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5-01-26 会员动态
关于征收2015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国际会员会费的通知
-
-
- 2014-11-21 总部动态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8届代表大会聚焦主题:作为人文价值的遗产和景观
11月9日至14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8届全体代表大会暨科学研讨会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名城佛罗伦萨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近千名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参加了全球文化遗产界三年一度的盛会。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童明康率中国代表团出席会议。 本次全体代表大会的主要议程包括选举产生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新一届执行委员会(简称“执委会”),研究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章程修订及其今后发展方向等重大 事项。本次科学研讨会的主题是“作为人文价值的遗产和景观”,分为“旅游与阐释”“文化栖息地”“传统知识”“赋权社区”“保护工具”5个副主题,共收各 国会员投稿多达2000篇。 执委会是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内部主要负责落实全体代表大会决议以及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审核和保护状况评估等重要工作的执行机构。为确保我国能够有效参与执委 会工作,并在国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继续保持重要话语权,我代表团积极参与了执委会执行委员的竞选,并开展了大量扎实、卓有成效的工作。会前,童明康多次召 开专题会议,研究参会预案和竞选策略。会议期间,童明康副局长多次与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国际文物保护和修复研究中心等国际组织和十余国代表团的负责人、 代表会面并进行反复沟通、商讨,介绍我国在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事务中开展的积极工作,为我国候选人成功竞选争取国际支持。各国际组织和各国代表团负责人、 代表均对我国文化遗产事业取得的成绩和巨大国际影响力给予充分肯定,并纷纷明确承诺将全力支持我国候选人参与执委竞选。最终,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 副司长陆琼高票当选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新一届执行委员。同时,我代表团还出席了纪念威尼斯宪章诞生50周年和奈良真实性文件诞生20周年相关专题纪念活动 并作了发言。 本次全体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新一届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执委会成员包括主席古斯塔夫·阿罗兹(美国)、秘书长科斯蒂·科娃内恩(芬兰)、司库劳拉·罗宾逊 (南非),以及5位副主席和12位执委。本次全体代表大会暨科学研讨会得到了意大利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政府、专业机构和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意 大利外交部、意大利文化遗产和旅游部、托斯卡纳大区政府、佛罗伦萨市政府以及欧洲理事会和联合国教科文代表出席大会开幕式并致辞。(文宣)
-
- 2014-11-20 中国遗产
第六次全国文物保护工程会在济南召开
11月20日,第六次全国文物保护工程会在山东济南召开。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山东省政府特邀咨询张建国,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谢 治秀出席会议并为首届(2013年度)全国十佳文物保护工程获奖项目颁发荣誉证书。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部门代表近百位参加会议。 童明康在题为《深化改革、规范管理,推进文物保护工程的全面发展》的工作报告中系统梳理了这两年文物保护工程的改革成果和最新进展,分析了当前文物保护工 程的新形势,并对下一阶段的重点工作分四个方面进行了部署。他强调,要以深化改革为重点,建立科学完善的文物保护工程管理体系。着力解决“管什么、谁来 管、怎么管”,“保什么、怎么保、怎么用”等根本问题,尽快实现从“办事业”向“管事业”的转变。要以加强执法、规范管理为抓手,切实提高工程管理水平。 继续扩大“全国十佳文物保护工程奖”的品牌效应,吸引更多资质单位参与评选活动,接受全行业和社会各界的检阅、评判和监督。要树立正确的文物保护理念,促 进文物保护与利用的有机结合。以新修订的《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作为行业最高准则进行推广,同时高度重视日常养护和岁修工作。要加强人才培养和资质管理 工作,建立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通过重点工程实施,带动和培养中青年骨干力量、行业带头团队,形成良好的人才梯队。 山东、西藏和江西的代表作了发言。在分组讨论环节,大家结合实际,畅所欲言,就工作报告以及古建筑工程编制要求、保养维护、竣工验收等相关问题进行交流并提出建议。 记者从会议上了解到,2013年和2014年是文物保护工程制度改革加速推进的两年。在这两年里,保护理念不断创新,实践基础不断夯实。《中国文物古迹保 护准则》修订工作顺利完成,编制完成了乡土建筑、名人故居、工业遗产等一系列保护利用的规范性文件,工程审批制度改革取得初步成效。管理体系建设不断完 善,如与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了《文物建筑防雷技术规范》,组织编制完成了南北方定额、申报文本编写要求、工程监理规范和竣工验收管理办法等一批重要标准规 范。随着西藏“十二五”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山西南部早期建筑保护工程、样板工程、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等重点工程的有序实施,文物保护工程的影响不再局限于行 业内,而是已经逐步进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冰 周成)
-
- 2014-11-18 中国遗产
四川省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正式成立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激发社会组织活力,进一步简政 放权,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的相关精神,经过一年多时间充分酝酿和认真筹备,四川省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筹备组于2014年11月1日上午在成都召开“四川省古 迹遗址保护协会成立大会”。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童明康,四川省文化厅长、四川省文物局长郑晓幸应邀出席会议并为协会正式成立揭 牌。 会议由四川省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会长、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主持,四川省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会长朱小南代表协会致欢迎辞并通报了协会筹备情况以及 下一阶段工作方向和重点;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国际保护中心主任冯健,专家代表中铁西南科学研究院高工何发亮,协会发起单位代表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 王毅先后在会上作了发言;四川省民政厅民间组织管理局副局长罗百益代表省民政厅对协会成立表示祝贺并对协会加强依法、规范管理提出要求。 郑晓幸在讲话中对全省文物系统提出了三点要求:一要深刻领会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实质,充分认识在依法治国方略中文物事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二要牢牢坚持改 革创新工作基调,准确把握文物系统改革任务;三要大力发挥行业协会重要作用,扎实推动全省文物事业繁荣发展。同时,他协会提出了要依法合规、接受监督,发 挥优势、搭建平台,加强建设、团结队伍的希望。 童明康在讲话中首先对协会的成立表示祝贺,对四川省的文物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指出:四川省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的成立,对于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快行政审 批制度改革,发挥第三方机构的专业咨询作用,加强文物保护工程管理,推动社会组织承担或参与行业管理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刚刚成立的四川省古迹遗 址保护协会,他提出了三点希望:一是打好基础,完善制度,规范内部管理。协会要严格依法依规,既要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又要有利于激发活力,形成自我管 理、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二是找准定位、稳步推进、加强能力建设。协会应团结全省文物工作者和热爱文物事业的人士,在文物保护业务咨询、文物保 护规划和方案审核、文物保护资质管理等,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人才、信息、机制的优势,在承接政府购买和社会需要的相关服务时,保证时效与质量。三是加强 沟通、做好宣传、促进事业的发展。协会应当好省文物局的参谋,积极向社会提供咨询、宣传文物事业的伟大成就,并加强与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其他省的古迹 遗址保护协会和文物系统其他协会的联系与沟通,互相促进,共同推动文物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司长、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理事长关强,四川省文化厅副厅长王琼,成都市文化(文物)局长王进等有关领导,以及中国古迹遗址 保护协会部分专委会、全省文物系统和协会团体会员单位的100多名代表受邀参加了会议。四川省古迹遗址协会的成立、不仅对全省文物事业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 义,而且在积极推进政府转变职能、简政放权和第三方专业技术咨询评估等方面具有示范作用。
-
-
- 2014-11-17 优秀项目
首届(2013年度)全国十佳文物保护工程揭晓
11月4日至5日,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中国文物报社共同主办的首届(2013年度)全国十佳文物保护工程评选终评会在北京召开。经 过20个入围项目现场汇报、答疑,专家评审、实名投票等环节,评出了山西高平市二郎庙保护修缮工程、辽宁北镇庙古建筑群维修工程、上海市北京东路2号房屋 修缮工程、福建泉州天后宫正殿维修工程、山东曲阜尼山孔庙建筑群维修工程、广东佛山祖庙修缮工程、西藏扎什伦布寺保护维修工程、陕西紫阳北五省会馆壁画保 护修复项目、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崖体加固工程、新疆柏孜克里克石窟二期保护工程等10个“全国十佳文物保护工程”(按行政区划排列)。青海玉树新 寨嘉那嘛呢震后总体抢险修缮工程荣获“特别荣誉奖”。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童明康,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司长关强,中国文物报社社长李耀申,以及王丹华、黄克忠、张之平、侯卫东等古建保护专家参加了终评评审。 作为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我国文化遗产资源丰厚。根据2011年发布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全国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达76万处,其中全国重点文 物保护单位已有4296处,加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抢救维修和保护利用,是文物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文化遗产事业整体实力和技术水平的重 要指标。 全国十佳文物保护工程评选推介是国家文物局指导开展的一项重点工作,对整个文物保护工程行业将产生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童明康 在评选会上指出,文物保护工程是直接干预文物本体的工作,其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大量珍贵遗产的安危。评选十佳工程的首要目的,就是要通过评选树立文保 工程质量的典范和正确保护理念的标杆,进一步规范和引导文物保护工程实践,并在专家评选中总结经验教训、强化交流合作,推动行业健康发展。第二是向专家、 向社会汇报文物维修保护成果,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和评判。第三是通过评选推介活动,推广优秀文物保护工程的典型做法和经验,充分发挥文物保护成果推动 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支持文物保护工作。 根据《全国十佳文物保护工程评选章程》,首届(2013年度)全国十佳文物保护工程评选推介活动自2014年3月启动,经工程建设单位申报、各地文物行政部门推荐和初审等环节,20个项目入围终评,其中10个项目荣膺本届十佳工程称号,一个项目荣获“特别荣誉奖”。
-
-
- 2014-10-31 国际之声
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
由国家文物局和云南省政府主办,云南省文化厅、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承办、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承办的“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10月30日在云南蒙自召开。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云南省副省长高树勋、红河州州长杨福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汉斯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助理总干事班德林到会致辞。来自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文化景观、历史村镇国际、和传统建筑国际科学委员会、联合国二类培训中心的代表,以及德国、挪威、西班牙、南非、日本、韩国、菲律宾、泰国、越南、马来西亚、中国的近百名代表参加会议。会议于10月31日结束,并通过了《梯田景观可持续发展的红河倡议》。红和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世界遗产于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7届会议上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此次会议是根据会议决议召开,旨在研讨梯田文化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与亚洲类似遗产地共享保护和管理经验。会前代表们参观了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与遗产地管理者和当地居民进行了交流。以下为红河倡议书中英文原文:关于梯田文化景观可持续发展的红河倡议我们,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和遗产地社区的代表,以及来自相关国际专业机构和亚洲各有关国家的专家,回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7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有关决议(Decision: 37 COM 8B.24):“考虑组织一次梯田景观管理国际研讨会,以便将红河哈尼梯田可持续管理方面所做的工作,分享给亚洲其他面临类似挑战的遗产地”;感谢中国国家文物局和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办本次国际研讨会,感谢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云南省文化厅、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和元阳县人民政府为会议圆满举办付出的努力,以及哈尼族人民的热情款待和他们对这一处独特文化景观和世代家园的守护。经过现场考察和学术研讨,我们认为:梯田文化景观是一类特殊的农业生态系统,实现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微妙平衡。梯田文化景观是在认识人类与特定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千百年来对农耕实践的不断摸索和完善所创造出来的产物。这种农耕实践,包括对物种、耕作方式和自然环境的保护,并通过知识体系、民间信仰和风俗习惯得以固定,成为世代相传的文化传统。梯田文化景观反映出人类顺应自然、利用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体现了人类创造力、耐受力和意志力,对当今保护文化和自然的多样性以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梯田文化景观的保护,不仅要保护其物质形态,更要保护支撑其物质形态的传统知识体系。我们认识到,梯田文化景观保护面临着环境威胁,以及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的社会文化和经济挑战,包括:现代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以及高产作物的引入,可降低劳动强度,但同时可能对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系统的维系构成威胁;生活方式的改变,可能使年轻人逐渐流向城市,由此造成农业劳动力资源匮乏,并导致知识体系、民间信仰和风俗习惯改变,对文化认同带来冲击;失控的旅游业和无序的基础设施建设,可能对当地生态系统带来压力,并对传统文化造成负面影响。为保证梯田文化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和当地独特文化传统的延续和传承,我们倡议:1. 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观。尊重当地居民渴望发展、享受幸福生活的权利,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教育和医疗水平,改善生活条件;尊重并保障当地居民参与决策的权利,支持他们在梯田文化景观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主要作用。2. 保护并发展传统特色农业经济,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鼓励居民创建符合自身利益的经济模式,推动农产品销售,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当地居民收益,吸引年轻劳动力回流从事农业生产。3. 尊重知识体系、民间信仰和风俗习惯。建立非物质遗产传承机制,加强和引导社区文化活动,维护当地传统,珍视社区认同,延续文化生态。4. 保护自然和人文环境。加强可持续生态旅游管理,科学评估游客承载力,制定旅游设施标准,促进旅游收益回馈梯田文化景观保护并惠及当地民众。5. 加强能力建设。开展遗产保护、监测、管理、研究、展示、宣传、教育等方面的学术交流和人员培训。6. 鼓励亚洲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享遗产保护和管理经验,共同应对挑战,实现梯田文化景观的可持续保护、管理与发展。红河哈尼梯田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全体代表2014年10月31日 中国 云南 红河Honghe Recommendations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Terraced Cultural landscapesWe, the representatives from UNESCO, ICOMOS, ICCROM, local communities, and experts from other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concerned, as well as from related countries of Asia:Recalling the Decision by the UNESCO World Heritage Committee at its 37th session (Decision 37 COM 8B.24) that “consideration is given to arranging 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the management of extensive terraced landscapes so that the work done on putting in place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the Hani Honghe terraces might be shared with other properties in Asia that face similar challenges”;Expressing our appreciation to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People’s Government of Yunnan Province for hosting this workshop, and to ICOMOS China, Yunnan Provincial Bureau of Cultural Heritage, Honghe Hani and Yi People’s Autonomous Prefecture and Yuanyang County Government, for all their contributions to the success of this event, and to the Hani people for their warm hospitality and for their custodianship of the unique cultural landscape that is their home;Based on the site visit and workshop discussion:ConsideringThat the terraced cultural landscape is a special type of agricultural ecosystem that maintains the delicate balance between man and nature.That the terraced cultural landscape is the result of particular local farming methods and associated practices derived through centuries of selection and refinement based on people’s relationship with the unique natural environment.That these farming and associated practices, including the protection of crop species, cultivation methods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have been cast into knowledge systems, folk beliefs and customs and passed down from one generation to another as cultural traditions. Recognizing that the terraced cultural landscape embodies the human response in adapting to, utilizing and maintaining a harmonious co-existence with nature; and that it reflects the creativity, endurance and willpower of human-kind, which sets a profound exemplar for today’s protection of both the cultural and natural diversitie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ffirming that protecting the terraced cultural landscape means not only retaining its physical form, but also safeguarding the traditional knowledge systems that underpin its structure.Acknowledging that the protection of terraced cultural landscapes is faced with environmental threats, and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socio-cultural and economic challenges such as: The introduction of modern tools and technology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the use of high- yield crop varieties can substantially reduce labour intensity but may at the same time threaten a sustainable way of land use and the maintenance of the ecosystem; Changes in lifestyle may lead to the exodus of young people to the urban areas with the subsequent loss of labour to the farmland, which may subsequently impact on cultural identity with a change to knowledge systems, folk beliefs and customs; Uncontrolled tourism and unregulated infrastructural development may put pressure onto local ecosystems and adversely affect traditional culture.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erraced cultural landscapes and continuation of the unique local cultural traditions;We recommend that:1. People-oriented inclusi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hould be pursued by respecting the right of local people for development and the leading of a dignified life, with their living conditions effectively improved through the upgrading of infrastructure and the level of education and health care; by respecting the local communities’ right of involvement in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and by supporting their leading role 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erraced cultural landscapes;2.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economy with its local characteristics should be protected and developed to improve the life of the local population. The income of local farmers should be increased by encourag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commercial systems in the interest of local populations, by facilitating the sales and by enhancing the added value of their agricultural products, as well as attracting young people to return to their farm land;3. Knowledge systems, folk beliefs and customs should be respected. Mechanisms for passing on intangible heritage should be established to enhance and guide local communities’ cultural activities, safeguard local traditions, value community identity and sustain cultural ecology; 4. Natur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s should be protected by sustainable eco-tourism management, based on, amongst others, a carrying capacity study, the criteria for the introduction of tourist facilities, and the feeding back of revenue generated from tourism both into the conservation of the landscape and to the local population;5. Capacity building at all level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hrough academic exchange, as well as the training of staff, on conservation, monitoring, management, research, presentation publicity and education;6.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amongst Asian countries should be encouraged in order to share expertise, to address challenges with concerted efforts, and to achieve sustainable conservation,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erraced cultural landscapes.Issued by all the participants of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Honghe Hani Rice Terraces, in Honghe, Yuannan, China, on October 31, 2014附件下载:红河倡议.pdfHonghe Recommendations.pdf
-
-
- 2014-10-20 国际之声
2014年度ICAHM年会开幕
由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考古遗产管理委员会ICAHM和协会共同主办,吉首大学承办的2014年ICAHM年会于10月20日在吉首大学成功开幕,来自17个国家的近百名考古遗产专家参加了本次会议,协会理事长童明康在会上做了主旨报告,向国内外同行介绍了中国考古遗产管理情况。会议将于10月22日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