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部动态

  • 2018-08-13 总部动态

    ICOMOS国际资讯 | ITC-ILO“世界遗产和文化发展项目”硕士课程推介

    又到一年游学季,早鸟们已经收拾好行囊准备开学了吧?还有犹豫不定或者喜欢说走就走的看过来,小编精选了一项由ITC-ILO国际培训中心主办的“世界遗产和文化发展项目”硕士课程将于十月中旬意大利都灵开课供参考。全球各大学提供“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相关课程的不在少数,之所以专门推介都灵这项课程,主要考虑到几个优势:1.课业时间短,大部分时间远程授课学制仅1年,共包含三个阶段,其中第一、第三阶段都可以在学员国远程学习,仅第二阶段需要在都灵进行为期约4个月的面对面教学,对有家有孩子和喜欢宅的朋友们可以说是项福利了。开学时间2018年10月15日:·第一阶段:为期两个月的远程教学(2018年10月15-12月19日);·第二阶段:在意大利-都灵面对面学习5个月(2019年1月21-5月17日);·第三阶段:学员远程完成最后的研究和报告(2019年5月21-9月30日)。2.费用相对较低由于只需要在都灵学习4个月,花费肯定会节省不少,在国际学员也可以承受的范围。3.相对宽松的招生要求·学员需有大学本科学位(最短三年期学制);·学员英语流利。4.课程背景高大上“世界遗产和文化发展项目”硕士课程始于2003年,旨在提升学员在文化市场经济学、项目管理和项目规划等领域的学术和实践经验。课程的设计教学和项目资源是由国际培训中心、都灵发展学院、都灵大学、都灵理工大学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联合开展。5.毕业证书每位完成课程的学员,都将收到都灵大学、都灵理工大学联合颁发的1级硕士学位证书。报名截止日期2018年8月20日,还有几天考虑的时间,提醒大家仍有少量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奖学金可以申请。更多详情请移步至https://www.itcilo.org/masters-programmes/master-in-world-heritage-and-cultural-projects-for-development或发邮件至worldheritage@itcilo.org问询。小编还发现了都灵大学介绍该课程的中文页面,仅供参考:https://www.masters-abroad.com/Shi-Jie-Yi-Chan-He-Wen-Hua-Fa-Zhan-Xiang-Mu/Xi-Ban-Ya/TSD/——英文版——Dear ICOMOS Office,we are pleased to inform you that the ITC-ILO is launching a call for applications for the new edition of the Master in World Heritage and Cultural Projects for Development,which will take place from 15 October 2018 to 14 October 2019.The Master starts withdistance learning(from 15/10 to 19/12/2018),followed by residential learning in Turin (from 21/1 to 17/5/2019),and then finalization of the students’project documents in their home countries (from 21/5 to 30/09/2019).Essential requirements for admission are to hold a first university degree (minimum 3 years)and to be fluent in English.

The International Training Centre of the ILO (represented by the Turin School of Development),the "Università di Torino" and the "Politecnico di Torino" in collaboration withUNESCOandICCROM,have pooled their resources for the design and delivery of this Master.The Master in “World Heritage and Cultural Projects for Development”aims to impart the necessary competencies and skills for the management of cultural resources,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cultural projects at the local and regional scale.It was founded in 2003 and over the years has developed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between culture economics,management and planning. Special attention is paid to World Heritage Sites and to other UNESCO designations,with specific regard to the 2030 Agenda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o the ongoing international challenges and dynamics in approaching culture in its diverse expressions as a resource for development.The Master duration is 1 year with only 4 months of face-to-face learning activities taking place in Turin,Italy. This makes the programme accessible and affordable for working practitioners and students coming from outside of Italy.Upon successful completion of the programme,participants will be awarded ajoint 1st level specialization Masters Diplomafrom the University of Torino and the Politecnico di Torino.The final deadline for application is 20 August 2018. A limited number of scholarships,for students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are still available.Considering your current involvement in cultural activities,we would be very grateful if you could disseminate information about the Master to all potentially interested parties and individuals within your sphere of activities.For any further information you may require,please consult the following website:https://www.itcilo.org/masters-programmes/master-in-world-heritage-and-cultural-projects-for-developmentor send an email toworldheritage@itcilo.orgI thank you in advance for any actions that you may undertake to promote this Master.Kind Regards,The Master’s Secretariat

  • 2018-03-27 总部动态

    《遗产的民有、民治、民享:深度解读德里ICOMOS大会》

    导语:从1965到2017,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走过了52个年头。它经历了怎样的过去,又将面对怎样的未来?4月18日是国际古迹遗址日,今年的主题侧重在遗产保护理念和知识的代际传承。当我们思考这样一个主题时,依旧绕不开去年ICOMOS在印度德里召开的大会。这次大会可能恰恰代表了一种代际传承的节点,遗产保护工作者所关注的、认知的、讲述的,似乎都在发生着范式的变化,那么它带给这一代遗产工作者的究竟是什么样的理念和知识?参加了2017年ICOMOS大会的4位青年学者根据参会的体悟,从各自的角度为我们呈现出他们对ICOMOS乃至全球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思考。他们认为,ICOMOS逐步从仅仅关注古迹遗址,到更加侧重“人”在遗产保护中的角色和权益。同时,这种对人的关注,又涉及到人和遗产关系的多个维度。借用“民有、民治、民享”的阐述模式,本次大会其实也在提出三个层面的问题,第一,遗产如何民有——如何让社区更好参与遗产的保护;第二,遗产如何民治——新的数字化技术如何推动人对于遗产的理解和阐释;三,遗产如何民享——遗产本身不是终极目标,通过遗产达成的可持续的社会发展,才能够真正确保民众利益的实现。一、从物到人:ICOMOS大会主题的变迁燕海鸣从1965年在波兰克拉科夫举办首届ICOMOS大会以来,至今已经举办了19届,每届都设有一个主题。梳理历届主题的内容后,我们发现ICOMOS大会所关注的重点话题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通过回顾这些主题,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国际文化遗产领域的热点变化,甚至可以一窥整个国际社会五十多年来所经历的大时代变迁。1965到1978,古迹遗址这一时期召开了四次大会,为探索时期,主题还是聚焦专业问题,如组织规范(第1届克拉科夫)、当代建筑(第3届布达佩斯)、小城保护(第4届德国罗森博格),第2届在英国召开的大会甚至直接聚焦英国遗产保护中的旅游实践。1978到1990,发展这段时期为冷战末期, ICOMOS开始关切遗产与人类未来的关系,大会的主题也从强调专业概念逐步扩展到探讨遗产保护和社会发展的关系。这一时期的关键词包括:发展(第5届莫斯科)、未来(第6届罗马)、文化认同(第7届德国罗斯托克)。第8届在华盛顿召开的大会以“新世界的古老文化”为题,第9届在瑞士洛桑召开的大会则恰逢ICOMOS第25个年头(1990年),对该组织25年来的发展和未来的走向做了梳理和展望。1990-2002,全球化1990年,对于国际关系而言,对于人类发展史而言,是一个分水岭。冷战刚刚结束,国际关系的基本话语模式从两大阵营的对抗转变为“全球化”,遗产领域也不例外。这一时期ICOMOS的大会主题更加聚焦遗产的价值在社会巨变的洪流中何去何从,如何应用? 比如旅游与经济(第10届科伦坡)、社会变迁(第11届保加利亚索菲亚)、遗产的利用(第12届墨西哥城)。在2002年的马德里,第13届大会以“全球化世界中的遗产保护”为题,实际上是对这十几年来国际遗产保护领域主要范式做了一个阶段性的总结。2003-2017,人2003年是遗产领域一个重要年份,“非物质”的元素第一次成为主要议题。实际上,自9/11事件以来,冷战后国际社会对于全球化、发展、未来的乐观想象遭受了重大打击,学术界也在反思这种话语体系的弊端——过于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线性模式,忽略了其背后的多样性的基础,忽略了“人”本身在物质之外的意义和诉求。我们发现,国际遗产领域在近14年来,越发强调“人”、“社区”在遗产保护中的角色。具体来说,ICOMOS大会的主题体现了这一点,包括非物质价值(第14届津巴布韦)、场所精神(第16届魁北克)、人文价值(第18届佛罗伦萨)、以人为本(第19届德里)等。两个例外中,在巴黎召开的第17届强调的是遗产对于发展的促进,是此前主题的延伸;在西安召开的第15届关注城镇变迁中的古迹保护,契合了主办国自身的背景。总体而言,ICOMOS历次大会的主题经历了从纯粹的古迹遗址保护专业探讨,到强调时代变迁进程中的问题应对,再到重新发现人、精神等要素对遗产价值的重要性,可谓从“物”到“人”,从“专业议题”到“理念研讨”。这一变化,也恰恰映射出国际社会五十多年来的巨大变迁,虽然始终围绕人类发展在进行策略探讨,但探讨的重心不断变化。五十年来,我们经历了意识形态的纷争,对于全球化的乐观期待,对于线性历史发展模式的反思,对文化多样性的重新认知;五十年后,我们正在面临文化保守主义的抬头,那些曾经确定的未来变得有些模糊。在这个背景下,文化遗产的保护何去何从,目前所流行的“以人为本”的话语还能持续多久,是否有更新、更具穿透力的概念引领国际遗产界开辟新的征途,让我们拭目以待。二、谁在拥有遗产:重新发现“社区”潘曦此次会议的科学论坛将“社区”作为了四个分论坛中的第一个主题,全称为“在遗产管理中引入多样化的社区、整合遗产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23位演讲者就这个主题进行了学术报告,“社区参与”、“以人为本”无疑已经成为当下遗产保护的热点词汇。该主题的一个基本观点在于,公平的城市可持续发展需要兼顾保护自然/文化遗产以及为市民提供安全便利的环境,市民的文化权利——包括获得“归属感”的权利以及参与地区文化经济的权利应当得到承认和尊重。因此,在可持续发展的范式下,城市内部的文化、生理和生态关系也应当被作为其有形和无形遗产的一部分,故而在任何的延续或变迁过程中,居民和各种利益相关者的观点也和变迁之“作者”的观点一样重要。在与会者介绍的丰富多彩的案例中,可以看到这些观念已得到了广泛地接受和推行,居民、开发者、保护工作者、政府以不同的方式交织在一起,共同推动着保护工作的开展。然而对于保护工作者而言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社区”不应仅仅成为国际主流话语引导下的噱头,也不应成为一种扁平的、同质化的抽象概念,成为保护工作者精英主义立场之下施以关怀的对象。如何理解“社区”、“原住民”等概念,如何处理其中极其多样化、差异化的具体情况,如何使得社区的意愿能够真正得到真实充分的表达、并切实有效地产生实际影响,是社区观念下的遗产保护工作需要深入和长久思考的问题。三、谁在讲述遗产:塑造遗产的数码世界李建芸当代数码技术不断发展,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播以及鼓励公众参与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机会,推动着遗产地保护手段和思维的演变。数码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上的应用,是大会主题三谈论最多的方面。各国经过几十年、尤其近十多年以来的持续努力和技术迭代,对数码技术的探索已经走过了摸索单个案例信息采集的阶段,进入到了梳理、总结信息获取技术的阶段;并在全球领域内,追求数字格式的规范统一,以求扩大信息的应用拓展和交流可能性。同时,随着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应运而生,数码技术提供的媒体应用也是大家探索的重点,VR/AR、社交媒体拓展,已经成为保护项目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此外,部分演讲者反思了数码平台发展对文化遗产的影响。例如有澳洲学者分析了悉尼歌剧院的网上社区,2013年其规模与实际参观人数比例达到16:1。网上社区的活跃创造了新的关于悉尼歌剧院的丰富内容。这对世界遗产地宣传教育战略目标形成的挑战,跟它对宣教的推动一样不容忽视。延续网络平台使得遗产地传播大幅扩展的讨论,笔者也在演讲中探讨了web2.0带来的参与式文化。区别于单纯的文化消费和旅游、土地等传统经济模式,它实际使得遗产地的固有价值和经济价值与时间的关系模型产生了变化。对此的更深入研究符合当今世界对文化发挥可持续发展驱动作用的诉求。数字化工具的普及,使得公众广泛参与对物质与非物质遗产的记录和保护成为可能。有美国学者分享了鼓励地方及全球民众参与记录和管理遗产资源的成功案例,并比对了自然科学研究中现象级的citizen science(翻译做公众科学或民智科学)。公众科学被定义为 “由主要基于业余爱好的广大公众承担的科学研究工作(例如系统地收集和分析数据、开发技术,对自然现象的测试),一般由公众和科学家合作发起。”在良好管理的前提下,多项研究证明公众科学项目的准确性及经济效率高于完全由科学家完成的课题研究。这个演讲挑战了ICOMOS的自身专家结构,但引起现场热情的讨论参与。四、谁在享有遗产:关于民主的印度声音解立ICOMOS全体代表大会是三年一度的国际研讨会,有着相对固定的程序,也像所有国际会议一样,自带正式、高效的气质。不过到了印度,也难免有意外画风。比如印度专家在做涉及高科技的关于数码时代的主旨报告时,突然全场停电了。一般的会议主办方基本会邀请彼此认同的嘉宾,但印度主办方可不一般,邀请的致辞嘉宾批评起来毫不留情。大会闭幕式上,德里当地的一位作家、公知被邀请致辞。这位先生开场就非常激烈的批评了印度政府的社会发展模式,在和平国家制造了比以往所有战争还要多的极度贫困的“难民”;并就此提出要结合印度的历史与当下,对“遗产”、“民主”、“可持续发展”等本届大会基本概念进行重新思考。他强调遗产作为文明延续的生命性和创造性,而远不只关乎消亡的过往。他认为遗产最终应该是一个启发者,一个再生和延续的方法,抵抗那些不断上演的文化健忘、文化报废和文化清除。他认为遗产保护是确保当代发展不会加速多种文化形式灭亡的努力。他提出了语言的核心作用,尤其在印度,有成千上万个大大小小的族群和语言,也就有着成千上万种想象和叙述的方式,他本人来自的部落就有着20多种关于时间的理解。但当我们将语言局限为更“高级”的文字形式的同时,就已经压制了千千万万种文化,也就没有民主可言。他提出要强调认知正义,在口头、书面和数字语言间建立更公平的社会契约。他认为不同文化的部落、族群是印度民主的一部分,因此民间知识、传说和世界观也必须是现有知识系统的一部分。印度的遗产概念理应包括对部落、游牧、乡村、工匠等生活方式的道德承诺。而通过保持工艺、语言和技能的鲜活,遗产也变成重新赋予民主以技能的途径。尽管他言辞激烈,甚至警告遗产专家群体:如果丧失思辨精神,将沦为“势利鬼俱乐部”,但是他的发言还是赢得了全场掌声。毕竟在德里会议超过一周的时间里,每一个参会者或许都能从印度街头破败、无序、灰暗的表象之下感受到同样真实的生命力。那是一直将历史随身携带的力量,沉重而天真,也因不曾和自然完全分离,混乱中自有活色生香。泰戈尔说:“神期待用爱建造一座庙宇,人们搬来了石头”,关于我们到底在保护什么,印度给出了自己的解读。印度式遗产是活着的复数的历史,像其他遗产一样,虽前程未卜,但为人类社会未来的想象保存了更多可能。结语:社区、数字、共享……这些如今遗产领域炙手可热的概念,并不会自然而然的生发,更不会有想当然的解读。作为将遗产视为志业的我们,不应简单被动的接受和使用这些概念,更要理解它们产生和演变的逻辑脉络,要清晰的看到,那些充满美好的概念和理念总是暗含着话语的交锋和对抗。这些对抗、纠葛甚至是妥协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在努力寻找全世界遗产工作者所能够接受的一个最大公约数。回顾ICOMOS的发展史,遗产保护者最初提问题的方式是道德优先、技术优先的,今天,我们提问题的方式则越来越指向人类对自己的终极认知。我们曾经以为,解答了what和how就解答了一切;今天,我们更要追问,why,为什么要保护古迹和遗址。Heritage for Generations,在遗产领域,最需要代代相传的,或许恰恰是对why的不懈追问吧。

  • 2018-03-14 总部动态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历史村镇科学委员会 亚太分委会成立会议及国际学术研讨会》即将召开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历史村镇科学委员会亚太分委会成立会议及国际学术研讨会》即将召开由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历史村镇科学委员会、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共同主办,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历史村镇专委会、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承办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历史村镇科学委员会亚太分委会成立会议及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历史城市与村镇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计划于2018年4月14日(周六)在北京召开。届时,国内外历史村镇科学委员会同仁将相聚北京,共议“亚太地区历史城镇可持续保护与管理的实践与方法”。拟讨论主题包括:亚太地区历史城镇的可持续保护亚太地区历史城镇的可持续管理国际历史城镇保护管理的挑战与启示一、会议基本信息会议主题:亚太地区历史城镇可持续保护与管理的实践与方法时间:2018年4月14日(周六)9:00-18:00会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王泽生报告厅主办单位: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历史村镇科学委员会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承办单位: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历史村镇专委会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二、出席及演讲嘉宾国家文物局/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 领导Sofia Kolonias(希腊)ICOMOS执委会委员ICOMOS CIVVIH 执行机构主席Dr. Claus-Peter Echt(德国)CIVVIH 执行机构秘书长Hae Un Rii 李惠恩(韩国)CIVVIH 执行委员韩国ICOMOS原主席东国大学 讲席教授David Logan (澳大利亚)CIVVIH 执行委员Pierre Laconte(比利时)城市环境基金会 主席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协会ISOCARP 主席(2006-2009)Europa Nostra 工业与工程遗产委员会主席欧洲环境机构科学委员会 副主席郭旃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原副主席原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司巡视员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兼世界遗产研究会会长。张悦建筑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袁昕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张杰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CIVVIH 执行委员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 常务理事历史村镇专委会主席赵中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教授级高级规划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历史文化名城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王力军中国建筑设计院 建筑历史研究所 所长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理事长教授级高级建筑师,一级注册建筑师周俭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教授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院长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 常务理事Fukukawa Yuichi 福川裕一(日本)千叶大学 教授Sergei Gorbatenko(俄罗斯)俄罗斯ICOMOS副主席三、初步会议日程 4. 14 (周六)亚太分委会成立会议及学术研讨会 9:00-12:00 1. 9:00-9:10 嘉宾介绍 2. 9:10-9: 50 欢迎致辞 3. 9:50-10:00 成立仪式 4. 10:00-10:15 CIVVIH亚太分委会代表发言 5. 10:15-10:45 茶歇 6. 10:45-12:00 学术研讨 第一部分 12:00-14:00 嘉宾午餐 14:00-18:00 1. 14:00-15:30 学术研讨 第二部分 2. 15:30-15:45 茶歇 3. 15:45-17:00 学术研讨 第三部分 4. 17:00-18:00 总结讨论 四、注册及领取会议材料现开放注册,听众招募中,免费参会,食宿自理。详细日程安排进一步通知公告。因参会人数较多,采取注册入场方式。请提前扫描二维码注册。注册成功的参会者可于4月14日9:00-18:00在清华大学王泽生报告厅领取会议资料。五、会议地点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王泽生报告厅六、会务联络大会组委会联系方式:heritagecenter@thupdi.com联系人:王翊加 (010)82818542

  • 2018-01-03 总部动态

    ICOMOS与IUCN关于“自然-文化之旅”行动的两份文件

    文化-自然之旅印度街景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和ICOMOS(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是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两大非政府专业咨询机构,分别负责对自然和文化遗产的申报和保护状况进行评估。如我们所知,世界遗产体系成功的理念创举之一是早在1972年就在《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中明确了自然与文化遗产的联系,突破了传统欧洲主导的将自然与文化视为分离、甚至对立的遗产理念,反映了涵盖不同社区、族群、甚至物种等层面的更宽广的对地球生存环境的理解。《世界遗产公约》第一条中将文化遗产分为“纪念物”、“建筑群”和“遗址”三类,其中“遗址”被定义为“人类或人与自然共同的作品,…”。第二条对自然遗产的定义中也两次提到了具有文化意义的自然景观的美学价值。IUCN和ICOMOS经过长期的工作实践,越来越意识到这一联系在现实中的紧密性,和从操作层面探索协作机制的必要性。自2013年以来,IUCN和ICOMOS已在全球多个遗产地开展了“联合实践”(Connecting Practices)试点项目,目前已完成两期。第三期将联合农业相关的国际组织(如GIAHS“全球重要农业遗产组织”、FAO“联合国粮农组织”、IIED“国际环境与发展研究所”)开展农业遗产主题的联合行动,ICOMOS China已将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推荐位为试点对象之一。为推进合作,IUCN和ICOMOS在近几十年的理论实践发展基础上,联合多个国际合作伙伴,于2016年在夏威夷召开的世界自然保护大会上正式启动了“自然-文化之旅”行动,通过了《自然-文化之旅夏威夷宣言》(又称:《Mālama Honua –守护我们的地球家园》)。2016 IUCN世界保护大会2016文化-自然之旅在夏威夷延续这一倡议,2017年12月在印度德里召开的ICOMOS第19届大会上,双方又通过了《自然-文化之旅Yatra声明》。2017 文化-自然之旅在德里以下为两份文件的中文版本。中文版由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会员、南开大学的张柔然老师组织翻译,翻译小组成员包括魏楠、张程亮、付千娱、于小雨、郑拓,特此致谢。张柔然老师也作为ICOMOS文化景观专业委员会会员参与了Yatra声明的起草工作。文件1:夏威夷声明Mālama Honua – 守护我们的地球家园2016年在夏威夷召开的IUCN世界保护大会,出台了自然-文化之旅参与者的承诺声明,即《关于自然-文化之旅的夏威夷宣言》。考虑到当下众多迫在眉睫的挑战,已经将我们的地球置于不得不做出重大抉择的十字路口,我们于2016年9月在夏威夷檀香山相聚,共同召开IUCN世界保护大会——自然-文化之旅。感谢kama‘āina(夏威夷语,意为村民)——夏威夷的本土居民。感谢夏威夷朋友们的热情、友好与慷慨,感谢他们为我们提供了适宜的空间,使我们得以聚集于此,开阔视野,增进大家对自然与文化的整体关系的理解。感谢夏威夷文化中的概念“Kuleana”,“Kuleana”指对海洋和陆地的关心,责任以及管理,体现了对于自然与文化的权责意识。表彰自然-文化之旅,表彰它为不同背景的人们创造了交流知识与进一步推进自然和文化在世界人民重要空间的保护与管理中的相互联系的机会。反映在“自然-文化之旅”中的各种观点说明了自然和文化不管在陆地景观或海洋景观中,都是以相互交织的方式存在的。这些存在方式为包括可持续农业、粮食主权、城市环境福祉在内的许多领域提供了框架。认识到自然与文化的精神与信仰层面,赞扬“精神与保护之旅”的对话与成果为我们的思考做出的贡献。重视在大会上分享展示的关于自然和文化和谐发展的鼓舞人心的例子。它们展示了以基于地方本土的方针、治理和公平,并且尊重了原住民和当地社区的权利,加强了传统机构的力度。认识文化和自然多样性和遗产在全世界范围内受到包括气候变化在内的一系列严重威胁和挑战的深刻担忧;人为的分割文化与自然会使我们走上一条不可持续的道路;认识我们的地球正处于危急关头。有充分的证据表明,自然-文化融合的方法对于保护有着积极作用,培养了文化多样性,支持了城乡地区当代社会的福祉,并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回顾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公约等现有的国际条约,这些条约明确地将自然和文化、文化和与生物多样性有关的公约、宣言和其他国际文件确定为全球标准。庆祝我们对本土知识的固有价值、本土化的地方学习和脚踏实地的经验的认识日益提高;认识自然和文化遗产对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巴黎协定》、《仙台框架》和《人居III》中的“新城市议程”做出的深远贡献。我们理解自然与文化的融合会更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呼吁采取新的工作方法和实践行动,将自然和文化融合在一起。在景观规模上实现保护成果的同时,促进和提高相关社区的领导力、参与感、恢复力和幸福感。呼吁通过促进融合自然-文化解决方案,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巴黎协定》、《仙台框架》和《人居III》中的“新城市议程”,共同应对在自然和文化方面我们所面临的全球性的紧迫挑战。承诺将通过跨专业学科,继续与我们的有志同仁一起,和社区进行对话,并让子孙后代参与到我们的工作中来,去推动这种保护的转变。呼吁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制定并通过一项理解和纳入自然保护的文化价值观和做法的政策。呼吁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进一步开展将自然价值观和实践纳入文化遗产领域的活动,并在他们将于2017年于印度新德里召开的大会中继续进行 “自然-文化之旅”合作和对话。呼吁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ICCROM)继续在能力建设方面发挥领导作用,并继续制定强调文化和自然遗产管理和社区作用相互联系的方案,特别是通过实施在自然保护联盟世界保护大会上发起的世界遗产领导方案。呼吁ICOMOS、IUCN、ICCROM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扩大和深化悠久的合作,改变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方法和方法,有效应对今天面临的巨大挑战。呼吁各国政府,地方当局和从业人员采取联合的方式,推动公约,法律框架和保护文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国际文书之间的协同配合作用。呼吁捐助者、非政府组织、公民社会和私营部门之间推进深化自然和文化关系。呼吁学术机构之间开展关于自然和文化融合的跨学科研究和教育方案,以支持对保护实践的重新构思和转变,并以平实通俗的语言向最广泛的大众推广分享这些知识。邀请世界各地的从事自然文化保护的人们加入我们的这一承诺,并将这些原则应用到他们自己的社区。文件2:Yatra声明Tamanna(我们的美好愿景),Yatra(有意义的旅行)“文化自然之旅”的学习与承诺—印度德里 2017“文化自然之旅”的参会者们向印度古迹遗址保护协会表示诚挚的感谢,感谢他们对来到德里参加第19届ICOMOS(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全球代表大会暨国际科学研讨会的各位参会者的热情款待。此外,感谢会议组织方将“文化自然之旅”加入到会议主题中。我们不遗余力的投入这份报告的撰写工作,非常荣幸地向大家展示我们的工作成果。诚邀您与我们一起享受这次的旅程!我们在印度德里的工作是互相交流,融入创新观念。我们从印度语Yatra(意为“有意义的旅程”)中获得灵感。旅程始于很久以前,不断地发展,并且获得了推动力、关注和承诺。旅程曾将我们带到2016年夏威夷世界自然保护大会上,而如今再一次相聚德里。如今我们站在文化自然的大门前郑重承诺:在我们返回祖国后,会致力于创造一个拥有更多机会,更加公平的未来,并继续我们的“文化自然之旅”。我们从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于2016年在夏威夷檀香山举行的世界自然保护大会编写的题为《Mālama Honua –守护我们的地球家园》的声明中获得了极大启示。语言给我们带来障碍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因为目前许多讨论,特别是与世界遗产有关的讨论,都是用英语、法语或者其他语言来进行的。这些语言表达着西方本体论的观点,即将自然与文化和人分离,从而影响人们的思考方式,甚至限制遗产的研究方法。因此,ICOMOS、IUCN以及所有在Yatra中的成员,都有使命去继续寻求能够克服这种消极情况的概念和词汇。我们特此提出naturecultures(自然文化融合)这一词(中间没有空格、连字符、或者‘和’等符号),因为自然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交叉的、相互融合的。naturecultures(自然文化)这一词包含生物多样性、地理多样性和农业生物多样性等概念,同时也包含多重视角的学科和世界观。今天,我们相聚在德里,采纳了印度语milap这个词,它寓意着联合、协调、共同行动和多样性的和谐统一。与此同时,“文化自然之旅”的参会者在会议中反馈,在未来遗产地如何选择保护管理方式上会有潜在的困难。例如,如何包容和选择适合遗产地的发展方式,与遗产的申报和保护是同等重要的。但是,这些问题目前很少受到关注。因此,我们有必要克服困难,并提出关于解决这些问题的主张,而不是选择去简化这些问题。同时,我们培养多角度(从客观角度、技术角度和世俗角度出发)工作与思考的方式。本次ICOMOS大会主题“遗产与民主”也是“文化自然之旅”的参会者讨论的核心问题。会上指出了人与人之间、人与其他物种之间以及精神领域之间公平与尊重的重要性。参会者同时也提出对遗产未来的思考应该更加明确。我们需要研究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从业者如何看待遗产未来,现有具体实践会对未来造成什么具体影响,以及将来我们的后代会面临怎样的社会问题和其他方面的挑战。经过总结大会参会者以及各国专业人员的广泛讨论,声明提出14个主题,后续行动的成果报告将被作为未来工作计划的资源呈递给ICOMOS和IUCN。我们在大会闭幕式(第19届ICOMOS全球代表大会)上向大家郑重宣布声明的14个主题。1. konohiki(夏威夷语,意为代理人)我们认为,在零散时间里,以一种Konohiki那样的精神和心态去努力工作是很重要的。Konohiki是夏威夷语里面的术语,用来形容扮演连接政府、社区居民和地区的桥梁角色的代理人,这个代理人有意愿让一切和谐发展。自然文化的融合创造了推动这种和谐发展的空间和新的路径。在通向和谐发展的道路上,我们遇到了各种困难与阻碍。但是,当我们从细节上认真探索,一切困难将迎刃而解。我们感谢工作中将大家联系在一起的元素,并认识到应该摒弃限制我们思维的词汇和观念。2. 行动在印度德里的自然文化之旅中,我们学习并聆听各自的实践经验,更加确定自然文化融合的重要性。我们承诺以尊重社区的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落实具体实践方针。3. Virasat(印地语,意为遗产)——我们接受并传承下去的遗产需要谨记,我们继承了众多珍贵的遗产。因而我们要努力担当起监护人的角色,确保这些遗产能够代代相传。4. Kuleana(夏威夷语,意为权)——对陆地和海洋的关心,责任和管理自然文化融合的概念包涵在夏威夷的一个文化概念——Kuleana之中。意味着作为海洋与陆地的保卫者,我们在享受自然文化的同时也有保护这些遗产的义务和责任。5. 知识的形式自然与文化的融合需要认识各种知识包括本土的、传承的、传统的、精神层面上的以及现代科学技术。我们需要综合考虑这些知识,传统与创新结合,鼓励经验与信息共享。6. 精神和信仰精神与信仰是世界上超过80%的人类的生命和思考方式的根本依托。自然文化融合建立在精神与信仰上,通过文化传播与社会沟通,赋予不断变化的世界积极的意义。7. Vividhta(印地语,意为多样性)与 Aadar(印地语:尊重)可以翻译为“尊重多样性”社区与其所处的自然文化间的关系可能会有争议,但我们相信,尊重、颂扬多样性是势在必行的。在不断追寻公平与包容性的过程中,我们的目光不应仅仅局限于“人”,还应着眼于他们生存与生活的方式。8.民主与本土赋权自然文化融合所追求的是一个平等公正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民众以公平、透明、负责的方式去倾听所有声音,作出民主且适用于本土的观点。9. 陆地景观与海洋景观自然文化融合涵盖了空间与景观的诸多概念,我们找到了将自己的想法在自然文化研究的陆地景观和海洋景观中落地实践的机会。景观是生物多样性的发源和表征,它同时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10. 连通性连通性涵盖了文化、社会和经济价值,被广泛应用于生态系统的保护。自然文化融合需要找到方法,确保陆地景观与海洋景观的连通性。连通范围包括社会、自然、文化、个体、组织在内的所有维度,以确保地理和概念界限的连续。11. 关联与情境在研究自然文化融合与陆地景观、海洋景观和精神层面的关联时,我们认识到普世价值与地方价值之间的矛盾。我们渴望了解与当地遗产相关的社区文化背景,并将关怀“人-遗产-土地”作为我们工作的中心。12. 可持续发展自然文化融合认可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作为实现可持续性的手段,有助于通过扩大包容性与权利本位方法来处理和利用资源。我们承诺通过调查、识别和对已共享的实践的检测,来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以此来连结自然文化与人。13. 变化与恢复力在接受“自然文化融合的本质是动态变化的”这一说法的前提下,我们以创造并培育有活力、适应性和恢复力的系统为目的,尝试去理解并建立对于可接受变化的限制。在气候变化和全球环境的压力下,人们更加关心遗产问题,并试图去寻求应对的措施。因此,自然文化融合应更积极参与到这一过渡进程中。14. 生命力最后,自然文化融合倡导世界上的遗产应该是生动的、充满活力的。“活态”遗产需要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我们的承诺这次Yatra——自然文化旅程——是全球共同的责任。大家需要在保护实践中考虑自然与文化融合的活态遗产,可持续发展。我们认识到为更好的执行“世界遗产公约”,需要大家积极承担责任,并致力于培养新兴遗产专业人员。我们谨代表2017年12月在印度德里ICOMOS/IUCN文化自然之旅的所有参与者郑重承诺: 我们将基于在此次Yatra学习的基础上,继续思考、倾听和行动; 通过我们的会员网络,为自然与文化融合建立合作机制和行动纲领; 创建一个工作分享平台,鼓励在平台上积极分享经验。我们将会发布一个行动手册作为ICOMOS/IUCN文化自然之旅的工作计划,并呈送与ICOMOS与IUCN评估。在2020年的ICOMOS大会和IUCN世界自然保护大会上,我们将再次见面,并争取再次迈出重要的一步。印度德里2017年12月15日 星期五文化-自然之旅印度街景

  • 2017-12-17 总部动态

    【相约印度】第19届ICOMOS全体代表大会闭幕

    2017年12月15日,ICOMOS第19届全体代表大会在尼赫鲁体育馆通过了本届大会的最终决议,并宣布下届顾委会年会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召开。通过本届大会决议决议包括对智利和澳大利亚的两处世界遗产保护状况的关注,新一届执委将与智利“海港城市Valparaiso历史城区”沟通开展考察评估,也会呼吁澳大利亚政府关注对世界遗产Burley Griffin湖边景观的保护利用,并建议对滨水地区开发项目进行影响评估。大会通过了强调“以人为本”的遗产保护理念的《德里宣言》,以及四份导则型文件,分别是由文化景观科学委员会制定的《乡村景观遗产准则》、《历史城市公园文件》,考古遗产管理科学委员会制定的《公共考古遗址管理的萨拉拉准则》,以及木结构遗产科学委员会编制的《木建筑遗产保护准则》(1999年墨西哥版本基础上修订)。上述文件已由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组织翻译。通过《德里宣言》除以上四份正式导则型文件外,大会还通过了其他决议:-文化旅游科学委员会推出《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旅游的佛罗伦萨宣言》-大力支持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和“文化2030目标”-通过《关于国际虚拟考古的塞维利亚准则》-通过《关于土建筑的里昂宣言》-继续加强文化与自然在遗产保护中的紧密关联-通过“关于二十世纪遗产保护方法的马德里文件”修编大会报告了12-14日科学研讨会的内容和要点,由4个分主题的主持人分别做了细致的总结。-通过了《文化-自然之旅声明》(Yatra Statement 或者Culture-Nature Journey Statement)。这份文件是由ICOMOS与IUCN共同合作制定,呼吁各国考虑遗产的景观整体性,鼓励继承传统技术,积极利用新技术,打破自然与文化之间的隔阂,将社区积极参与,融合非物质文化的“活态”遗产留给子孙后代。《声明》的重大意义是自然文化回归其原本的融合统一,表示ICOMOS与IUCN今后将共同合作,把自然与文化融合的价值作为遗产申报与管理的重要指标。南开大学张柔然老师参与了《声明》编制现场工作组。文化自然之旅宣言印度文化部长将嘎左拉突出贡献奖颁给了埃及遗产专家Saleh Lamei Mostafa印度文化部长为嘎左拉遗产保护突出贡献奖颁奖大会将ICOMOS终身荣誉会员称号授予了来自墨西哥、巴西、斯里兰卡、古巴、荷兰和瓜地马拉的6位专家,此前已有来自41个国家的88位专家学者得到这一称号。

  • 2017-12-14 总部动态

    【相约印度】中国当选ICOMOS执委

    12月14日下午,ICOMOS举行执委会换届选举。经过投票,河野俊行(日本)当选新一届主席,Peter Phillips(澳大利亚)当选秘书长,Laura Robinson(南非)连任司库。同时选举产生了5名副主席和12名执委。ICOMOS China副理事长、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水下考古研究所所长姜波成功当选执委。中国将继续在ICOMOS中发挥影响力,保持并扩大在文化遗产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姜波作竞选发言​姜波以下为新一届执委会成员清单:(注:成员个人信息及罗列方式均采用自ICOMOS官网提供的个人简历) 姓名性别 国家 当选职位 专业背景 ICOMOS任职情况 简历 河野俊行,男 日本 主席 法律 现任副主席 Toshiyuki Kono 九州大学特聘教授 ICOMOS“法律、行政和财务”国际专业委员会主席 ICOMOS“重建”专题项目负责人 联合国教科文关于“巴米扬大佛未来”的技术会议顾问 “奈良+20年”真实性项目负责人 彼得·菲利普,男 澳大利亚 秘书长 建筑技术 自2014年担任副主席 Peter Phillips 建筑科学专家,遗产建筑师,自1982年经营私人事务所 悉尼科技大学建筑与设计系遗产保护讲师 2003-2005年澳大利亚ICOMOS司库,2005-2008主席 ICOMOS“能源和可持续性“国际专业委员会(2012)创始人 劳拉·罗宾逊,女 南非 司库 建筑 2011-2017 两任司库 Laura Robinson 建筑师,开普敦遗产信托总裁 专业领域:遗产保护、管理和政策制定 南非ICOMOS创始人及司库 雷奥纳多·喀斯特瑞欧塔 男 巴西 副主席 建筑、城市规划 无 Leonardo Castriota 米纳斯格莱斯联邦大学特聘教授。巴西科技发展国家理事会高级研究员。巴西历史与艺术遗产国家研究所托管理事,巴西建筑师研究所执委,盖蒂保护所访问学者,自2015年担任ICOMOS巴西主席。 阿尔法·迪奥普 男 马里 副主席 建筑 2015-2017 执委会特邀专家 Alpha Diop ALDI建筑事务所所长,1980年获乌克兰ODESSA建造学院建筑学硕士学位,1986年获奥地利维也纳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自2013年担任ICOMOS马里主席,马里建筑师协会前主席。前联合国志愿者 若希特·吉格雅苏 男 印度 副主席 建筑、工程 两任执委 Rohit Jigyasu 印度ICOMOS主席(2014-2017) 风险预防国际专委会主席(2011-2017) 遗产保护建筑师,风险管理顾问,印度聚落研究所高级顾问,京都立命馆大学城市文化遗产减灾研究所文化遗产灾害风险管理联合国教科文教席客座教授,印度阿赫莫达巴德大学遗产管理中心兼职教员,印度历史城市网络基金会托管理事。 挪威科技大学工程博士(1998-2002),印度新德里建筑与规划学院建筑保护硕士(1994-96) 格瑞兰·鲁尔克 男 爱尔兰 副主席 建筑保护 6年执委,3年副主席 Grellan Rourke 比利时城市和建筑保护硕士,曾在威尼斯学习实质文物保护课程。任职爱尔兰遗产办公室39年。多年文化遗产保护的国内和国际经验。教授建筑和景观保护及世界遗产管理硕士课程。 马里奥·桑塔纳 男 加拿大 副主席 建筑保护 2014-2017执委 Mario Santana 2010-2014遗产记录专委会主席,2009-2013,2015-2019 记录专委会副主席,风险预防专委会专家会员(2016至今),建筑遗产修复和结构分析专委会专家会员(2017至今)。 加拿大渥太华卡勒顿大学建筑保护与可持续项目副教授,比利时鲁汶天主教大学勒麦尔保护国际中心客座教授、遗产工程项目主任。 委内瑞拉中央大学毕业建筑师,鲁汶天主教大学历史建筑和城镇保护科学硕士、工程博士。 尼尔斯·阿勒博格 男 瑞典 执委 景观规划、艺术史 2014-2017执委 Nils Ahlberg 遗产保护研究员、作者、讲师。瑞典国家遗产委员会历史城镇专家,曾任教多所大学,现独立顾问。自2013年担任ICOMOS瑞典主席,1991-2006 担任秘书长。2002-2012历史城镇委员会副主席,现荣誉会员。 瑞茵·阿拉塔露 女 爱沙尼亚 执委 遗产保护 无 Riin Alatalu 爱沙尼亚艺术学院副教授。文化部EEA基金项目协调员。塔林文化与遗产部门项目主任。爱沙尼亚国家遗产委员会监督部主任,爱沙尼亚艺术学院遗产保护博士,塔尔图大学历史硕士。 2009-2012 爱沙尼亚ICOMOS副主席,2012至今主席;2009-2013 爱沙尼亚世界遗产委员会代表 阿德蕾亚纳·卡莱嘉 女 乌拉圭 执委 教育、公共政策 无 Adriana Careaga 乌拉圭ORT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乌拉圭天主教大学教育学学士、公共政策硕士。2015年ICOMOS乌拉圭会员,自2015年ICOMOS军事遗产国际专委会副主席。 泽奈普·古勒.乌娜尔 女 土耳其 执委 建筑保护 无 Zeynep Gul Unal 博士,自1998年在伊斯坦布尔YILDIZ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任修复系教授。主要研究自然和人为灾害对文化遗产的影响管理。自2014年担任灾害预防专委会秘书长,2014年担任土耳其ICOMOS秘书长,2011年建立土耳其灾害预防专委会,2015年至今担任UNESCO土耳其“冲突地区世界遗产”小组会员 韩素英 女 韩国 执委 旅游管理 无 Suk Young Han Sejong 网络大学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教授。Kyunggi大学休闲旅游管理博士。自2009担任韩国ICOMOS执委,自2013文化旅游国际专委会韩国投票代表 帕米拉·杰罗姆 女 美国 执委 建筑 自2014年担任执委 Pamela Jerome 1979年希腊雅典国家理工大学建筑工程本科,1991年哥大历史保护硕士,自81年为美国、中东、地中海等文化遗产提供咨询。 为ICOMOS工作时间长:2006-2015科学理事会官员,2005-2015 土遗产专业委员会副主席,同时是乡土建筑专委会、20世纪遗产专委会专家会员。 姜波,男 中国 执委 考古、建筑景观史、人类学 无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遗产中心水下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自2017年任中国ICOMOS副主席。武汉大学、中国社科院考古学;美国国家艺术馆建筑史;哈佛大学景观与园林史、人类学。 伊莲娜·柯尔卡,女 希腊 执委 考古 无 Elena Korka 1979年至今,希腊文化部,考古学家。2006-2014 中心办公室主任,2014至今:古物和文化遗产部主任。 2013至今ICOMOS希腊执委。自2009年考古遗产管理国家专委会地中海地区副主席,灾害预防专委会专家会员。自2007成为ICCROM会员,自1986年一直为国际博协会员。 特蕾莎·帕特里西奥,女 比利时 执委 建筑、遗产保护 无 Teresa Patricio 独立咨询师。鲁汶天主教大学勒麦尔国际保护中心客座教授,阿尔及利亚和欧盟合作遗产项目高级专家,黎巴嫩世界遗产项目高级专家。建筑师、遗产保护硕士、工程博士。ICOMOS比利时副主席、叙利亚和伊拉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组成员。比利时蓝盾管理委员会执委。 克拉拉·海伦斯曼,女 德国 执委 建筑保护、世界遗产 无 Clara Rellensmann 2004-2007 PASSAU大学艺术史和文化研究学士、2007-2009勃兰登堡州理工大学世界遗产研究硕士。2010-2011国际事务Mercator学者,2011-2016联合国教科文曼谷和仰光办公室项目协调转技术咨询,现勃兰登堡州理工大学建筑保护系博士在读。 让克里斯·多夫西蒙,男 法国 执委 建筑、规划 无 Jean Christophe Simon 2012年至今,文化部遗产中心主任历史建筑和遗产总巡视员。国家建筑与规划师。巴黎高等建筑学院建筑学士、夏约古迹保护与历史研究中心学位。ICOMOS法国执委。 哈塔雅·斯瑞法塔娜 女 泰国 执委 景观建筑 无 Hattaya Siriphatthanakun 东南亚部长教育组织考古与美术地区中心文化遗产保护专家,文化遗产保护顾问,多所大学客座教授。 景观建筑学士、约克大学保护研究文科硕士。Chulalongkom大学保护项目在读博士;2005年至今ICOMOS泰国会员、2013-2019执委。 候选人合影

  • 2017-12-13 总部动态

    【相约印度】瑜伽大师和夏威夷的歌声助力ICOMOS大会开幕式

    2017年12月12日上午,ICOMOS第19届全体代表大会暨国际科学研讨会在新德里尼赫鲁体育馆礼堂正式开幕。本届大会有来自全球约900名代表注册参加。ICOMOS主席Gustavo Araoz、印度ICOMOS主席Rohit Jigyasu、UNESCO世界遗产中心主任Mechtild Rossler、ICCROM总干事Stefano De Caro、以及来自印度住房与城市事务部、UNESCO德里办公室的代表等嘉宾先后在开幕上致辞。开幕燃灯仪式嘉宾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印度国宝级瑜伽大师萨古鲁。萨古鲁认为宇宙万物都有着完美的几何学,是一切外在和内在的存在方式。而瑜伽正是这种可以连接人与宇宙、融汇贯通的几何学。谈到遗产,萨古鲁认为属于未来的城市必须有遗产,遗产不是简单的美学,不是一栋栋的建筑,而是人类丰富的表达形式和成果。那些建筑和构筑物应该是给人带来光明和良好生活的机器。历史和遗产可以教会我们很多,留给我们前辈的美好和创造,也使我们不重复曾经经历的痛苦。然而人类并没有努力把历史和遗产变成我们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前路艰难曲折、很多苦难一再被重复。萨古鲁大师致开幕辞下午,ICOMOS主席、秘书长和司库做了三年工作报告。司库专门代表ICOMOS感谢中国为本次大会的顺利召开提供的大力支持,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科学研讨会主旨报告人工作报告之后,以“遗产与民主”为主题的国际科学研讨会正式开幕。首先,ICOMOS科学理事会主席Sheridan Burke发言,通过讲述悉尼ROCK历史城区一栋近现代建筑的未知命运(70年代的优秀建筑遗产,由于位置和景观绝佳,正对海滨和悉尼歌剧院,巨大的商业开发潜力使其面临被拆除的危险,悉尼市民和文保专家还在共同捍卫这个建筑的过程中),强调民主不是被动的,而是需要为之行动和争取的,在印度这个最大的民主国家,探讨可持续发展很有意义。科学理事会主席关于悉尼近现代建筑保护的案例其后,四位分主题发言人Ege Yildirim、Gamini Wijesuriya、Sudha Gopalakrishnan、Tim Badman分别作了主旨报告,关键词依次是“社区参与”、“和平与和解”、“数字赋权”和“文化自然联合”。IUCN(世界自然联盟)世界遗产部主任Tim Badman介绍了近年来与ICOMOS合作开展的“文化-自然之旅”项目,并专门邀请了参与了这个项目的夏威夷当地居民代表,借其歌声,希望与ICOMOS继续合作,重建自然文化密不可分、共同前行的未来。IUCN专家Tim Badman作主旨报告晚间,在印度人居中心,又一个德里优秀的近现代建筑里,举行了“印度文化遗产保护与融合实践成果展”。展览开幕展览通过印度的文化遗产,尤其是世界文化遗产,对印度文明和文化发展进程进行了梳理和展示。除此之外,印度ICOMOS和印度住房与城市事务部共同策划的HRIDAY(遗产城市发展和增强计划)也借此机会展示了其遗产保护成果。项目自2006年启动,涵盖全印度12座历史城市。展览现场展览现场展场中庭

  • 2017-12-11 总部动态

    【相约印度】ICOMOS文化景观、阐释展示等科学委员会召开会议

    ICOMOS下设28个科学委员会,是特定遗产研究领域交流的平台。每届ICOMOS全体代表大会,各科学委员会代表也会汇聚一堂,讨论其领域内重要议题。正在印度德里召开的ICOMOS第19届全体会议上,多个科学委员会召开了年会,ICOMOS China的代表参加了部分会议。文化景观委员会会议现场文化景观国际科学委员会 (ISCCL)该委员会成立于1971年,原名历史园林与遗址国际科学委员会,1999年更名为文化景观国际科学委员会。该委员会主要帮助界定世界遗产中文化景观遗产的概念、分类和标准,引导国际前沿研究领域,组织国际学术研讨和文化景观类世界遗产的评估。该委员会与IFLA(国际景观建筑师联盟)联合,现有全球会员共180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教授韩锋现任该委员会副主席,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副院长陈耀华教授为该委员会中国投票代表。文化景观委员会参会代表合影“文化景观”一词最早出现于1992年版《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在2013年被定义为“代表自然与人联合作品的文化遗产”,并主要分为1)人类主动设计和创造的景观(园林、花园等);2)有机演变的景观(可为遗址或仍持续演变);3)关联性文化景观。本次年会汇集了来自美、意、澳等十几个国家的四十余名从事遗产保护相关工作的国际专家、学者,中国建筑设计院历史所副所长刘剑、南开大学张柔然等中方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主要内容包括:1、换届选举:美国的Patricia O’Donnell当选为新任主席,同济大学韩锋教授连任副主席。2、专题工作组:ISCCL有多个专题工作组,就特定主题开展研究和实践。现有的工作组在会上分享了各自的工作进展。具体包括:“《ICOMOS关于历史园林的佛罗伦萨宪章》(1981)30年回顾”、“文化景观相关文献书目”、“文化(ICOMOS)与自然(IUCN)联合实践”、“文化景观世界遗产技术评估指南”、“历史城市公园”、“世界乡村景观计划”、“景观美学价值”、“传统知识”等。本次会议上还新成立了包括韩锋教授主持的“数字文化景观”专题工作组。3、新文件:《ICOMOS-IFLA关于乡村景观遗产的准则》和《ICOMOS-IFLA关于历史城市公园的文件》将于本届全体大会上讨论通过。4 、“军事文化景观”:“文化景观科学委员会”联合“军事遗产科学委员会”开展专题讨论。ICOMOS军事遗产科学委员会(ICOFORT)成立于2005年,2017年10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会议上通过了《ICOFORT关于军事要塞及相关遗产的宪章及其保护阐释指南》(初稿)。其专家会员大多来自西语国家,如墨西哥、乌拉圭、古巴等拉美国家,也包括意大利、波兰等欧洲国家,以及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解放军理工大学国防工程学院副教授奚江琳是该委员会专家会员。文化景观和军事遗产联合论坛现场重点推介:“世界乡村景观计划”该计划由ICOMOS文化景观科学委员会于2013年启动,为探讨从不同层面(国际、国家和地方)管理乡村景观的原则、认知方法论和实践方法建立一个基础平台。计划主要协调人为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景观国际记录与研究”实验室教授Lionella Scazzosi。其他支持机构还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欧洲理事会和国际传统知识研究所等国际组织。该计划的首要任务和内容就是对乡村景观概念的界定,进而探讨一些基本原则、方法论和操作指南。目前的三个主要成果为将在本次大会上通过,包括:《ICOMOS-IFLA关于乡村景观遗产的准则》、《作为方法的全球乡村景观地图集(初稿)》和一个术语词汇表(初稿)。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委员会(ICIP)9日下午,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科学委员会年度会议由委员会主席Sue Hodges女士主持召开。会议回顾了过去一年该专委会开展的世界遗产阐释、政策推广、学术会议、跨专委会合作等工作。值得关注的是,针对近两年韩国和日本就明治工业遗产的阐释方法的争议,Sue Hodges专门赴日本,参加了为期一天的研讨会,就“世界文化遗产六条标准之外的重要价值”如何阐释进行了探讨。阐释与展示委员会会议现场会上还就《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宪章》如何在媒体技术革新的时代与时俱进进行了商讨。与会者普遍认为,该宪章虽然提出了许多重要议题,但毕竟已有一些年头,随着阐释手段和技术的日新月异,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应考虑综合回顾和修订。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宋新潮在会上发言,指出文化遗产的阐释需要符合四点原则,一是内容必须真实;二是阐释要有科学的方法;三是要有利于社会团结和发展,四是强调社区在阐释中的重要性。2018年,该科学委员会将于3月5日-8日在墨西哥召开下届的遗产阐释年会。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科学委员会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科学委员会成立于2005年,希望公众能够通过文化遗产的阐释与展示,获得对历史的认知与思考,推动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文化之间、代际之间的对话。该委员会拥有五大目标:第一,推动公众对文化遗产的理解与热爱,提升公众保护意识;第二,传播推广文化遗产价值;第三,鼓励公众尊重遗产地的真实性;第四,强调各方利益相关者都能参与到遗产阐释中来;第五,致力于制定遗产阐释在技术、研究、培训等方面的行业标准规范。成立以来,其最重要的成果是2008年主导发布的《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宪章》德里世界遗产胡马雍陵阐释展示-环境改善计划胡马雍陵阐释展示-保护工程胡马雍陵阐释展示-传统工艺复兴28个科学委员会名单: 建筑遗产结构修复与分析 考古遗产管理 文化景观 文化线路 文化旅游 土建筑遗产 保护经济学 能源与可持续 军事遗产 遗产记录 历史村镇 阐释展示 非物质文化遗产 法律、行政与财务 壁画 宗教与礼仪圣地 极地遗产 风险预防 岩石艺术 共享遗产 彩色玻璃 石质遗产 保护修复的理论与哲学 培训 水下文化遗产 乡土建筑 木结构遗产 20世纪遗产

  • 2017-12-11 总部动态

    【相约印度】ICOMOS亚太地区经验交流

    2017年,在亚太地区,各个国家由于社会文化背景、遗产体系,以及组织发展阶段的不同,开展的活动也多种多样,并各自呈现出独特的气质和亮点。韩国· 注重会员间的专业交流和集体活动。· 2017年组织了“ICO-FORUM”专题论坛:主题包括佛教寺庙、儒家文化遗产和基督教遗产,并借韩国一处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10周年之际,就文化景观类遗产进行了回顾和研讨。· 组织年度专业考察,每年前往不同的亚太邻国或国内遗产地,今年参观交流的地点是韩国国立水下遗产研究所。韩国主席发言澳大利亚· 在《巴拉宪章》编制修订和推广过程中,积累了丰富、高效的国内专业网络协作经验。· 在国内四个城市召开了4次执委会,就军事遗产、遗产规划、战略咨询等成立了专门工作组,与太平洋地区的新西兰、斐济建立专项交流。澳大利亚主席发言日本· 去年日本南部地震,日本国家委员会对遗产受灾情况进行了全面评估,出版了详细的分析报告。· 日本“20世纪遗产专委会”选出了20个最重要的日本近现代建筑。日本主席发言泰国· 1985年由国家美术部成立,重视纪念品等周边设计。· 坚持发布通讯月刊和每年一次国际论坛,今年的论坛主题为“建成环境保护:东盟视角”。泰国秘书长发言蒙古· 积极相应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希望加强与中、俄邻国的合作,推进阿尔泰山脉、“万里茶道”跨境遗产的研究合作。· 关注神圣文化景观与游牧民族特殊和密切的关系。由于近年采矿活动猖獗,为此修订了蒙古文化遗产相关法律,在授予采矿许可之前,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研究、评估流程。蒙古国主席发言孟加拉国· 加强与大学和研究机构合作,并加强了公众宣传。· 作为非常年轻的国家委员会,可能会犯很多错误,但汲取经验教训,从中成长。孟加拉国主席发言菲律宾· 新晋国家委员会,第一次参加ICOMOS全体大会。· 会员集中在首都马尼拉,尚不能代表全国7100多个群岛。菲律宾主席发言缅甸· ICOMOS大家庭中最新的成员,受中国资助,于今年召开了成立大会及能力建设研讨会。· 努力学习亚太邻国经验,搭建国内遗产保护专业体系。· 近期主要工作是大力协助蒲甘佛教遗产的申遗。缅甸秘书长发言尼泊尔· 2015年地震灾后的遗产修复与重建过程中,面临很多困难,也引发了一些思考。尼泊尔主席发言印度· 作为本次大会东道主,印度强调以人为本的遗产保护理念,也希望借这次大会的机会推广这个理念。· 由于资金需求,印度国家委员会联系紧密的政府部门不断发生变化,从最初的文化部,到后来更能够给予资金支持的旅游部,以及城市开发建设部门。印度副主席发言林志宏代表UNESCO致辞会议的最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的林志宏先生,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观察员身份致辞,他希望进一步加强世界遗产中心与ICOMOS亚太地区国家委员会的互动,推进“丝绸之路”南亚廊道的申遗进程。

总数:51 首页 123456 末页 页数: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