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心

MEDIA CENTER

CHINESE NATIONAL COMMITTEE FOR 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MONUMENTS AND SITES

  • 2018-04-19 中国遗产

    广东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调研报告

    一、南粤古驿道历史背景、构成与突出普遍价值广东地处我国南疆,北枕五岭,南濒南洋,是一个相对独立且自闭的地理单元。散落在广东省境内古代交通线路是中原王朝翻越南岭,突破地理限制,实现移民开发,沟通政治经济往来的必然结果,也是控扼边陲,维护国家统一的有力工具。图为韶关西京古道所谓“南粤古驿道”,是指1913年前广东境内用于传递文书、运输物资、人员往来的通路,包括水路和陆路,官道和民间古道。这些交通道路早在秦汉时已获得早期的全面开发,唐宋时业已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水陆交通网,明清时期进一步完善、修葺和局部拓展。目前,广东省规划梳理出的“主线+支线+发展节点”古驿道线路系统由14条古驿道主线、56条古驿道支线构成,贯穿全省 21 个地级市、103 个区县,长度约11230公里,其中,陆路线路长约6900公里,水路古驿道线路长约4330公里。图为《广东省南粤古驿道线路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线路布局图图为南粤古驿道历史演变图“南粤古驿道”的遗产构成类型主要分为四类:一、古道和交通史迹;二、城市与村落史迹;三、商品生产与贸易史迹;四、多元文化史迹。 其中,“古道和交通史迹”主要指古道本体,包括古驿道及其相关附属设施。“城市和村落史迹”主要反映“南粤古驿道”上的聚落与古驿道之间的互生关系,一些聚落生成于道路节点处,且通过古驿道承担着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职能。“商品生产和贸易史迹”、“多元文化史迹”则主要反映“南粤古驿道”在区域交流中所承担的经济和文化职能。构成“南粤古驿道”四类遗存能真实、可信地反映出自先秦到近代,近两千多年来岭南与其它区域间发生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并可与众多历史文献记载相印证。表1 “南粤古驿道”遗产构成表南粤古驿道不仅是广东省内各区域与民系间人员、货物、信息往来,保持密切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与联系的重要交通孔道,也向南北两个方向延伸:它一头穿越南岭北联长江流域、中原腹地、进而借由京杭大运河沟通整个北方地区;另一头南行放洋出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东南亚、南亚乃至西亚、北非等海外诸国、诸文明发生持续的文化交流与沟通。因此,南粤古驿道的突出普遍价值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解读:“南粤古驿道”的开发和拓展展现了岭南地区内部,岭南地区与长江流域、中原地区乃至海外诸国之间持续不断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并极大推动了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南越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和海外文化间的交流融合。秦汉以来,随着“南粤古驿道”的逐步形成和发展,中央王朝以古驿道为路径,通过军事征服、政权设置、赋税征收、科举考试等手段,将岭南地区纳入中央王朝统治体系,同时“南粤古驿道”也进一步深入山区少数民族地区,推动民族融合。中央王朝还以古驿道为途径,通过派遣使臣、贸易等与海外诸国进行长时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图为南粤古驿道沿线的珍贵古建筑——韶关仁化石塘古村双峰寨“南粤古驿道”也是传统时期岭南地区经济繁荣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推动力,关于区域间通过“南粤古驿道”商贸往来的记载有很多[1]。唐宋以来,岭南地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南粤古驿道”日趋向经济型转化,因此不少交通枢纽往往成为地区的商业市场中心。到了明清时期,一些边远地区也普遍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商品经济发展浪潮,一些山隘偏道,甚至出现了墟市,比如乳源县管埠市“在乳源县西北一百五十里。武阳镇东,水陆通郴桂,商居杂居,市井最盛”[2]。“南粤古驿道”也有益于区域间的文化交流,以唐代张九龄开凿的梅关古道为例,它不仅改善了粤北与赣南之间的经济往来,而且“兹路既开,然五岭以南人才出矣,财货通矣,中原之声教日近矣,退陬之风俗日变矣”[3],这说明交通与人才成长,交通与接受外来文化,交通与移风易俗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南粤古驿道”也是岭南文化形成发展的重要物质载体和途径。([1](明)王临亨:《粤剑编》卷四载:“(大庾岭)此岭独以横截南北,为百粤数千里咽喉,犀鸟、珠翠、乌绵、白㲲之属,日夜辇而北拱中国用,大庾之名遂满天下”;乾隆《河源县志》卷十一《农工》载:“(河源)米谷不敷,仰赖广西,兼资湖广”;道光《广宁县志》卷十二《风俗志》载:“懋迁货物,如绸缎、布匹,以及山珍海味与各色服食之需,皆从省会、佛山、西南、陈村各埠运至”。[2]《嘉庆重修一统志》卷四百四十四《韶州府》[3]邱濬:《广文献公开大庾岭路碑阴记》)值得关注的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地区的发展“南粤古驿道”的功能出现了阶段性变化,大体以宋代为重要的转折点。宋以前,“南粤古驿道”主要是以政治军事型为主导,虽然也有商品运输的记录,但数量规模还十分有限,且多为奢侈品或贡品,或军需品,政治军事意义大于经济意义。入宋以后,这种状况逐步改变,大量的民间商品通过纵横交错的商业网络,不断转输四方,“南粤古驿道”交通功能逐步向商业经济转化。至明清时期,这种转化基本完成,“南粤古驿道”的交通路线,主要是面向商业经济的发展,以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而不断扩展,其交通属性完全转向以经济功能为主导。总之,历史时期“南粤古驿道”交通路线的功能转化,与岭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基本同步互动。“南粤古驿道”是岭南纳入国家大一统,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的独特历史见证,也是岭南地区熔中原文化、南越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和海外文化诸文化于一炉,最终形成岭南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和见证,更是岭南三大民系(广府、客家、福佬)诞生、形成、发展的直接动因。岭南地处南疆,长久以来与中央王朝存在较大的离心力,中央王朝也视岭南为蛮荒之地,但随着“南粤古驿道”的形成和发展,岭南最终被纳入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体系内。秦代“南粤古驿道”开始形成,秦军五十万兵分五路进攻岭南,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于番禺设立南海郡,岭南正式纳入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体系内。唐宋以来,随着“南粤古驿道”的不断完善和开拓,岭南纳入国家大一统的程度也越来越深,广东由羁縻之地最终成为“内地十八省”之一。而且,随着“南粤古驿道”不断延伸,边远山区少数民族不断受到“王化”教育,国家大一统思想,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概念逐渐深入人心。图为韶关南雄梅关关楼岭南通过“南粤古驿道”纳入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也是岭南地区以南越文化为本色,以中原汉文化为核心,又融合着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和海外文化诸文化,最终形成“岭南文化”的过程。在“岭南文化”的形成过程中,人口迁徙特别是汉族的到来,无疑在其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4]。([4]司徒尚纪:《广州文化地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0页。)秦代随着岭南纳入中央王朝,中央王朝通过“南粤古驿道”开始有组织的进行汉文化输入。魏晋南北朝时期,“衣冠南渡”,岭南成了中原各阶层人士避难和落藉之地,这次持续了近300年的移民高潮,从多方面改变南越文化结构和面貌,是岭南本土文化向汉文化认同和融合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汉文化在岭南传播的第一次转机。唐代,张九龄奉旨开大庾岭梅关道后,梅关道成为广东北上主要交通线。另外,唐代广州崛起为世界性贸易巨港,也是“广州通海夷道”的起点,而自隋开京杭大运河,改善了五岭南北交通,广州港腹地更扩大了,促进了物资和人口流动以及中外文化交流,岭南文化被滋润和吸收了新养分,比如流官文化、海外文化等。北宋末和南宋末,金人和元人相继南侵,大量灾民流散到相对安定的岭南。这两次移民人数多,规模大,时间长,素质高,分布广,对岭南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影响最为直接和深远。大致在宋元时期,基本形成广府、福佬和客家三大民系,也是汉文化载体在广东的三个主要人群。“南粤古驿道”与大一统国家形成及广东社会经济开发过程中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相关联,如历代人口迁徙、禅宗南传、陶瓷外传、西学东渐、开埠通商等。人口迁徙。岭南在古代就有五次大的移民潮。第一次在先秦时期,先是吴人,后是扬越人,他们在楚人的逼迫下,翻越五岭,来到岭南。第二次在秦代,秦亡六国后,大将屠睢率50万秦军平定百越,然后驻守,秦王朝崩溃之时,其继任者赵佗和他的臣民在广东建立了南越国。第三次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中原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十六国割据,灾难迫使北方大量名门望族和流民进入广东。第四次在北宋末和南宋末,金人和元人相继南侵,大量灾民流散到相对安定的岭南。第五次在明末清初至民国时期,主要为“下南洋”和远赴美洲(“卖猪仔”),他们从古驿道出发,抵达古港口出海口,远赴重洋。禅宗南传。公元662年,湖北黄梅弘忍大师(禅宗五祖)传法于慧能,慧能南下广东,乾封二年(667)正月初八日,惠能到了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在法性寺菩提树下受戒,开辟佛教南宗,宏法岭南,称“禅宗六祖”。瓷器外传。广州外销瓷器贸易是16世纪开始的“来料加工”的“来样加工”的生产活动,从各地通过驿道、运河输送的瓷胚在广州进行再加工,形成独特的广彩。以广州为中心,在“南粤古驿道”上还有许多知名的窑址,如三水洞口窑、番禺沙边窑、佛山石迳窑、中山碗迳窑、南海官窑、惠城瓦窑岭遗址、新会官冲窑和洞岩里窑址、潮州笔架山宋窑、丰顺马鞍山窑址、大埔余里窑址等。西学东渐。西学东渐主要是指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近代西方科学和思想文化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珠三角濒临南洋,清代广州更是全国唯一的通商口岸,方济各·沙勿略、利玛窦、马国贤等传教士先后通过海路进入中国,将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带入中国,并通过“南粤古驿道”传入中国内地。开埠通商。近代西方列强通过船坚利炮轰开中国国门,与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通过开埠通商侵略中国,近代珠三角的通商口岸有香港、澳门、广州、江门、惠州、汕头等口岸。通商口岸与“南粤古驿道”相结合,使整个广东甚至中国华南地区纳入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内。二、广东省南粤古驿道保护与活化利用工作的意义广东省自2016年起,在全国率先开展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包括挖掘修复古驿道,串联沿线的历史遗存、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以及自然景观等资源节点,并与户外体育、乡村旅游相关联,以期促进粤东西北城乡经济互动发展、实现精准扶贫,并确定了“两年试点、五年成行、十年成网”的目标。图为珠海长南径古驿道通过两年的工作,南粤古驿道已梳理出包括古道、绿道、步道、风景道及水道在内的文化线路路径载体,建立起南粤古驿道标识系统,并聚集起体育、农业、文化、旅游、生态等不同产业发展的资源要素,8条各具特色的古驿道示范段初具规模,保护修复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形成了良好的示范引领效应。广东省南粤古驿道系列保护利用工作,建立在对古驿道价值深刻理解的基础上,高点定位,理念鲜活,以具有创造性的顶层战略设计统领全局,整合各方资源,尤其为遗产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与示范。广东省南粤古驿道系列保护利用工作正是建立在对古驿道价值深刻理解的基础上,高点定位,理念鲜活。在“荒烟蔓草”中发现古驿道的文化价值、生态价值、体育及教育价值,在“60%省定贫困村分布在古驿道5公里以内”的不利条件中发现古驿道对乡村振兴、产业升级的带动潜力,从而设计出具有创造性的顶层战略。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及坚强领导下,创造性地将“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拓展为成为涵盖文物保护、生态平衡、体育健康、文化旅游、经济发展乃至精准扶贫在内的综合性项目,以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为主线抓手,充分整合体育、农业、文化、旅游、生态等不同产业发展的资源要素,成为近年来广东省城乡发展的一股强劲动力。图为2017年南粤古驿道文创大赛台山站作品——留客亭南粤古驿道2018年重点线路沿线125个省定贫困村和131个特色村是古驿道线路重点串联和文化挖掘的对象。省市各部门结合水田垦造,打造古驿道沿线特色农业景观,扶持当地培育特色农产品,申报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并在恢复的古驿道集市活动中进行包装推广;同时科学配置公共服务和旅游设施,结合古驿道“驿站”选址建设,扶持特色民宿民居建设,推动当地文化旅游的发展和经济社会进步。图为南粤古驿道文创大赛优秀作品展种种结合古驿道“精准扶贫”的创造性举措,使得南粤古驿道不仅是一条串联沿线历史遗存及自然景观资源、展现岭南历史文化和地域风貌的文明传承之路,也是一条推动广东户外体育、乡村旅游的健康之路,一条促粤东西北城乡经济互动发展、实现精准扶贫的经济之路,为遗产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与示范。广东省南粤古驿道系列保护利用工作有效整合多部门、多层级,建立起一套高效实干、责权明晰、统分结合的保护管理机制,充分体现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为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之路做出了具有启发性和借鉴意义的实践。量大、面广、级别不高,是中国文化遗产的主要特点,文化线路型遗产尤其如此。如何切实有效的保护散落在区域中的遗产、实现遗产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面临的一大考验。在实际工作中,广东省建立起一套高效实干、责权明晰、统分结合的保护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制度优势,为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之路做出了具有启发性和借鉴意义的实践:省统筹指导,多部门联合。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及坚强领导下,省级层面,由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牵头,负责统筹协调、与省直相关部门定期协商,指导和监督全省古驿道文化线路工作;省文化厅、文物局、档案局、方志办负责组织各地市开展南粤古驿道沿线文化遗产的普查、收集和整理,制定保护与利用标准指引等;省体育局负责组织和策划古驿道文化线路体育赛事、完善社区体育设施等工作;省农委办公室负责研究制定线路沿线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和精准扶贫等政策和提供资金扶持;省发改委负责提供南粤古驿道文化线路的规划建设资金扶持;省旅游局负责开发文化旅游线路,制定文化线路旅游相关政策;省地质局负责古驿道沿线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估;省国土厅负责古驿道沿线地质灾害防治、水田垦造工作;省交通厅负责完善古驿道文化线路交通接驳设施,提高线路可达性;省环保厅负责制定线路沿线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政策,开展黑臭水体整治等工作;省水利厅、农业厅、林业厅负责制定线路沿线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政策,开展黑臭水体整治等工作。十多个省直部门主动作为,以强大的执行力和实干精神,积极调动资源,综合施策,合力攻坚,确保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有序推进。动态、系统的南粤古驿道文化线路综合规划引领。为了规范各地区各部门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在省级层面编制了《广东省南粤古驿道线路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印发各地,为各地开展南粤古驿道线路规划建设提供总体框架和重要指引,同时省级层面还颁布了《广东省古驿道保护与修复指引》《广东省古驿道标识系统设计指引》《广东省古驿道综合调查研究》《广东省古驿道示范段建设标准研究》《广东省古驿道管理和维护机制研究》《广东省古驿道房车营地规划建设指引》等,从各个角度规范各地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在各县市层面,要求编制区域内南粤古驿道专项规划并配套政策指引,细化实施工作。要求各示范段编制示范段详细规划,严格进行古建修复工程,引导景观建筑设计。统分结合,权责明晰,专家把关,责任到人。在严格规范各项工作标准的同时,充分信任地方,赋予地方较大主动权,调动地方工作积极性,如在普查申报及重点项目申请中均以地方为主体,由地方主动申报、申请,项目资金经过审核后下拨地方,由地方负责组织具体工作。省直部门则按照已经公布的各项规划及政策对地方工作进行监督、督导,及时纠偏并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和政策指引。对于重点段落及重点项目,作为牵头单位的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还专门成立由较高级别人员组成的督导组,一对一进行督导,责任到人。省住建厅、文化厅、旅游局邀请国内历史、考古、文化、旅游等相关领域知名专家,成立南粤古驿道历史遗存修缮指导委员会,积极联系调动各方专业技术力量,指导南粤古驿道重点线路历史遗存修缮工作,把关重点项目技术质量,随时进行工作咨询,确保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项目的高品质。试点先行,示范段树立典范,逐年推进。按照段落类型和文化主题的不同选择8处示范段,集中优势技术力量,优先推进保护利用,这8处示范段分别为体现寻根文化、宦游文化、军事文化的南雄梅关古道;体现古代军事文化、邮驿文化的乳源西京古道;体现客家文化、红色文化的饶平西片古道;体现家族迁徙文化、历史名人文化的从化钱岗古道;体现东学西渐文化、近现代革命文化的珠海香山古道;体现海丝文化的云浮郁南南江古水道;体现侨乡文化、银信文化的台山海口埠古驿道;以及体现侨批文化、海洋商贸文化的汕头樟林古港驿道。通过8处各有特色、有代表性的示范段建设,树立保护利用典范,逐年推进古驿道工作成型、成片、成网。图为过修复改造后的汕头西堤侨批公园图为具有当地特色的侨批(银信)图为台山海口埠的银信纪念广场广东省南粤古驿道系列保护利用工作在推行过程中,通过大量品牌活动唤醒公众及社区对共同历史的记忆,调动起广泛参与热情,实现遗产的社会价值,在省内形成一股强劲的“古驿道热”、“传统文化热”、“历史文化热”,真正使遗产“活”了起来,提升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古驿道系列工作在推行中,贯穿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大量品牌活动调动公众参与热情,唤醒公众及社区对共同历史文化的记忆;引入“文化+”的活化利用模式,将体育、农业、旅游与古驿道相结合,面向当代生活,为沿线欠发达的古镇古村注入新动能,实现精准扶贫;同时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古驿道文化遗产保护,通过新技术手段,结合教育、宣传等,推动文化复兴,树立文化自信,充分实现了遗产的社会价值。发展古驿道户外体育运动。有效整合古驿道沿线路径及运动场地,如休闲步道、登山道、绿道、古村、公园、景区等,积极开发康体健身、生态休闲、户外运动等类型的体育活动。2016-2017年,广东省在古驿道沿线传统村落共举办18站“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在社会上尤其是年轻人中间掀起一股“南粤古驿道热”,其他品牌性体育活动还包括南粤第一峰铁人三项、穿越丹霞、古驿道骑行赛、古水道划船赛等。图为古驿道上再响起“马蹄声”带动沿线古村镇旅游发展。各示范段积极出台了古驿道主题游线、启动专线巴士,助力文化旅游。活跃的体育赛事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使得古道原本被历史“遗忘”的村落热闹了起来,带动了社区文化的复兴和当地经济发展。图为游客在古驿道上游览多渠道实现公众参与,使遗产面向公众,真正“活起来”。早在古驿道普查阶段,相关部门已经开始鼓励收集整理沿线村庄历史上的村规民约、姓氏族谱、民风民俗等,策划多样古驿道文化展示,留住村落文明印记,在民间掀起了一股“驿道文化热”;组织“寻访侨批银信后人”活动,广泛收集侨批、立卡建档,活动引起海内外粤籍华侨的热烈反响;有针对性的组织古驿道主题节庆,推动地域文化发展,恢复传统民俗和相关文化活动;组织南粤古驿道文化创意大赛,推动古驿道音乐活化利用,建立传统文化创新性转换利用传承平台;针对青少年开发古驿道验血产品和假期实践活动,将依托古驿道的“艺道游学”活动打造成为青少年学习传统南粤文化和促进乡村发展的品牌活动;充分发挥“三师”志愿者委员会的作用,促进沿线村庄传统文化复兴及社会经济发展;建设南粤古驿道网、公众号、APP,及时共享发布信息,增强古驿道“电子地图”使用功能,保证古驿道和周边遗址在地图上的准确性,即时为广大户外运动爱好者提供良好的路线指引。图为古驿道周边村民自发清理、维护古驿道图为南粤古驿道沿线——郁南县连滩镇兰寨村的传统民俗活动图为省“三师”专业志愿者调研古驿道周边村落广东省南粤古驿道系列保护利用工作,是国家遗产线路实践路径的宝贵探索,主动作为,真抓实干,为区域性、线性等复杂大型遗产的保护利用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方法示范,对保护国家文化遗产、实现国家文化复兴具有突出的示范意义。作为文化线路的南粤古驿道不仅是简单的交通线路遗存,也是跨越较长时期民族、国家、地区间多维、持续、互惠的货物、思想、知识和价值观交流的重要见证,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及广东自身历史发展进程都具有非凡的意义。经由古驿道产生的历史事件、发生的政治经济文化往来,到访过古驿道的重要历史人物,都是中国国家历史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另一方面,文化线路型遗产点多、面广,多数遗存现状不佳,周边可达性差、地区经济较为贫困,且其保护利用涉及文物、城乡建设、生态环境、文化旅游等多个领域,协调统筹难度大,往往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实现有效保护和利用。在国家层面,目前尚未形成有效的文化线路遗产保护政策机制与成熟的利用范式。广东省南粤古驿道系列保护利用工作,在价值认知、遗产梳理、顶层设计、组织管理、分工协调、保护修复、活化利用、活动设置、品牌推广、公众参与等方方面面都为国家广泛存在的区域性、线性复杂大型遗产的保护利用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方法示范,尤其在遗产与经济社会结合促进可持续发展、以线性遗产串联激活区域各类资源方面具有突出的亮点。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是广东省发扬“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精神的一次主动作为,全省上下踏实奋进,真抓实干,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取得了丰硕的成绩,使得“南粤古驿道”成为广东省全民共识的精神标识,发挥文物资源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中的重要作用,提升文物事业的社会影响力,让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对保护国家文化遗产、实现国家文化复兴具有突出的示范意义。

  • 2018-04-18 国际之声

    他山之石 ——国际文物保护利用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预通知

    2016年全国文物工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工作作出“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的重要指示。这一命题的提出,事关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事关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以及对外传播,引起了相关行业和部门的高度重视。经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研究”被立为2017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批准号为:17@ZH018),责任单位为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借鉴国际经验,了解国际文物保护利用领域最新进展,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拟于2018年7月在北京召开“国际文物保护利用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交流研讨近年来相关重要国际组织、文物保护强国、邻国以及与我国文物资源相似国家在遗产认知、保护理念、保护管理、展示利用、研究传播等方面的发展趋势,探讨与之相关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与影响要素,探索对我国的启发性及其可借鉴的路径。现就会议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会议主题调研国际组织和域外文物保护理念及实践的发展形势,总结其发展趋势、特色优势;遴选对我国具有启发性的理念、理论与实践案例,进行梳理概括、分析研究,结合实际国情进行比较,从中探索可资借鉴的思路和实践的路径。二、会议内容1、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趋势。(1)相关国际组织宗旨、理念、战略、实践的发展、背景及趋势。(2)相关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的总体发展趋势及特色亮点。(3)国际范围内具有代表性意义的保护利用主题或者实践,如资源调查、研究评估、保护管理、展示利用以及社会推广等项目与案例。2、中国文物保护的国际化历程及其重要实践。3、中国特色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利用理念国际传播路径的思考。4、其他相关论题。三、参会要求1. 参会者需按照会议主题和内容准备论文,请在6月1日前通过电子邮箱报名并同时提交论文摘要(300-500字)、内容提纲(可细至三级目录)。课题组邀请专家评审,择优安排会议专题报告,6月下旬另发正式邀请函。2. 6月30日前提交论文正式文本,以便会前汇集成册,会上交流。3. 会后将编辑出版正式文集。4. 论文应着眼于国际前沿理论和特色实践,主题明确,突出重点,放在特定历史脉络和文化语境下,进行过程梳理,案例解析,理论研讨。文稿需包括正文和中英文题目及摘要,字数控制在15000字以内。论文格式要求符合学术期刊基本要求,做到严谨认真,需注明引用文献和参考资料。文责自负,要求未正式发表过的论文。5.提交论文截止日期:2018年6月30日。请在截止日前提交论文电子版,投稿邮箱:fhgqzhilu@126.com四、会务联系人和联系方式赵老师 010-84632221转4302;13661307971。何老师 010-84649755;13621078793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2018年4月28日

  • 2018-04-17 优秀项目

    2018年优秀古迹遗址保护项目即将揭晓

    想知道文物建筑是怎么修复的吗?想近距离接触优秀文物古迹保护的工作吗?想聆听文物保护界大咖的讲述吗?4月18日,国际古迹遗址日,我们在北京建筑大学等你来!上午,是“优秀古迹遗址保护项目颁奖典礼暨经验交流会”。由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中国文物报社主办的优秀古迹遗址保护项目评选活动于2017年10月30日启动,经过初评、现场复核、专家评议、投票等多个环节的激烈竞争,获奖项目终于即将揭晓。下午,是“2018年国际古迹遗址日学术研讨会”,来自国内文物保护领域的多位大咖,将为我们讲述文物保护与研究中的酸甜苦辣。你能听到下面项目的故事:故宫养心殿研究性修缮项目;佛光寺前期勘察研究项目;宁夏银川长城保护研究项目。时间:4月18日地点:北京建筑大学西城校区科研楼110会议室不见不散!什么?你来不了?没关系,我们还为您准备了各种方式的报道,你绝不会错过:1:通过腾讯网观看颁奖典礼的精彩图文直播;2:通过北大红楼的橱窗展览欣赏优秀项目的推介;3:通过《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国家文物局、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等网站、公众号等媒体获取信息;阅读《中国文物报·遗产保护周刊》特刊;4: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还将组织系列讲座,持续推介获奖项目,分享经验

  • 国际古迹遗址日系列活动之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青年学者沙龙

    红楼与青年2018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将“4·18国际古迹遗址日”的主题确定为“遗产事业 继往开来”(Heritage for Generations),旨在呼吁遗产保护精神代际传承的同时,把目光聚焦在青年一代的身上,强调青年学者在遗产保护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倡导为遗产事业增加更多的活力。今年是中国加入ICOMOS的第25个年头。廿五年间,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如朝阳一般蓬勃发展,这其中离不开老一辈学者的辛勤耕耘,更令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业界新秀正冉冉升起。本月初,源流参与承办了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北京人文历史景观行走”活动(点此查看活动链接)。4月18日,国际古迹遗址日当天,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携手两家单位,在“行走”地点之一北大红楼,筹备了一场文化遗产领域的先锋对谈,分享不同代际学者的保护理念与实践经验。“红楼飞雪,一时英杰”,正值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将至,就让我们一起重回百年前北大精神的发源地,相约红楼,共话新时代青年的担当。活动信息日期:2018年4月18日(周三)下午2:00-4:30地点:北大红楼(东城区五四大街29号)一层154室形式:主题讲谈· 圆桌沙龙对谈嘉宾李季,特邀对谈嘉宾。198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系,2000-2003年任中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2003年任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2003-2013年任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现为故宫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馆员、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北京故宫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青年学者范佳翎:《中国公共考古学的发展:回顾与反思》2011年至2016年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攻读文化遗产保护方向博士学位,现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公共考古学、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文化遗产保护史等,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级科研课题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王喆:《世界文化遗产的未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现为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世界文化遗产中心监测部负责人,研究方向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监测、展示等,主持或参与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等多项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规划工作。秦素银:《遗址类纪念馆与文化遗产传承——以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为例》现为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馆员。2003年起在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工作,研究方向包括展览策划、研究等,合著《北大红楼历史沿革考论》《寻找 发现 还原——胡适速写》等。赵幸:《找回大家的历史街区——东四南历史文化街区规划公众参与和社区营造实践》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现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学术委员会秘书长,西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青年工作者委员会牵头人,史家胡同风貌保护协会秘书长 ,长期在北京开展历史街区保护和名城保护的规划公众参与工作。王思渝:《源流运动——新媒体平台下的遗产传承与创新》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候选人,现为“源流运动”创始团队成员,旗下“观展”栏目主编,研究方向包括博物馆展览、文化遗产社区研究,参与/主持《寻找致远舰》《看见桃花源》等多场专题展览的策划,已在相关领域发表十余篇研究论文。主办单位: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承办: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源流运动”平台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团支部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团支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团学联合作媒体:智慧树网出品:源流运动(更多详情请关注“源流运动”公众号)

  • Guangdong Upcoming Events: Series of 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Monuments and Sites Day in 2018

    In 1983,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decided to make the date April 18th as “International Day for Monuments and Sites” on their 22nd conference. Since 2001, 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Monuments and Sites (ICOMOS) has organized some events each year till now, whose theme is “Heritage for Generations” this year.China has spared no effort on publicizing and organizing events since joined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in 1993. After 2006, “International Day for Monuments and Sites ” has symposium each year around April 18th by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They held diverse activities in different cities so as to attract the public’s attention to valuable heritage.To implement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directives , “expand and regenerate the plentiful heritage”, Guangdong province started up related work in 2016, which protects and utilizs the South China Historic Trail to make contribution o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and enhance self-confidence on culture. The project links over 1,000 points to develop human and nature resources, recurring new treasure of ancient transportation network, express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stinctive natural geography and culture.Protecting and utilizing South China Historic Trail is a huge project in culture and heritage protection work. In order to respond the call from 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Monuments and Sites, we plan to hold events of South China Historic Trail in April, which aims at inheriting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encouraging the young to participate in learning heritage issues and promoting the public to follow culture and heritage protection.1、Symposium on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South China Historic TrailTheme: Protection, utiliz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Ancient Road in GuangdongOrganizer: Guangdong Provincial Department of Housing and Urban&Rural Deveslopment, International City Management Association (ICMA), Guangdong Urban & Rural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Date: April 14th-15thLocation: Hawana Resort Guangzhou, Conghua2、Press Conference: Guangdong ancient road 2nd cultural and creative competition and tour, the 2nd Childrens Painting CompetitionOrganizer: Guangdong Provincial Department of Housing and Urban & Rural Development,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of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dong Provincial Department of culture, Guangdong Sports Bureau, Guangdong Provincial Tourism BureauDate: April 16th, Monday, 14:30-16:00p.mLocation: Guangdong Museum3、Press Conference: Succession-past and present of the South China Historic TrailOrganizer: Guangdong Provincial Bureau of Cultural RelicsDate: April 17th, 09:00-11:00a.mLocation: Conference Room, 7/F, Guangdong Provincial Department of Culture, 701, Road East Dongfeng, Guangzhou4、Press Conference: The ancient Chinese phonology-Classical phonology revival project on South China Historic TrailOrganizer: Guangdong Provincial Department of Housing and Urban&Rural ConstructionDate: April 18thLocation: Lianma Town, lvtian, Conghua district, Guangzhou5、Activities: Research by special tutor for Guangdong ancient road Childrens Painting Competition-Qi’ao Ancient RoadDate: April 18thLocation: Qi’ao Ancient Road, Zhongshan6、 “Interest of the Yangcheng”-Activities on Guangzhou Ancient Road Monuments and Sites DateOrganizer: Guangzhou Land Resources and Planning CommissionDate: April 18th-20thActivity One:Interest of the Canton, Time and space lecture hall: space-time transition of Guangdong Ancient RoadDate: April 18th-20thLocation: Exhibition room of South China Historic Trail, Yingyuan RoadInvited experts: Tang Xiwen, Cao Jin, et al.Activity Two:Interest of the Canton, Culture into the village: volunteer work into village and communityDate: April 19th-20thLocation: Line 1: East-Xiajie ancient road, ZengchengLine 2: North-Ganggu Village, Guangyu TempleLine 3: South-Gugang ancient village, Huangpu

  • 国际古迹遗址日系列活动之广东系列活动预告

    198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2届大会决定每年4月18日为“国际古迹遗址日”。从2001年开始,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每年都要为4月18日确定一个活动主题,今年的主题是“遗产事业 继往开来”。中国自1993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织后,对“国际古迹遗址日”的宣传及举办相关活动也是极为重视,不遗余力。自2006年开始,每年在4月18日前后,国家文物局都会举办国际古迹遗址日遗产保护论坛,各地举行相关系列活动,以唤起大众对某些特定类型、特定价值文化遗产的关注。岐澳古驿道中山段(郑建邦/摄)2016年以来,广东以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为抓手,串联起全省1000多个人文及自然发展节点,重现古代重要交通网络时代新价值,成为展现岭南独特自然地理风貌和文化特色的史诗级文化线路,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都活起来”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措施,更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提高文化自信的具体行动。南粤古驿道的保护利用是广东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史上的一项伟大创举,为响应国际遗址理事会的号召,推动文化遗产保护的传承,激励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参与到遗产事业中,我省将于4月份结合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遗址日系列活动,进一步提升社会公众对文化遗产的关注。相关系列活动持续更新并跟踪报道中,敬请关注。一、南粤古驿道保护与修复利用研讨会主题: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建设与实践主办单位: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时间:4月14日-15日地点:广州市从化区东方夏湾拿酒店二、中国南粤古驿道第二届文化创意大赛暨艺道游学·中国南粤古驿道第二届少儿绘画大赛新闻发布会主办单位: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体育局、广东省旅游局时间:2017年4月16日周一下午14:30-16:00地点:广东省博物馆三、“代际传承——南粤古驿道的前世今生”新闻发布会主办单位:广东省文物局时间:4月17日上午9:00-11:30地点:广州市东风东路701号广东省文化厅7楼会议室四、古音峥嵘 ——中国南粤古驿道古曲复活工程新闻发布会主办单位: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时间:4月18日地点:广州市从化区吕田镇莲麻小镇五、《艺道游学·中国南粤古驿道少儿绘画大赛》特聘导师团系列采风活动之岐澳古道时间:4月18日地点:珠海市岐澳古道六、“羊城驿趣”广州古驿道文化遗产日活动主办单位:广州市国规委时间:4月18日-20日活动一:羊城驿趣·时空讲堂——南粤古驿道时空变迁大师讲堂时间:4 月 18 日地点:应元路南粤古驿道展厅邀请专家:陈春生、陈泽泓、朱雪梅等活动二:羊城驿趣·文化入村——羊城驿道志愿者入村入社区共同缔造时间:4 月 19-20 日地点:1.东—增城夏街古驿道;2.北—从化钱岗古村、广裕祠;3.南—黄埔古港古村;

  • “2018国际古迹遗址日主题活动---遗产故事会”报名开启

    198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2届大会决定每年的4月18日为“国际古迹遗址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每年确定一个活动主题,并在世界范围内号召会员国开展相关活动,向公众宣传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扩大社会影响。2018年,为推动遗产保护的代际传承,激励更多年轻人参与到遗产事业当中,实现保护理念、精神、经验的代际共享,ICOMOS将国际古迹遗址日的主题确定为“遗产事业 继往开来”(Heritage for Generations)。结合这一主题,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和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将于本周日(4月15日)在北京共同主办“2018国际古迹遗址日主题活动---遗产故事会”,邀请青年遗产工作者,分享自己工作中的故事和经历。主讲嘉宾尚晋题目: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综合处项目助理)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许多投身建筑史的老前辈身上闪烁着一种宝贵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支撑着他们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开拓了中国建筑史的基业,更鼓舞着青年一代在新时期、以新理念、用新技术,不断在中国遗产事业的广阔天地中创新。奚牧凉题目:“两代人”的文化遗产(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公众考古方向硕士,公众考古新媒体“挖啥呢”创办人)从“50”后到“00后”……或许现在全世界,都罕见中国这般深邃的代际鸿沟了。两代人,以不同的眼光看待世界,也以迥异的心态对待遗产。这里,是他们的一些令人不禁又令人深思的故事……张柔然题目:遗产意义 — 从规划管理到人类学视角(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讲师)讲述人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期间从事6年多风景园林专业学习,并有参与遗产规划管理项目经验。博士期间开始从人类学的视角研究世界遗产。讲述人的故事分享将从个人求学和实践经历探索从规划管理到人类学视角对遗产意义理解的异同。潘曦题目:常识与误识——关于乡村与乡土建筑的地方性知识(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立足于自我之立场看世界、将自身之认知投射到他者上本是人之常情。然而在乡村与乡土建筑的调查中,报告人学习到了诸多不同于既有认知的地方性知识,籍由“主位”与“客位”的转换,“常识”与“误识”之别也仅在一线之间。杜凡丁题目:遗产保护是有可能成功的事业(北京国文琰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有限公司综合三所副所长)青年遗产保护工作者的职业理想常常会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碰得头破血流,特别是遗产保护规划,往往是“纸上画画,墙上挂挂,不如领导一句话”,令人倍感幻灭。本人十分幸运在刚毕业不久就参与了一个突破常规并侥幸得到了实施的遗产保护规划的编制,为后来职业生涯提供了极大的精神动力。在这里分享一下这段经历,希望青年同行坚定信心——遗产保护是一项很有可能取得成功的事业。郑颖题目:漫游在天津——从行走开始 从书写开始(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天津大学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副主任)城市行走是了解文化遗产的最直接、最重要手段。我们面向公众出版科普类口袋书,宣传以漫游城市的轻松方式接近城市遗产,用眼睛与身体真实的感受遗产的魅力。探索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路径。会议信息时间:2018年4月15日(周日)下午2:00-4:00地点:智珠寺大殿主办单位: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支持单位:C太太客厅、Temple 东景缘主持人:燕海鸣(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秘书处主任、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研究员)报名方式本活动免费,由于座位有限,请扫描下方二维码登记报名,先报先得哦!~想了解更多来自全球的“4·18”精彩活动预告,请点击阅读全文。https://www.icomos.org/en/focus/18-april-international-day-for-monuments-and-sites/events2013

  • 国际古迹遗址日系列活动之北京城市人文历史景观行走

    嘿,来抓住这些老地方的春天吧198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2届大会决定每年的4月18日为“国际古迹遗址日”。2018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将国际古迹遗址日的主题确定为“遗产事业 继往开来”(Heritage for Generations)。值“国际古迹遗址日”到来之际,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为推动遗产保护的代际传承,激励更多的人参与到文化遗产事业当中,实现保护理念、精神、经验的共享,赋予本年度国际古迹遗址日更多凿实的内涵,共同推出“北京城市历史文化景观行走”活动。如今的北京城市,满是岁月与未来的交错铁路穿过正阳门元大都城垣挨挤着十号线五塔寺对望动物园每天清晨洗漱时看窗外北大的燕南园也正换着百廿的新装......这些浸润故事的老地方像阅尽人间后折起眼角皱纹藏着笑的大叔把欣慰的眼光送往后起高楼在东升西去、车水马龙的光影中待有人再提袖轻轻叩问它的真心遗产无法开口但却沉默地承载着文化要理解它们必须亲身去行走,亲眼去观察,亲手去触摸春日正好,春风正浓“北京城市人文历史景观行走”将在四月启幕我们选取近三十处遗址、建筑和博物馆邀你在两周的时间内打卡其中八处定格你或感动或喜欢的镜头抓住春天、抓住时光的味道带着行走的感悟分享给更多的人邀你在两周的时间内打卡其中八处定格你或感动或喜欢的镜头抓住春天、抓住时光的味道带着行走的感悟分享给更多的人指定遗址点名单为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遗址的保护、研究和管理中来,本次行走活动特设奖励若干:一等奖:1组,奖金1000元二等奖:3组,奖金600元三等奖:5组,奖金400元(最终解释权归主办方所有,更多活动的详细信息,敬请关注“考古团学”微信公众号)海报:朱文羽图片: 周 瑞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 2018-03-27 总部动态

    《遗产的民有、民治、民享:深度解读德里ICOMOS大会》

    导语:从1965到2017,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走过了52个年头。它经历了怎样的过去,又将面对怎样的未来?4月18日是国际古迹遗址日,今年的主题侧重在遗产保护理念和知识的代际传承。当我们思考这样一个主题时,依旧绕不开去年ICOMOS在印度德里召开的大会。这次大会可能恰恰代表了一种代际传承的节点,遗产保护工作者所关注的、认知的、讲述的,似乎都在发生着范式的变化,那么它带给这一代遗产工作者的究竟是什么样的理念和知识?参加了2017年ICOMOS大会的4位青年学者根据参会的体悟,从各自的角度为我们呈现出他们对ICOMOS乃至全球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思考。他们认为,ICOMOS逐步从仅仅关注古迹遗址,到更加侧重“人”在遗产保护中的角色和权益。同时,这种对人的关注,又涉及到人和遗产关系的多个维度。借用“民有、民治、民享”的阐述模式,本次大会其实也在提出三个层面的问题,第一,遗产如何民有——如何让社区更好参与遗产的保护;第二,遗产如何民治——新的数字化技术如何推动人对于遗产的理解和阐释;三,遗产如何民享——遗产本身不是终极目标,通过遗产达成的可持续的社会发展,才能够真正确保民众利益的实现。一、从物到人:ICOMOS大会主题的变迁燕海鸣从1965年在波兰克拉科夫举办首届ICOMOS大会以来,至今已经举办了19届,每届都设有一个主题。梳理历届主题的内容后,我们发现ICOMOS大会所关注的重点话题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通过回顾这些主题,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国际文化遗产领域的热点变化,甚至可以一窥整个国际社会五十多年来所经历的大时代变迁。1965到1978,古迹遗址这一时期召开了四次大会,为探索时期,主题还是聚焦专业问题,如组织规范(第1届克拉科夫)、当代建筑(第3届布达佩斯)、小城保护(第4届德国罗森博格),第2届在英国召开的大会甚至直接聚焦英国遗产保护中的旅游实践。1978到1990,发展这段时期为冷战末期, ICOMOS开始关切遗产与人类未来的关系,大会的主题也从强调专业概念逐步扩展到探讨遗产保护和社会发展的关系。这一时期的关键词包括:发展(第5届莫斯科)、未来(第6届罗马)、文化认同(第7届德国罗斯托克)。第8届在华盛顿召开的大会以“新世界的古老文化”为题,第9届在瑞士洛桑召开的大会则恰逢ICOMOS第25个年头(1990年),对该组织25年来的发展和未来的走向做了梳理和展望。1990-2002,全球化1990年,对于国际关系而言,对于人类发展史而言,是一个分水岭。冷战刚刚结束,国际关系的基本话语模式从两大阵营的对抗转变为“全球化”,遗产领域也不例外。这一时期ICOMOS的大会主题更加聚焦遗产的价值在社会巨变的洪流中何去何从,如何应用? 比如旅游与经济(第10届科伦坡)、社会变迁(第11届保加利亚索菲亚)、遗产的利用(第12届墨西哥城)。在2002年的马德里,第13届大会以“全球化世界中的遗产保护”为题,实际上是对这十几年来国际遗产保护领域主要范式做了一个阶段性的总结。2003-2017,人2003年是遗产领域一个重要年份,“非物质”的元素第一次成为主要议题。实际上,自9/11事件以来,冷战后国际社会对于全球化、发展、未来的乐观想象遭受了重大打击,学术界也在反思这种话语体系的弊端——过于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线性模式,忽略了其背后的多样性的基础,忽略了“人”本身在物质之外的意义和诉求。我们发现,国际遗产领域在近14年来,越发强调“人”、“社区”在遗产保护中的角色。具体来说,ICOMOS大会的主题体现了这一点,包括非物质价值(第14届津巴布韦)、场所精神(第16届魁北克)、人文价值(第18届佛罗伦萨)、以人为本(第19届德里)等。两个例外中,在巴黎召开的第17届强调的是遗产对于发展的促进,是此前主题的延伸;在西安召开的第15届关注城镇变迁中的古迹保护,契合了主办国自身的背景。总体而言,ICOMOS历次大会的主题经历了从纯粹的古迹遗址保护专业探讨,到强调时代变迁进程中的问题应对,再到重新发现人、精神等要素对遗产价值的重要性,可谓从“物”到“人”,从“专业议题”到“理念研讨”。这一变化,也恰恰映射出国际社会五十多年来的巨大变迁,虽然始终围绕人类发展在进行策略探讨,但探讨的重心不断变化。五十年来,我们经历了意识形态的纷争,对于全球化的乐观期待,对于线性历史发展模式的反思,对文化多样性的重新认知;五十年后,我们正在面临文化保守主义的抬头,那些曾经确定的未来变得有些模糊。在这个背景下,文化遗产的保护何去何从,目前所流行的“以人为本”的话语还能持续多久,是否有更新、更具穿透力的概念引领国际遗产界开辟新的征途,让我们拭目以待。二、谁在拥有遗产:重新发现“社区”潘曦此次会议的科学论坛将“社区”作为了四个分论坛中的第一个主题,全称为“在遗产管理中引入多样化的社区、整合遗产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23位演讲者就这个主题进行了学术报告,“社区参与”、“以人为本”无疑已经成为当下遗产保护的热点词汇。该主题的一个基本观点在于,公平的城市可持续发展需要兼顾保护自然/文化遗产以及为市民提供安全便利的环境,市民的文化权利——包括获得“归属感”的权利以及参与地区文化经济的权利应当得到承认和尊重。因此,在可持续发展的范式下,城市内部的文化、生理和生态关系也应当被作为其有形和无形遗产的一部分,故而在任何的延续或变迁过程中,居民和各种利益相关者的观点也和变迁之“作者”的观点一样重要。在与会者介绍的丰富多彩的案例中,可以看到这些观念已得到了广泛地接受和推行,居民、开发者、保护工作者、政府以不同的方式交织在一起,共同推动着保护工作的开展。然而对于保护工作者而言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社区”不应仅仅成为国际主流话语引导下的噱头,也不应成为一种扁平的、同质化的抽象概念,成为保护工作者精英主义立场之下施以关怀的对象。如何理解“社区”、“原住民”等概念,如何处理其中极其多样化、差异化的具体情况,如何使得社区的意愿能够真正得到真实充分的表达、并切实有效地产生实际影响,是社区观念下的遗产保护工作需要深入和长久思考的问题。三、谁在讲述遗产:塑造遗产的数码世界李建芸当代数码技术不断发展,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播以及鼓励公众参与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机会,推动着遗产地保护手段和思维的演变。数码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上的应用,是大会主题三谈论最多的方面。各国经过几十年、尤其近十多年以来的持续努力和技术迭代,对数码技术的探索已经走过了摸索单个案例信息采集的阶段,进入到了梳理、总结信息获取技术的阶段;并在全球领域内,追求数字格式的规范统一,以求扩大信息的应用拓展和交流可能性。同时,随着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应运而生,数码技术提供的媒体应用也是大家探索的重点,VR/AR、社交媒体拓展,已经成为保护项目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此外,部分演讲者反思了数码平台发展对文化遗产的影响。例如有澳洲学者分析了悉尼歌剧院的网上社区,2013年其规模与实际参观人数比例达到16:1。网上社区的活跃创造了新的关于悉尼歌剧院的丰富内容。这对世界遗产地宣传教育战略目标形成的挑战,跟它对宣教的推动一样不容忽视。延续网络平台使得遗产地传播大幅扩展的讨论,笔者也在演讲中探讨了web2.0带来的参与式文化。区别于单纯的文化消费和旅游、土地等传统经济模式,它实际使得遗产地的固有价值和经济价值与时间的关系模型产生了变化。对此的更深入研究符合当今世界对文化发挥可持续发展驱动作用的诉求。数字化工具的普及,使得公众广泛参与对物质与非物质遗产的记录和保护成为可能。有美国学者分享了鼓励地方及全球民众参与记录和管理遗产资源的成功案例,并比对了自然科学研究中现象级的citizen science(翻译做公众科学或民智科学)。公众科学被定义为 “由主要基于业余爱好的广大公众承担的科学研究工作(例如系统地收集和分析数据、开发技术,对自然现象的测试),一般由公众和科学家合作发起。”在良好管理的前提下,多项研究证明公众科学项目的准确性及经济效率高于完全由科学家完成的课题研究。这个演讲挑战了ICOMOS的自身专家结构,但引起现场热情的讨论参与。四、谁在享有遗产:关于民主的印度声音解立ICOMOS全体代表大会是三年一度的国际研讨会,有着相对固定的程序,也像所有国际会议一样,自带正式、高效的气质。不过到了印度,也难免有意外画风。比如印度专家在做涉及高科技的关于数码时代的主旨报告时,突然全场停电了。一般的会议主办方基本会邀请彼此认同的嘉宾,但印度主办方可不一般,邀请的致辞嘉宾批评起来毫不留情。大会闭幕式上,德里当地的一位作家、公知被邀请致辞。这位先生开场就非常激烈的批评了印度政府的社会发展模式,在和平国家制造了比以往所有战争还要多的极度贫困的“难民”;并就此提出要结合印度的历史与当下,对“遗产”、“民主”、“可持续发展”等本届大会基本概念进行重新思考。他强调遗产作为文明延续的生命性和创造性,而远不只关乎消亡的过往。他认为遗产最终应该是一个启发者,一个再生和延续的方法,抵抗那些不断上演的文化健忘、文化报废和文化清除。他认为遗产保护是确保当代发展不会加速多种文化形式灭亡的努力。他提出了语言的核心作用,尤其在印度,有成千上万个大大小小的族群和语言,也就有着成千上万种想象和叙述的方式,他本人来自的部落就有着20多种关于时间的理解。但当我们将语言局限为更“高级”的文字形式的同时,就已经压制了千千万万种文化,也就没有民主可言。他提出要强调认知正义,在口头、书面和数字语言间建立更公平的社会契约。他认为不同文化的部落、族群是印度民主的一部分,因此民间知识、传说和世界观也必须是现有知识系统的一部分。印度的遗产概念理应包括对部落、游牧、乡村、工匠等生活方式的道德承诺。而通过保持工艺、语言和技能的鲜活,遗产也变成重新赋予民主以技能的途径。尽管他言辞激烈,甚至警告遗产专家群体:如果丧失思辨精神,将沦为“势利鬼俱乐部”,但是他的发言还是赢得了全场掌声。毕竟在德里会议超过一周的时间里,每一个参会者或许都能从印度街头破败、无序、灰暗的表象之下感受到同样真实的生命力。那是一直将历史随身携带的力量,沉重而天真,也因不曾和自然完全分离,混乱中自有活色生香。泰戈尔说:“神期待用爱建造一座庙宇,人们搬来了石头”,关于我们到底在保护什么,印度给出了自己的解读。印度式遗产是活着的复数的历史,像其他遗产一样,虽前程未卜,但为人类社会未来的想象保存了更多可能。结语:社区、数字、共享……这些如今遗产领域炙手可热的概念,并不会自然而然的生发,更不会有想当然的解读。作为将遗产视为志业的我们,不应简单被动的接受和使用这些概念,更要理解它们产生和演变的逻辑脉络,要清晰的看到,那些充满美好的概念和理念总是暗含着话语的交锋和对抗。这些对抗、纠葛甚至是妥协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在努力寻找全世界遗产工作者所能够接受的一个最大公约数。回顾ICOMOS的发展史,遗产保护者最初提问题的方式是道德优先、技术优先的,今天,我们提问题的方式则越来越指向人类对自己的终极认知。我们曾经以为,解答了what和how就解答了一切;今天,我们更要追问,why,为什么要保护古迹和遗址。Heritage for Generations,在遗产领域,最需要代代相传的,或许恰恰是对why的不懈追问吧。

总数:568 首页 38394041424344454647 末页 页数: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