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心

MEDIA CENTER

CHINESE NATIONAL COMMITTEE FOR 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MONUMENTS AND SITES

  • 2016-01-22 协会动态

    “中国准则”:文化遗产保护新起点----协会理事长童明康

    “中国准则”:文化遗产保护新起点2015版《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科学构建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从价值认知到保护原则,再到保护实践的完整体系,标志着中国文化遗产保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文/童明康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文化遗产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2010 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开始了《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下称《中国准则》)的修订工作。为此成立了由古建筑、石窟寺、考古、世界遗产、规划、行政管理、法律等领域专家组成的专家小组,具体进行《中国准则》正文和阐释的修订工作,美国盖蒂保护所也受邀参与了修订工作。历时4年,经过大大小小近30次国内、国际专家研讨会,并广泛征求了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顾问委员会成员、各省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和文物保护相关资质单位的意见,修订工作终告完成。修订后的2015版《中国准则》既充分尊重了前版的主要内容,保证了内容上的延续性,又充分吸收了中国十多年来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和实践的成果,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和亮点,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标志着中国文化遗产保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适应文化遗产保护新要求2000年,由中国国家文物局推荐,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中国国家委员会(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与美国盖蒂保护所、澳大利亚遗产委员会合作编制的《中国准则》印发颁行。它在对中国当时的文物保护工作进行充分总结的基础上,明确了文物保护工作的基本程序和基本原则,澄清了当时文物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争议,提升了中国文物保护的理论水平,规范了中国文物保护的实践工作,促进了中国和国际文物保护理论的交流和学习。2000年以后,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中国文物保护事业进入到一个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主要表现在文物古迹保护理论的迅速发展和空前活跃的文物保护实践。2005年12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明确提出了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总体目标和主要措施,标志着中国文物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理论的发展,特别是价值认知方面的发展,直接导致了文物古迹类型和数量的激增。文化景观、文化线路、遗产运河、工业遗产、科技遗产、系列遗产等一大批新的遗产类型进入视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认定的不可移动文物从30余万处增加到76万余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数量也从2000年的750处增长到目前的4296处。各地省级和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数量也有了大幅度增长。为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文化遗产保护提出的新要求,需要对《中国准则》及时作出相应的修订与补充,以更好地解决当今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而这一时期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经验积累和理论探索也为修订《中国准则》创造了条件。修订后的《中国准则》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和辛勤工作的成果。与2000版《中国准则》相比,2015版《中国准则》在文化遗产价值认识、保护原则、新型文化遗产保护、合理利用等方面充分体现了当今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水平,更具针对性、前瞻性、指导性和权威性。丰富文化遗产的价值构成在价值认识方面,2015版《中国准则》在强调文物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基础上,又充分吸纳了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研究成果和文物保护、利用的实践经验,进一步提出了文物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包含了记忆、情感、教育等内容”,是文物古迹在“知识的记录和传播、文化精神的传承、社会凝聚力的产生等方面所具有的社会效益和价值”。天安门城楼是体现社会价值最好的例子。1949年10月1日前天安门城楼是一座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古建筑。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天安门从此被赋予了新的社会价值。此后许多国家重大政治事件均是在这里发生的。天安门是中国的象征,是中国人民心中的圣地,是社会凝聚力的核心。这一社会价值决定了对天安门的维修不能像对待一般的古建筑那样维修。对天安门建筑结构的维修可以采用古建筑的方法,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其真实性;而建筑彩画和墙体表面等关系到天安门形象的处理方法则以保持天安门庄严、肃穆、整洁的面貌为指导思想,可以采取新材料、新工艺。文化价值“包含了文化多样性、文化传统的延续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素等相关内容”,“主要指以下三个方面的价值:1.文物古迹因其体现民族文化、地区文化、宗教文化的多样性特征所具有的价值;2.文物古迹的自然、景观、环境等要素因被赋予了文化内涵所具有的价值;3.与文物古迹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价值”。以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世界遗产为例。杭州西湖作为单纯的自然湖泊并不具有世界遗产要求的突出普遍价值,但加上文化价值,则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杭州西湖对精英阶层而言是历代文人按照理想世界改造和经营的文化之湖,是他们的精神家园;对普通民众而言,优美的景观和无数家喻户晓的故事和传说,包括著名的《白蛇传》和《梁山伯与祝英台》,使西湖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人间天堂。而西湖的自然山水、城湖格局、西湖十景、文化史迹和特色植物则是这一东方文化名湖突出普遍价值的价值载体。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进一步丰富了中国文化遗产的价值构成和内涵,对于构建以价值保护为核心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体系,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保护文化传统的先进理念关于文物保护基本原则。2015版《中国准则》在继续坚持不改变原状、最低限度干预、使用恰当的保护技术、防灾减灾等文物保护基本原则的同时,进一步强调了真实性、完整性、保护文化传统等保护原则,真正体现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基本原则丰富而深刻的内涵。真实性原则不仅强调了对物质遗存的保护,而且强调了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完整性原则强调要从空间、时间两个维度,把文化遗产的相关要素,包括体现文物价值的环境要素等加以完整保护。文化传统保护原则强调了对与物质遗产相关的文化传统的保护,这是能否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因素。以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为例。哈尼梯田是物质遗产,而这种物质遗产是非物质遗产的产物。哈尼梯田的美景举世公认,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理由并不是其突出的美景,而是当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模式,这个模式对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有着示范作用。哈尼梯田的模式称为四素同构,即位于山顶的水源林、村寨、村寨下的梯田和山谷中的河流。这个模式靠水的有机循环维系。位于山顶的水源林吸收了雨水后缓慢释放,形成从山顶经村庄向下的梯田灌溉系统,于是村民有水可用,梯田有水灌溉,可以种植水稻,在稻田养鱼、养鸭,保证蛋白质和粮食的供应,生存下去,水流到山谷中的河流中蒸发变成水蒸气,再经过降雨由水源林吸收,形成有机循环。如果水源林遭到破坏,整个系统就将崩溃。为了保护水源林,当地村民采用宗教的形式将其定位为寨神林,规定任何人不得触犯。水的分配涉及各家各户的利益,因此形成当地的一个传统,即选举村中最公平的人掌管水的分配。水稻种植需要互帮互助,当地居民于是有了长街宴的传统,丰收后各家拿出食物一起庆祝,加强了村民间的友谊。古代哈尼人并不知道这个体系的科学性,但通过长期与自然的互动摸索出整个体系的关键环节,并通过宗教和传统加以保护,成为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典范。哈尼梯田涉及几座大山,如果按照传统的物质遗产保护方法加固所有梯田并不现实。但如果保护了哈尼梯田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保持了当地的水稻生产方式,则梯田有人维护,整个文化景观自然得到了保护。保护文化传统是对以前保护原则的有机补充,是指导活态遗产保护的原则之一,体现了2015版《中国准则》先进性。将自然环境上升至文物古迹本体的地位关于各类新型文化遗产的保护。2000年之后,新型文化遗产保护在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中开始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无论工业遗产、二十世纪遗产、文化景观、遗产运河、文化线路的保护都具有传统文物保护所不具有的特点。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之后,中国在新型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积累了重要的经验。2015版《中国准则》进行了系统总结,分类提出了新型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准则,初步建立起了涵盖各种类型文化遗产、相对完整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准则体系。文化景观的保护不仅关注物质和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同时也将自然环境上升到了文物古迹本体的地位。按照世界遗产相关定义,文化景观是人与自然互动的产物。以北京的明十三陵为例。历代王陵的选址讲究风水,王陵周边的山形水系被认为关乎王朝的命运。因此历朝历代高度重视对王陵周边山水的保护。《唐律疏议》这部中国最早的刑法将破坏王陵周边的自然环境定为十恶不赦之罪,仅次于谋反;《大明律》更是对破环王陵周边山水的各种行为规定了刑罚,从极刑到充军不等。这是最早的文化景观保护的法律依据。明十三陵如果没有当地特殊的风水格局,明代皇家陵寝就不可能在这里选址。一旦周边山形水系遭到破坏,则明十三陵的价值就遭到了破坏。过去我们只注重文物单体的保护,后来扩展到了对文物环境的保护,但关注的主要还是建筑环境。文化景观类型的引入将过去看做是自然环境的要素上升为文物本体,是2015版《中国准则》的一个进步。上面提到的文化景观,无论是杭州西湖还是哈尼梯田,自然要素都是按照文物本体来实施保护的。应对“系列遗产”保护的巨大挑战遗产线路和遗产运河这两个类型都是典型的系列遗产。一处系列遗产是由许多点组成的,其价值大于各个单点价值的总和。大运河让百姓房前屋后的河道串联起来,形成了价值上可以和长城、埃及的金字塔等相媲美的世界遗产。系列遗产对管理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是系列遗产涉及众多利益相关方,协调工作做不好则保护与管理将沦为空谈;另一方面系列中任意一个点受到破坏,整个遗产的价值就受到损害,因此要求各点的保护和管理都要达标。大运河涉及8个省(直辖市)、13个国务院所属部委、1.7亿人口。如此庞大的系列遗产的保护和管理需要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努力。为此,国务院成立了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省部际会商小组,负责协调解决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的重大问题。在会商小组的领导下,建立了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的国家—省(直辖市)—市县各级会商、协调工作机制;颁布实施了大运河遗产的专项保护法规、公布了国家级、省级、市级保护规划;完成了大运河全线遗产资源调查;组织实施了一批大运河遗产保护、展示工程;建立了大运河遗产档案和监测系统。没有这个协调机制大运河的保护和申遗不可能取得成功。大运河遗产由27段河道遗产和58处其它遗产组成,每一处遗产的保护都要达到世界遗产的标准,对大运河作为一个整体和作为各个点段的保护和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过去习惯于保护和管理单一文物古迹的管理者面临着保护和管理跨地区,甚至像丝绸之路那样跨国的文物古迹,利益相关者的协调和能力培养成为我们新的必修课。这也是2015版《中国准则》强调的一个内容。加强监测,避免过度利用文化遗产监测是随着世界遗产保护发展而受到广泛关注的一种保护方式,它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中出现的问题,实现对文化遗产最早和最低限度的干预,最大限度地保护其真实性和完整性。监测应当注重实效,集中关注文物本体和价值的保护。专业人员的巡查和技术装备的应用都是监测的重要手段。监测的技术装备并不需要是最先进的,而应当是最适宜的,即与文物保护实际需要和保护管理机构能力相匹配。2015版《中国准则》将包括监测在内的系统化和预防性保护进一步融入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当中,使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与世界遗产保护体系更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应当提到的是,在重视监测的同时,必须强调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小毛贼盗故宫的教训应当正确汲取。合理利用是中国文物保护工作方针的重要内容,但在实践中却长期存在着利用方式相对单一或利用过度等问题。随着社会对文化遗产关注程度的不断提高,加大合理利用文物古迹已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重要挑战。2015版《中国准则》对合理利用问题专辟章节,分别从功能延续和赋予新功能等角度,阐述了合理利用的原则和方法,提出应根据文物古迹的价值、特征、保存状况、环境条件,综合考虑研究、展示、延续原有功能和赋予文物古迹适宜的当代功能的各种利用方式,强调了利用的公益性和可持续性,反对和避免过度利用。这本身也是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探索。在文物古迹的展示方面,2015版《中国准则》将已损毁的历史建筑重建,定位为对原有建筑的展示方式,确定了重建建筑的性质和价值,回答了中国文物古迹保护中长期存在的争议。同时它强调了对历史建筑、遗址、遗迹的多种展示方式,特别是数字化展示方式的运用,强调了展示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走向世界的“中国准则”总的来看,2015版《中国准则》科学构建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从价值认知到保护原则,再到保护实践的完整体系,是对2000 年以来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发展的科学分析与总结。2015版《中国准则》因其先进和实用而迅速在国内和国际学界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在国内,2015版《中国准则》出版仅2个月,就有6个国家级和省级培训班讲解了2015版《中国准则》。一些省文物局,以及来自香港、澳门和台湾的专家也纷纷咨询如何购买2015版《中国准则》,为来年举办培训班和讲课之用。2015版《中国准则》进高校活动取得了很大成功,在现场发放的2015版《中国准则》简版一印再印,仍然供不应求。在国际上,2015版《中国准则》也受到了广泛关注。2015年10月我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了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顾问委员会、科学委员会、年度大会和科学研讨会,并带了100个拷有2015版《中国准则》的U盘在会上发放。虽然大会主席一再强调每个国家委员会和国际科学委员会只发放一个U盘,但很快我们带的U盘就被索取光了。回国以后还有一些同行专家找我索要。ICOMOS副主席Grellan Rourke专门给我写信评价2015版《中国准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文件”。菲律宾同行认为2015版《中国准则》不仅适用于中国,而且适用于其它国家和文化背景下的遗产保护。2015版《中国准则》刊登在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官网的两个显著位置:最新出版物和开放档案,供国际同行参考,美国盖蒂保护所网站也上传了2015版《中国准则》。可以毫不夸张地说,2015版《中国准则》和我们历年成功申遗的每个文本一样,得到国外同行的高度认可和评价,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典范。2015年是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成立50周年,中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30周年。2015版《中国准则》此时完成修订并出版,可谓恰逢其时。谨此希望,《中国准则》的修订和出版,能够为下一阶段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指导,促进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水平的整体提升,同时也希望能对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的发展、对人类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作者为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原载于《瞭望》2016年第3期,总第1663期。

  • 2016-01-21 协会动态

    售书通告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非会员售价:68元个人会员售价:54元 (限购一本)团体会员售价:61元(限购15本)《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非会员售价:128元个人会员售价:102元 (限购一本)团体会员售价:115元(限购15本)《建筑保护史》非会员售价:98元个人会员售价:79元 (限购一本)团体会员售价:89元 (限购15本)统一邮寄,邮费到付。如需发票,请提供单位名称、纳税人识别号、地址电话、开户行及账户,发票名目只能开具资料费,敬请谅解!购买途径:请将需购买的书名、数量、是否是协会会员等详情发送至协会邮箱:icomoschina@icomoschina.org.cn购书热线:010-84633309

  • 2016-01-21 国际之声

    2016ICAHM年度大会将于今年5月在塞拉莱召开

    ICAHM 2016 ANNUAL CONFERENCESalalah, OmanMay 2 – 5, 2016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Archaeological Heritage Management is holding its Annual Conference in Salalah, Oman to present and discuss:Archaeological Park as World Heritage Site -A Management Strategy for the FutureThis is specific call for abstracts for the session on Underwater Archaeology to be held at the ICAHM 2016 Conference Archaeological Park as World Heritage Site - Management Strategy for the Future, 2-5 May, Salalah, Oman.The session:Underwater archaeological sites can make truly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human history. Sunken water-going vessels are time capsules filled with material evidence related to trade, warfare, migration,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ll if this is often overshadowed in the public consciousness by fantasies of finding rich treasure. This session will look at recent underwater research around the world, with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African, Near Eastern, and Asian regions. It will showcase new analytical and technological approaches in ways that will increase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unique contributions that underwater sites can make to world heritage.Your abstract must be 100-300 words in length. The submission deadline is March 21st.Email your abstract as a Microsoft Word .doc or .docx attachment to executive@icahm.icomos.org.Please include the following information in your email: Name Institutional affiliation (if any) Contact information (including preferred email addressThe 2016 ICOMOS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mmittee for Archaeological Heritage Management Conference will be held in Salalah, Sultanate of Oman May 2-5, 2016. Co-Sponsored by ICOMOS Oman, this conference will capitalize on the work done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chaeological Parks and Sites held in Salalah in 2015.Call for papers and postersYour abstract must be 100-300 words in length. For detailed information please visit the website. Abstracts should be submitted via the website before February 29. ICAHM will publish the best papers from this annual meeting in its publication series with Springer Press,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in Archaeological Heritage Management."For more information, you can download the brochurehere, or visit the website: http://ip51.icomos.org/icahm/oman_home.html相关阅读:协会翻译中文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考古遗址公园第一次国际会议建议》,点击下载。

  • 2016-01-20 专委会动态

    关于报送协会专业委员会2015年度工作总结及2016年度工作计划的通知

  • 2016-01-19 国际之声

    “自然与文化:语境中的遗产”主题会议将于今年5月在布拉格召开

    “Nature & Culture: Heritage in Context” conference, Prague, 16-18 May 2016 – call for abstractsUMass Center for Heritage & Society7th Annual Conference on Heritage Issues in Contemporary SocietyNature & Culture: Heritage in Context16-18 May 2016Prague, Czech RepublicThe dichotomy between nature and culture in heritage conservation has often seemed like an either/or proposition. But in recent years, heritage designations at the international, national, regional and local levels are beginning to reflect the fact that nature and culture are indivisible. This is true for the application of all of heritage’s associated discipline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rchaeology, folklore, ethnobotany, history, ethnography, planning, agriculture and public health, just to name a few. In fact, there is probably no discipline in the humanities, social or natural sciences that is not affected by either culture, nature or, more often, both.This three-day conference is the 7th in a series of annual conferences exploring the relevance of heritage in present-day society. This year’s conference is sponsored by the Center for Heritage & Society at the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Facult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t the Czech University of Life Sciences. The Czech Republic is a particularly appropriate location to explore these themes since both nature and culture are an integral part of Czech culture and society.The deadline for abstracts is 30 January 2016.For more information,please visit: http://blogs.umass.edu/conferencechs/

  • 2016-01-14 国际之声

    第六届建筑涂料研究论坛将于明年三月在纽约举行

    Call for Papers -- The 6th 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al Paint Research ConferenceDates: March 15-­‐17, 2017Location: 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NYLanguage: EnglishDeadline: February 15, 2016Powers of Ten: Expanding the APR ToolboxLike the Charles and Ray Eames 1977 short film, Powers of Ten, Architectural Paint Research (APR) deals with magnitudes of scale, from a single pigment particle, to a painted house, to the decorative tastes of an entire region. In the spirit of the film, the 2017 APR conference aims to take a closer look at how we carry out our research at every level, from the micro to the macroscopic.The 6th 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al Paint Research Conference organizing committee is sending out a call for papers and posters for its next meeting in New York City, March 15-­‐17, 2017. Submissions are invited from APR specialists and advanced students, as well as members of related disciplines including art conservators, preservation architects, decorative painters, heritage managers and materials scientists.For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visit: http://www.apr2017.org/

  • 2016-01-13 国际之声

    ISCCL就有关历史城市公园的“堪培拉宣言”向协会会员征集评论

    In line with a resolution of the ICOMOS Scientific Committee (October 2015; Fukuoka, Japan), the ISCCL is seeking comments/feedback on the Canberra Declaration on Historic Urban Public Parks.Comments and feedback should be provided to Herman van den Bossche (herman.vandenbossche@rwo.vlaanderen.be) and John Zvonar (john.zvonar@pwgsc.gc.ca), the co-chairs of the ISCCL Working Group on Historic Urban Public Parks. The ISCCL welcomes discussion on this document and requests your response by15 February 2016. If you require a longer period in which to prepare feedback, please discuss the matter with John and Herman.“堪培拉宣言”下载链接英文版:法文版截止日期:2016年2月15日发送邮件地址:herman.vandenbossche@rwo.vlaanderen.be, john.zvonar@pwgsc.gc.ca请将评论同时抄送协会邮箱:icomoschina@icomoschina.org.cn,谢谢!

  • 2016-01-12 专委会动态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文化线路遗产保护研究专业委员会在成都成立

    2016年1月8日,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文化线路遗产保护研究专业委员会在成都成立。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童明康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文化线路遗产保护研究专业委员会是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所属从事文化线路、线性文化遗产以及文化景观等为研究保护对象的学术组织。该专业委员会与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所属文化线路科学委员会(CIIC)在国际合作、专业培训及开展项目等方面保持紧密联系。也是从事文化线路、线性文化遗产及文化景观等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研究和申报预备名单的专业性学术机构。大会表决通过了文化线路遗产保护研究专业委员会的议事规则,选举产生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主任杨林任主任委员,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任常务副主任,王子今、王龙、王光尧、王毅、刘旭、许言、巫新华、李禹阶、肖小勇、邹后曦、张力、林强、杭侃、周必素、郑宇、项瑾斐、哈比布、姜波、贺艳、聂跃平、徐天进、曹兵武、崔巍、濮新组成的专委会执行机构。

  • 2016-01-11 协会动态

    协会理事长在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文化线路遗产保护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提升调查水平 加强国际合作在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文化线路遗产保护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童明康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2016年1月8日成都同志们、朋友们:上午好!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文化线路遗产保护研究专业委员会今天成立了。这是协会建设的一件大事,也是协会迈入2016年的第一件喜事。我谨代表协会表示热烈的祝贺!1987年,欧洲议会宣布将圣地亚哥朝圣之路列为第一批欧洲文化之路,首次提出了文化线路的概念。1993年该线路的西班牙段成为第一个文化线路世界遗产,1998年法国段申遗成功,使圣地亚哥朝圣之路成为一处完整的文化线路世界遗产。此后,许多著名的文化线路,例如奥地利的塞默林铁路、印度高山铁路、阿曼的乳香之路、以色列的熏香之路、日本纪伊山的圣地与朝圣之路等相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4年,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跨国联合项目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和南美六国的安地路网系统两个巨型文化线路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标志着文化线路的申遗达到了新的高潮。有人说,安地路网申报了整个南美,丝绸之路将申报整个世界。与申遗相比,文化线路在理论研究方面相对滞后。1994年马德里文化线路世界遗产专家研讨会是第一个在全球范围内对文化线路深入讨论的研讨会。会议形成的《专家报告》提出了文化线路的概念,并建议将文化线路作为一类特殊的遗产纳入《操作指南》。当时的主流观点是将文化线路看做一类特殊的文化景观。1998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成立文化线路科学委员会(CIIC),专门从事文化线路的理论研究、遗产认定、保护、管理和申遗咨询等工作。2002年,CIIC召开会议,深入讨论文化线路和文化景观的差异,将文化线路从文化景观中独立出来,为其纳入《操作指南》奠定理论基础。会议主要观点是文化景观和文化线路虽然密不可分,相互交织,但两者侧重点不同:文化景观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互动,而文化线路则是强调文化与文化的互动和交流。2003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委托CIIC研究对《操作指南》的修订,为增加文化线路这一新的遗产类型做准备。2005年,世界遗产委员会正式将文化线路纳入《操作指南》,成为与文化景观、遗产线路、以及历史城镇和城镇中心地位相同的遗产类型,但名称定为“遗产线路”,突出强调其历史价值。这一年,距第一个文化线路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已过去了12年。2008年,CIIC经过多咨询拟就《文化线路宪章》,并提交ICOMOS第16届大会批准。《宪章》明确了文化线路的概念、真实性、完整性,并对文化线路的研究、认定、保护和管理、可持续利用以及国际合作提出了具体要求,成为迄今为止文化线路申报世界遗产最重要的指导性文件之一。我国文化线路的研究和认定虽然从时间上与国际基本同步,但系统地按照世界遗产要求开展工作则从丝绸之路申遗开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和中亚地区丝绸之路沿线的许多重要遗产地纷纷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包括我国第一批世界遗产的敦煌莫高窟。但这些点都是以单点的形式列入,并未串成文化线路。1988年,世界遗产中心启动了“对话之路:丝绸之路整体性研究”项目,并于1989、1990和1992年三次派出考察组,分别考察了“沙漠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考察结果强调丝绸之路对人类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和融合所做出的贡献。在此项目推动下,1998年中国将丝绸之路正式列入《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单》,标志着丝绸之路申报世界遗产的开始。此后,国家文物局委托开展了“中国文化线路申报世界遗产策略研究”等理论研究,并开始了丝绸之路沙漠线路中国段的遗产认定工作。2009年无锡论坛的主题定为“文化线路遗产科学保护”,一方面是要认清中国文化线路资源的分布情况和理论研究水平,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打基础,另一方面也是将ICOMOS新出台的《文化线路宪章》介绍到国内,指导文化线路的世界遗产申报工作。在丝绸之路申遗的带动下,一大批文化线路得到了重视和研究,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大运河、蜀道和茶马古道等。随着丝路申遗的推进,大运河申遗项目也正式启动。这两个项目,一横一纵,一个为活态,一个为静态,对我国文化线路的理论研究、保护和管理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在国内掀起了文化线路的申遗热。大运河和丝绸之路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标志着我国文化线路世界遗产的研究、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达到了国际水平,甚至是领先水平。与国际文化线路相比,中国文化线路具有突出的多元文化交流和对话的特点。目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线路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商贸和交通路线,如乳香之路、熏香之路,奥地利和印度的铁路等,另一类是朝圣之路,如圣地亚哥和纪伊山的朝圣之路。而这两类文化线路主要强调的是功能性。和这些文化线路相比,我国的文化线路,无论是已经列为世界遗产的大运河和丝绸之路,还是西南片区的蜀道、茶马古道,唐蕃古道等,多元文化交流的价值远远大于道路本身的功能性价值。这个特点是我国文化线路研究的重点。随着我国文化线路申遗热的持续升温,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文化线路的研究与保护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一是概念不清。文化线路理论研究的历史表明,文化线路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路线的选址必然涉及自然地形地貌,但其最核心的价值是交流,包括货物的交流、技术的交流,特别是文化间的交流,因此文化线路是文化遗产。不应将文化线路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的概念混淆。双遗产要求在文化遗产的六条标准和自然遗产的四条标准中至少各满足一条。世界自然遗产的标准有四条,简单概括如下:突出的自然现象和景观美、地球演化史重要阶段的证明、生态系统和动植物群落演变和发展的生态和生理过程,和生物多样性原址保护的最重要的自然栖息地。我国目前的文化线路沿线的自然遗产很难达到这四条标准中的任何一条。文化线路中自然因素最多具有文化景观方面的价值,而《操作指南》规定,文化景观是文化遗产,不是自然遗产。由于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申报管理分属不同政府部门,这种概念错误导致了许多文化遗产的申报走了弯路,造成遗产地和当地政府资源和时间的极大浪费。概念不清造成的另一个错误,就是将线性或线型遗产当成文化线路。首先文化线路不一定是线性或线型的,其次没有文化交流的线路不是文化线路。抗战公路24道拐是线性遗产,但不是文化线路,因为没有文化交流。关于秦直道是文化线路还是古代工程遗迹或科技遗产学界仍有争议;与之相似的罗马大道在国际上也存在学术争议,而争议的焦点在于这些线路是否具有文化线路应有的动态交流特征。二是家底不清,造成了文化线路的研究、保护与合理利用基础薄弱。我国文化线路的数量和分布仍不清楚,许多历史记载的文化线路不能落地,这些最根本的问题尚未解决,直接影响了国家和政府的宏观决策。三是快速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和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给文化线路的保护带来挑战。文化线路是系列遗产,特点是一系列看似价值不高的遗产点串在一起形成的文化线路,价值可以和长城、故宫相媲美。以大运河为例。百姓房前屋后的运河连在一起形成了世界水利史上最伟大的人工工程。然而,这些遗产点往往在文物普查和文物保护单位公布的过程中遭到忽视,从而使他们在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和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法律保护而遭到破坏。将这些点纳入文化线路进行整体保护十分迫切。四是政府间和部门间的协调一直是文化线路保护的一大挑战,这一点在大运河这个项目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协会作为专业团体,在解决以上问题中具有突出的优势。一是概念的研究以及资源调查和认定是专业活动,协会作为专家团体在这方面具有无可争辩的专业优势。二是协会可以克服行政区划和属地管理造成的资源认定壁垒,组织跨行政区域的调查和认定活动,为政府公布保护单位提供依据。三是协会可以从整个文化线路的角度在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方面向沿线政府建言献策,推动文化线路的整体保护。四是协会可以在民间层面形成协调机制,作为政府和部门之间协调机制的有机补充,达到整体保护的目的。五是协会可以针对破坏文化线路的行为及时发声,发动社会力量保护文化线路和及其沿线的重要遗产。鉴于此,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2015年度第一次常务理事会批准了文化线路遗产保护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的申请。与协会的其它二级机构在成立之后才开展活动不同,专委会成立之前就已经开展了大量的文化线路调查工作,形成了一整套调查方法,团结了一大批专家学者,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例如,五尺道、茶马古道、米仓道、唐蕃古道、荔枝道以及川黔盐道等文化线路的调查取得成功,成果在报刊、杂志、书籍、电视、网络媒体等广泛传播。正是这个不同使我相信,专委会能够成为协会最活跃的二级机构之一,能够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方面成为这一领域的领导者。以后,协会将在全国推广这个经验,最终成立中国文化线路专业委员会。下面,我对专委会今后的工作提两点希望。 按照资源调查的高水平,进一步丰富调查内容。资源调查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加强。一是在类型上,从以商贸、交通和宗教为主的文化线路向新的类型扩展,如增加民族迁徙、科学和生产技术传播路线等。二是在调查和记录手段上,在以考古调查为主的基础上,增加人类学研究、遥感和航拍、水下考古、三维激光扫描等技术的应用,最大限度获取信息,为后续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打好基础。三是资源的记录应该达到国家文物局四有档案的标准。四是调查队伍中应该有保护和合理利用方面的专家。每次调查完成后,调查报告中应有专门的章节,说明资源的保存情况,提出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建议,必要时可建议国家文物行政部门设立文化线路保护的专项,从而使调查结果进入政府的保护序列。五是要让资源调查成为宣传保护理念和技术的过程。要赢得文化线路沿线政府的支持,同时让沿线民众广泛参与调查记录,利用这个机会向他们普及文化线路的价值、保护理念和基本技术。通过这五个方面,做到文化线路调查、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统一,使文化线路调查一条,保护一条,合理利用一条。 加强国际交流、促进理论研究。专委会是我国目前唯一的文化线路的学术团体,和ICOMOS的CIIC是对口机构。专委会应该加强与CIIC的学术交流,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使我国丰富的文化线路资源和理论研究成果得到国际社会认可的同时,也为国际文化线路科学的发展做出我国应有的贡献。同志们:专委会的成立为我国西南地区文化线路的资源调查、保护、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搭建了新的平台,也为我国其它地区文化线路的保护与研究树立了榜样。同时,专委会的成立意味着更高的期望值和更高的挑战。我相信,有大家的团结奋斗,有协会的大力支持,专委会一定会不负众望,在推动我国文化线路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提前祝大家新春快乐!谢谢大家!

总数:548 首页 50515253545556575859 末页 页数:5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