题调研国际组织和域外文物保护理念及实践的发展形势,总结其发展趋势、特色优势;遴选对我国具有启发性的理念、理论与实践案例,进行梳理概括、分析研究,结合实际国情进行比较,从中探索可资借鉴的思路和实践的路径。二、会议内容1、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趋势。(1)相关国际组织宗旨、理念、战略、实践的发展、背景及趋势。(2)相关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的总体发展趋势及特色亮点。(3)国际范围内具有代表性意义的保护利用主题或者实践,如资源调查、研究评估、保护管理、展示利用以及社会推广等项目与案例。2、中国文物保护的国际化历程及其重要实践。3、中国特色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利用理念国际传播路径的思考。4、其他相关论题。三、参会要求1. 参会者需按照会议主题和内容准备论文,请在6月1日前通过电子邮箱报名并同时提交论文摘要(300-500字)、内容提纲(可细至三级目录)。课题组邀请专家评审,择优安排会议专题报告,6月下旬另发正式邀请函。2. 6月30日前提交论文正式文本,以便会前汇集成册,会上交流。3. 会后将编辑出版正式文集。4. 论文应着眼于国际前沿理论和特色实践,主题明确,突出重点,放在特定历史脉络和文化语境下,进行过程梳理,案例解析,理论研讨。文稿需包括正文和中英文题目及摘要,字数控制在15000字以内。论文格式要求符合学术期刊基本要求,做到严谨认真,需注明引用文献和参考资料。文责自负,要求未正式发表过的论文。5.提交论文截止日期:2018年6月30日。请在截止日前提交论文电子版,投稿邮箱:fhgqzhilu@126.com四、会务联系人和联系方式赵老师 010-84632221转4302;13661307971。何老师 010-84649755;13621078793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2018年4月2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