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心

MEDIA CENTER

CHINESE NATIONAL COMMITTEE FOR 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MONUMENTS AND SITES

  • 2015-08-04 中国遗产

    建筑不老,遗产永恒——我国首届“国际建筑遗产保护博览会”将于8月在沪举办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的重要论述精神,促进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技术交流,普及建筑文化遗产知识,弘扬优秀建筑文化,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ICOMOSCHINA)、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将联合主办“2015(上海)国际建筑遗产保护博览会”(简称“上海建博会”)。该博览会将于2015年8月28~30日在上海展览中心(上海市延安中路1000号)举办,是我国首届“国际建筑遗产保护博览会”。专业的组织机构主办单位: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ICOMOSCHINA)、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支持单位: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北京国文琰文物保护发展有限公司、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北京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协办单位:中国文物报社、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承办单位:上海建为历保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点意空间国际展览集团“建博会”将邀请来自中国、美国及欧洲各国建筑遗产保护行业相关单位参展。目的为促进我国文化遗产管理部门、保护研究机构、产业间相关企事业单位在学术及众多领域的交流合作,为国内外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领域的从业人士提供一个国际化、专业化、零距离、多维度的有效平台,从而推动建筑遗产保护产业理念与技术的升级。展览分为五大展区保护案例展、技术工艺展、材料设备展、高新技术展、书刊媒介展强大的参展单位目前已有约70家遗产保护领域内的代表性机构将参加展览展示活动,境外、港澳知名保护单位包括:USA Architecture preservation studio、PurcellUK、Ardig GmbH、Linsinger ZT GmbH、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古物古迹办事处、澳门文化局等;参展的国内高等院校及其下属机构包括: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东南大学、天津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建筑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广州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等。各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保护研究、设计、施工单位包括:北京国文琰文物保护发展有限公司、云冈石窟研究院、龙门石窟研究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园林古建工程有限公司、山西古建集团有限公司、南京历史城区保护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上海章明建筑设计事务所、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住总集团等。建筑遗产类纪念馆也将纷纷展示各自保护利用的实践,包括上海鲁迅纪念馆、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北京石刻石艺博物馆、青岛德国总督府旧址纪念馆、邬达克纪念馆等。此外,众多材料设备单位、高新技术应用单位,以及业界主要媒体单位也将参与展览展示活动。高质量的国际学术论坛展览期间,将举行四场国际学术论坛,邀请国内外建筑遗产保护代表人士,介绍保护理论、技术研究和设计、施工实践最新进展与动态。活动日程如下:丰富的公众体验活动为了让公众亲手体会遗产中的手工匠作技艺,展会将为公众提供遗产修缮技艺手工操作机会,包括:彩色玻璃修复、灰塑捏制、油饰彩绘、木构件修复等,丰富的手工坊体验活动,力争让每一位有兴趣的普通公众也能体验一把传统工艺的惊喜。此外,组委会将为展会量身定制上海经典案例走读活动,带领大家深入走近上海的优秀建筑遗产。“上海建博会”欢迎建筑文化遗产保护行业各单位的参与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为进一步扩大文化遗产保护在公众中的影响,推动我国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行业的前进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更多信息敬请关注展会官网网站 www.ahp-expo.cn官方微信公众号:AHPIchina

  • 2015-07-23 资质资格

    2015年度文物保护工程专业人员考核第三轮通知

    2015年度文物保护工程专业人员考核考生须知1、此次考核为闭卷考试,应自觉遵守考场纪律,讲究文明礼貌。2、必须携带本人身份证、准考证(7月23日更新版本),按照考核安排的日期、考区、考场,提前30分钟进入考场。考核开始30分钟后不得入场。3、考生根据准考证号在附件4查找报考科目对应考核考场及座位号,进入考场后,按监考人员要求签字确认,在指定的座位就坐,并将身份证和准考证放在桌面左上角。4、闭卷考核除必须的用具外,书包、书籍、笔记本、资料、纸张、通讯工具等均不得带入考场,如带入后,应按监考人员指定位置统一存放(手机、闹钟应处于关闭状态)。5、本次考核采取答题卡答题形式,考生需携带2B铅笔、橡皮、黑色签字笔。答题卡上应按规定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分类和科目。涂写答题卡应规范,避免因涂写不清造成读卡失败。6、7月28日上午统考科目考核时监考老师先发文物保护法规和行业准则试卷,考核时间75分钟,从8:30至9点45,由监考老师统一换发通论试卷,考核时间75分钟,从9点50至11点05分结束。换卷时间为5分钟。7、考生不得要求监考人员解释试题,如遇试卷分发错误,页码序号不对、字迹模糊或答题卡有折皱、污点等问题,应举手询问。8、考核时间内不准擅自离开考场,如有特殊情况,经监考人员同意,可在监考人员陪同下离开考场。专业科目开考90分钟内,不得交卷离开考场。9、应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答卷,考核中不得有交头接耳、左顾右盼、打手势、做暗号、夹带、传递纸条、接发短信、交换考卷、偷看资料、替他人答卷或故意将答卷暴露给他人抄袭、扰乱考场等任何形式的违纪行为。如发生违纪行为,情节较轻者,由监考人员没收相关材料并予以警告;警告无效者取消本场考试成绩;严重违纪者,如替考、破坏考场秩序等,取消所有科目成绩。必要时请示考点负责人,同时将其违纪情况填写在考场记录表中,并保留考生违纪的相关证据。10、应服从监考人员管理,保持安静。提前交卷后应迅速离开考场,不得在考场周围逗留和喧哗,影响他人考核。11、考核结束时,应立即停止答卷,并在原座位安静等候监考员收卷。在交卷过程中,不能有继续答卷、拖延交卷。12、考生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到达考场,校园内禁止开车出入。校园内禁止吸烟,请自觉遵守,爱护校园环境。13、建议考生提前一天熟悉考场周边环境,明确考场位置,并根据考试安排合理规划时间。14、考核地点分为北京和西安。“北京、天津、河北、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 浙江、安徽、福建、山东”等省、市的人员在北京考核; “陕西、上海、山西、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 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新疆”等省、 市的人员在西安考核。附件: 1、答题卡填写规则 2、答题卡图样 3、考场区域示意图4、考场教室安排5、考生考核座位信息6、考核联系人

  • 2015-07-16 国际之声

    ICCROM将于2016年3月在罗马举办建筑遗产保护短期课程

    Course on Conservation of Built Heritage 2016Dates: 4 March - 29 April 2016Place: Rome, ItalyBackgroundICCROM is pleased to announce the sixth training course on Conservation of Built Heritage in Rome. ICCROM has been a pioneer in organizing courses in heritage conservation since 1965 including the Architectural Conservation Course (ARC) and many other regular courses and most recently the course on Conservation of Built Heritage for five consecutive intervals since 2007. In designing this course, ICCROM has drawn from this experience, evaluation results and considered the most recent international trends and thinking related to conservation of the built heritage, including buildings, sites, historic centres and cultural landscapes.The course aims at serving a wide range of conservation practitioners and decision makers by placing technical issues within the broader conservation context in order to link them to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concerns. The first part of the course will consist of an overview of the current practices of defining heritage, evolution of different concepts and key approaches currently used in built heritage conservation. The second part of the course will focus on the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issues pertaining to the conservation decision making process. The third part of the course will focus more closely on technical issues including documentation, conditions assessments and various treatments plus interpretation and public access. The final week of the course may be devoted to one-week module on a selected theme related to World Heritage which also has implications on heritage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in general.ObjectivesAt the conclusion of the course, participants will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critical processes in conservation in order to apply them at the macro/micro levels; improve their strategic planning skills relevant to heritage management; expand their awareness,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of current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in conservation of the built heritage; and enhance skills, judgments, and experience.MethodologyTraining will be based on a multiple activity model including lectures, case studies, practical hands-on exercises, site visits, group work, and classroom discussions. Participants will need to be active and involved during three stages: pre-course preparation, course attendance, and post-course follow-up, networking, and monitoring. During the course, participants will be considered as key resources by sharing their own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s, presenting case studies, participating in course discussions, and participating in group work and hands- on exercises.ParticipantsThe course is open to a maximum of 20 participants with at least four years of experience actively involved in the conservation of built heritage. Mid-career professionals and other decision makers in conservation from different disciplines (architects, archaeologists, engineers, planners, site managers, etc.), either in a position to influence practice or having the potential to do so in the short or medium term, are eligible. Those in a position to carry the messages of the course to a broad audience (for example, trainers who are able to reach a large audience over time) are encouraged to apply.Teaching TeamTeaching staff will be composed of recognized heritage conservation professionals having both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experience. They will represent the broadest possible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in their fields of expertise, and at the same time will be able to bring specific knowledge in order to fulfill each of the course components. In addition they will represent excellence covering a wide geographical scope.LanguageEnglish is the working language of the course. Candidates must have strong communication and writing skills in English. A certificate of language will be requested, if English is not your first language or if you have not carried out graduate studies in English.Course fee: € 900Travel, Accommodation and Living ExpensesParticipants will be responsible for their round trip travel costs to and from Rome. In order to cover accommodation and living expenses in Rome during the course, participants should plan for a minimum amount of 3,000 Euros for two months. Candidates are strongly encouraged to seek financial support from sources such as 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employers and funding agencies. In cases of proven financial need, and depending on the availability of funding from external sources at the time of the course, a limited number of partial scholarships may be granted.Certificate of AttendanceParticipants will receive a Certificate of Attendance upon successful completion of the course. Participants are expected to attend all lectures and activities over the full length of the course.ApplicationPlease fill the ICCROM application form (obtainable from ICCROMs web site) and send it together with the documents below to the email address: builtheritage2016@iccrom.org. In the event that it is not possible to provide a scanned version of the necessary photographs and signatures, it will be necessary to send a paper copy.- A full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vitae (in English)- A brief report (3-5 pages) answering the following questions:Describe a conservation project for which you are or have been actively involved. Include the appropriate contextual background (objectives, partners, support, etc.), a description of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and the strategic responses developed.In addition to the project described above, what other case studies might you be able to share during your participation in the course?What do you consider as your major achievement in the field of conservation of immovable cultural heritage?Application deadlineApplications should reach ICCROM by 28 August 2015 to ensure inclusion in our selection process.(Implementation of the course will be subjected to the approval of the ICCROM General Assembly that will be held in November 2015)

  • 2015-07-06 中国遗产

    中国土司遗产(Tusi Sites)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15年7月4日(当地时间),在德国波恩召开的第39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由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址、贵州遵义海龙屯联合申报的中国土司遗产通过审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童明康在代表中国政府的发言中表示,“土司遗址”申遗成功,使生活在中国西南山区的土家族、苗族和仡佬族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遗产保护理念在中国更广大区域和更多民族间得到传播,中国政府在文化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努力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肯定。

  • 2015-07-06 资质资格

    关于开展2015年度文物保护工程专业人员考核工作的第二轮通知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关于开展2015年度文物保护工程专业人员考核工作的第二轮通知各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资质单位:按照《关于开展2015年度文物保护工程专业人员考核工作的通知》的要求,为帮助参加考核的人员备考,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考核形式考核采用标准化试题,题型分为正误判断题、单选题和多选题,答题采用答题卡形式,阅卷采用机读答题卡生成考核成绩的形式。请报考人员考核前充分熟悉答题形式,以免考核中出现问题,影响考核成绩。二、考核科目和场次调整“文物保护法规和行业准则”与“通论”两科考核合为一场,仍保持两科考卷。考核场次的相应调整,将在协会网站“文物保护工程专业人员考核信息平台”公布,并于考场张贴。相关考场安排和考核要求的调整将由信息平台系统在考生准考证页面自动更新,请报考人员在7月15日后登录协会网站查看相关通知和自己准考证上相关信息的更新情况,并确认携带更新后的准考证参加考试。三、考核范围考核范围为《文物保护工程专业人员考核大纲》的范围。《考核大纲》中的重点参考书为主要考核内容。四、复习指南协会将于2015年7月初在协会网站“文物保护工程专业人员考核信息平台”公布复习指南以帮助参加考核人员备考。其中“文物保护法规和行业准则”和“通论”两科公布标准答案;其它科目不公布标准答案。五、免考本次考核对已报考的国家文物局专家库成员免考,免考内容包括“文物保护法规和行业准则”和“通论”,以及与专家库内所在专业分类相一致的报考科目。请相关报考人员于7月15日后登陆考核信息平台个人报名信息页面查询免考科目的通知。国家文物局专家库成员如报考了免考科目以外的专业科目,仍需参加该专业科目的考核。协会将对已收缴的免考科目安排退费。

  • 2015-06-15 协会动态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协会理事长童明康一行到秘书处视察并指导工作

    6月8日下午,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童明康,在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司长、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关强,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副司长、协会秘书长陆琼,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世界遗产处处长刘洋陪同下,专程来到协会秘书处视察工作,看望了新入职的同志,并与秘书处全体同志进行了座谈。童明康在对新同志的加入使秘书处再度繁荣表示高兴,对新同志起点好、融入快表示欣慰。童明康着重介绍了协会重点工作及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的发展状况。他指出,协会作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行业协会之一,影响力和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多年来,在国家文物局领导下,协会在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国内及国际上,知名度也越来越高。自我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申报第一批世界遗产以来,世界遗产事业发展迅速,现已成为拥有47处世界遗产、在国际排名第二的遗产大国,并保持了连续12年世界文化遗产申遗成功的纪录。这些成就的取得,与协会的努力和贡献分不开。近年来,世界遗产申报也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在申报数量、类型、分布等方面,越来越向没有遗产的地区和国家、多年内申遗没有成功的国家、名录上缺少的遗产类型等倾斜,中国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作为刚性任务的申遗工作更加艰巨,每年要同时推进三个项目的申遗工作。童明康理事长对新入职的同志提出要求,要求进一步学好专业,丰富自己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各种知识;尽快完成从学生到工作人员的转变,从学习者到工作者,从接受者到给予者的转变;不怕吃苦,努力工作,在协会这个平台上发挥出自己的特长,将来达到更高的水准,实现自己的理想。童明康同时希望秘书处团结、互助,创造良好的氛围,进一步把协会工作做好。最后,童明康理事长说,协会领导对秘书处寄予厚望,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不仅适应国际上对ICOMOS 中国委员会的要求,也要适应国内发展的需求。秘书处全体同志对领导的关怀和鼓励表示感谢,并表示将继续努力,进一步把工作做好。

  • 2015-06-07 资质资格

    2006年文物保护工程资质人员证章缴费时间变更通知

    通知:由于2006年文物保护工程资质人员证章缴费名单整理,缴费时间变更为2015年6月9日。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 二零一五年六月七日

  • 2015-06-03 总部动态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考古遗址公园第一次国际会议建议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考古遗址公园第一次国际会议建议2015年2月23-25日阿曼苏丹国.塞拉莱序言:考古遗址公园中有大量的已发掘出土及尚未发掘的文化遗存,如能进行适当地记录和分析,将为游客提供一种理解人类过去的特殊方式。为更好地实现其潜在价值,必须对其进行完好保存。已发掘区域必须由合格的专业人员实施保护,并向公众开放。这样考古遗址公园将成为遗产保护的媒介,同时还承担将相关科学和历史知识传递给公众的任务。有趣的是,考古遗址公园这一术语,既没有出现在《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的术语中,也无法在任何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指引文件、建议规范或宪章中找得到。尽管如此,阿曼乳香之路、印度尼西亚婆罗浮屠、约旦佩特拉古城等许多世界遗产地范围内都建有这类考古遗址公园。为此,参加2015年2月23-25日在阿曼苏丹国塞拉莱召开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考古遗址公园第一次国际会议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专家及学术机构提出了下述建议:“塞拉莱建议”参考下述文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体大会(1956年,新德里)制定的《有关考古发掘国际原则的建议》;《国际古迹遗址保护与修复宪章》,即《威尼斯宪章》(1964年,威尼斯);《欧洲考古遗产保护宪章》修订版,即《瓦莱塔条约》(1969年,伦敦;1992年修订于瓦莱塔);《关于采取措施禁止并防止文化财产非法进出口和所有权非法转让的公约》(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世界遗产公约,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考古遗产保护与管理宪章》(1990年,洛桑);《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奈良真实性文件》(1994年,奈良);《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国际文化旅游宪章》(1999年,墨西哥城);《保护水下文化遗产公约》(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西安宣言—关于古建筑、古遗址和历史区域周边环境的保护》(2005年,西安);《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附件3,第85-87页,文化景观,(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世界考古遗址管理中开发利用最佳实践的梅诺卡岛宣言》(2012年,梅诺卡岛)。提出了下述建议:1.“考古遗址公园”这一术语应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官方通用术语中,尤其是《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中;2.考古遗址公园包括:2.1 包括考古地面在内的考古遗存(地上及地下遗存,可移动及不可移动遗存)。考古遗址公园的面积至少应等同于考古遗存(考古遗址地)的地下面积。2.2 合理设计的景观,可确保对地上及地下考古遗产实施保护,并通过有效的阐释展示给游客。2.3 有效管理的区域,包括可控制的入口和适当的缓冲地带。3. 定义:考古遗址公园将科学研究与公众有机联系起来。考古遗址公园是一个有关遗产资源价值及相关土地范围的限定区域,是面向公众进行遗产阐释、教育及休闲娱乐的潜在资源,必须进行保护和保存。考古遗址公园实施的活动应遵守下述约定:考古发掘: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公众应能方便进入考古遗址公园里的发掘区域,为此必须考虑下述参数:确保游客可安全进入发掘区域,确保游客的人身安全(包括儿童及其他有特殊需求的游客),确保游客行为不会损害考古遗存。应修建可通往发掘区域的通道。应依据国际道德标准进行最低限度的发掘,同时易于向公众阐释。如有可能,应采取非破坏性的措施来调查考古遗址。进行发掘和保护工作时,应确保对现场考古遗存进行足够的保护,且易于向公众阐释。另外,应清晰地标示出整个考古环境的外部界限。如有可能,现场应有科学的考古发掘记录文字及相关保护文档。保护:考古遗址公园的保护目标应与所适用的国际标准相一致。必须尊重所展示的、完好保存的历史遗存的真实性及完整性特征,且应有科学的文字记录。严禁开展非科学的重建工作。在考古区域外围开展重建工作是可行的,但前提是必须有明确的界定,进行完好地文字记录,并真实地加以展示。所有情形下的措施都应是可逆的。遗产保存的首要目的是保护那些为现在及未来提供科学研究的原始资料。应考虑将现场可移动物品保留在原地加以保护。如确保能进行有效的保护,博物馆中展列的物品可送回原考古发掘地进行特殊的、限时的展示。可使用三种方式来替换某些原始材料,来实现对游客的教育:原物归位:适用于当一个物件坠落后仍完好保存、可清晰辨认其原来形状和位置的情况。原物归位是非常精细的科学,可使用多种工具(如电脑建模等)来保证其可行性。合并:使用新型材料对历史结构中不牢固的部位或有裂陷的地方进行加固,目的是将该结构恢复至稳固和安全状态。必须明确标示所使用的新型材料。解释性加固:适用于完全可逆、可重新处理、且不会对原有材料造成损害或破坏原始环境的情况。所有新增加的材料都应能清晰地与原材料区别开来。现场管理和保护:有效的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应能配备一定的人员、设备设施及相应技术,以便于:保存考古景观内所有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特性;保护游客的人身财产安全;向游客提供具有教育意义和令人愉悦的良好体验;按照遗址地保护的需求制定相应的考古研究规划,提供相关信息来促进游客的参与,推动遗址地保护;在确定所需资产的基础上设立分区规划及管理机构,负责获取、维持和分配目标1-4中所必需的项目和活动资源。有效的公园管理必须尊重当地环境并与周边社区相联系。总之,必须确认管理的四个领域。在国际、国家及地方层面促进基本利益相关方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如,社区、企业等)。提供人员培训、财政预算及技术服务。对遗产结构、地下遗产、人工遗存等进行研究、监控和保护,保护自然资源。提供紧急医疗服务、搜索和营救、执法机关、游客中心、阐释中心、教育及维修维护等。按照公园的复杂程度设立适当的管理机构。对考古遗址公园的管理必须辐射到公园周边区域,因为周边区域的开发可能对公园内部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造成负面影响。相反,如果公园得到有效管理,周边社区也将成为保护保存行动的有力助手,产生良好的经济及社会效益,促进与公园管理之间的有机联系。如适用,应清晰标示出整个考古环境的界限及缓冲区。尊重视觉上的完整性。遗产的教育意义:知识和信息的有效传递是技术科学与公众信息之间的桥梁,在将考古遗址公园的信息传递给不同观众的过程中起到中心作用。根据195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德里建议》中的相关指导方针,应在考古遗址地建立博物馆和阐释中心,以存放遗产地上的可移动遗产。为此应开展有效的、互动参与的可视化(形象化)项目,作为向游客传递说教信息的平台。考古遗址地是主要的历史渊源,可以利用遗址地的外围空间,进行民族考古学试验,或向公众进行形象展示。考古发掘地和公园内也应建立相应的信息系统。如有正式的阐释和游客服务规划,则能更有效地进行说教。景观美化:对考古遗址地进行景观美化的主要目的是保护考古遗存的表面不受破坏,成为科学信息系统的主要来源。无论是部分考古遗存不再进行发掘,或者已发掘的部分将会回填,都应对所裸露出的考古地面进行景观规划,以创造视觉景观或新的观察点。通常来说,可视屋棚是考古景观必不可少的要素,应仔细研究或进行复制,以增加景观的可阐释性,同时不应对考古材料造成破坏或对游客产生误导。导引系统应包含相应的通道,通道上设有必要的导引标识,标明旅程的长短等等。通道还应作为应急道路使用。应在一定间隔内设有保护避难所和休息处。景观美化和精心栽种的植被可为游客提供有用信息。考古遗址公园内种植的植被不应破坏考古环境 (地上及地下环境)。塞拉莱2015年2月25日

  • 2015-05-27 会员动态

    2015年4月加入协会会员名单

    个人会员(37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徐桐、刘彦伶、梁雅卿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建筑历史研究所:孟菲、唐薇、闫金强、沈宁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张春彦、曹鹏、张龙、吴葱、张凤梧、李哲、朱蕾、李严、谭立峰、杨菁北京国文琰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有限公司:毕燃、蔡晓萌、陈彬彬、陈斯雅、冯雨乔、韩婧、黄玉洁、贾玥、雷娴、李梦静、李宁、李天宇、刘晓蕊、王麒、王帅、辛欣、张娜、庄宇晨苏州市东南文物古建筑研究所:夏丽君苏州市文物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沈华团体会员(2家)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天津大学

总数:565 首页 54555657585960616263 末页 页数: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