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遗产

  • 2019-09-19 中国遗产

    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创新实践推荐案例征集暨经验分享论坛预告

    根据国家近年来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方面的方针政策,为总结近年来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中的管理经验和优秀成果,特向全国范围展开推荐案例经验征集。本次征集案例重点关注保护到活化利用的过程中,遗产资源的管理方在立法保障、职能完善、部门协作、资源整合、机制设计、模式创新、程序控制、能力建设等方面的探索实践,从中分析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在管理中遇到的瓶颈和挑战,共享具有创新性的解决路径、方法和工具,探索文化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的长效机制,总结这些经验成果展现的中国特色与智慧,探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和活化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征集内容:本次推荐案例的征集关注管理与实践的结合。征集对象应突出管理措施和项目实践两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创新成果。两者之间要有对应关系:管理措施为项目实施提供了重要的支持或保障,使项目实践取得良好收效;实践成果能反映管理措施创新实践成效,或者项目实施、运营反馈对管理措施的完善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管理措施指立法或政策、管理机制、管理工具等方面的成功经验或创新成果。这些措施可能包括:地方性立法或政策文件、当地传统的管理系统、行业协会或社区自治管理系统、慈善机构或基金会等制定的管理制度、私人所有权下的管理制度等;相关各类有可操作性的规划。项目实践指以具有保护身份的文物古迹为主体对象,已投入运营的保护与展示利用项目,或形成可持续的活化利用模式的文化活动等。征集方法:征集发出后,业内单位和公众均可填写表格,推荐案例。根据相关指标,选取有代表性的案例。评价指标:基本原则•在遗产保护管理、利用等过程中具备一定的创新性,对行业有启发甚至有所突破的案例或政策。•在遗产保护管理、利用等过程中,其采用的方式符合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有利于保持遗产资源的健康状态,且不会在长期和未来对遗产构成潜在的威胁。特色指标ž 1(政策创新)-管理系统对活化利用模式有完善的政策支持和有效的运营管理,可以形成长效机制;ž 2(加强合作)-多种保护身份对应的政府部门之间,特别是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之间,单一保护身份相关政府部门之间、政府部门与社会团体之间为活化利用建立起有效的合作、协作关系,同时活化利用过程有助于加强相关合作与协作;ž 3(价值阐释)-活化利用方式与遗产价值主题相契合,并有利于提升公众对遗产的认知与保护意识;ž 4(效益平衡)-活化利用模式在社会和经济效益方面有良好的兼顾和平衡,使遗产价值可持续的发挥作用;ž 5(尊重传统)-管理制度和机制尊重社区的文化多样性,尊重社区传统,并能智慧地吸收借鉴传统管理模式中的经验,通过当代的活化利用增强传统社区的文化纽带,激发社区的文化自信和生命力;ž 6(服务社区)-开放和活化利用功能积极服务于遗产相关的社区、社群的需求;ž 7(社会参与)-活化利用模式推动社区参与、社会参与方面有良好的机制和实施效果,相关机制针对遗产地的特色对特定的利益相关者有充分的考虑并有成效;ž 8(社会影响)-活化利用案例在符合遗产保护原则的前提下,其使用模式多样,服务人群广泛,数量达到一定规模,产生积极正面影响,得到社会广泛认可,能从正面宣传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工作。推荐类型:综合案例-案例具有一定规模,实践经验覆盖的工作层面较全面,形成较系统的管理机制和模式,在多项评价指标上有较出色的表现,取得显著成效的案例。特色案例-在遗产保护管理利用模式上有独特性、代表性,实践经验至少在特定工作层面有创新性,在某项评价指标方面表现突出,对同类问题具有典型参考意义的案例。整体组织流程:9月底-10月初,征集案例,筛选、推荐;10月11日,案例征集截止;10月21日,宣布入围案例,并通知受邀主旨演讲嘉宾;11月1日,2019国际建筑遗产保护与修复博览会期间举办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创新实践经验分享论坛,颁发证书。11月-12月,陆续通过媒体对本次活动和典型案例做介绍推广,收集反馈信息。协会将邀请入选方案,在第三届国际建筑遗产保护与修复博览会分享。经验推荐会分享案例筛选:推荐会分享主体:遗产保护管理的责任主体综合分享案例(5项)是本次活动最综合、重要的案例——主要针对管理机构。针对在实践过程中,遗产保护管理利用等工作层面较为全面,取得显著成效的案例。本类案例不仅有一定规模,而且政策机制比较系统完善,且在多部门合作、社区参与或保护管理效果等多个层面比较有成效的案例。特色分享案例(5-10项)对应特色案例,在符合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在某项评价指标方面表现突出,对同类问题具有典型参考意义的案例。受众群体除本项工作组织方及专家学者、发言与评奖人员外,本次会议活动潜在参与人员包括:•文物保护行政部门人员,尤其是遗产地保护管理政策的制定者•国内各遗产地管理部门人员,其一方面可能因政策解读问题需要寻求解决遗产保护管理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也需要在会场寻找解决问题的资源•相关设计单位与咨询机构(尤其是对遗产保护管理模式与政策解读感兴趣或有实际需求的人员)•正在或有意愿参与遗产保护管理的社会组织、机构、企业与个人参会模式结合第三届国际建筑遗产保护与修复博览会论坛进行报名参会。主办方: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承办单位:清源视野文化咨询有限公司支持机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国家遗产中心北京建筑大学建筑遗产研究院城市遗产活化联盟相关媒体联系人与投稿邮箱:清源视野文化咨询有限公司:咨询电话:010-82527963-8212贾滨:jiabin@conservision.com王潇翔:shawnwong@conservision.com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洪韡:icomoschina@icomoschina.org.cn附件:遗产活化管理实践优秀案例推荐表

  • 2019-06-14 中国遗产

    预告|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2019年年会将在重庆大足召开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年会是我国世界文化遗产领域的年度性工作会议。年会旨在为政策制定者、一线管理者、专业工作者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搭建交流平台,针对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汇总讯息、汇集经验、汇聚智慧;共同探讨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探索发展路径。年会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实践为工作基础,对话国际最新理念,对接国内遗产地工作实际,通过促进遗产地监测工作的开展,提升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管理水平。自2013年以来,年会已成功举办六届。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2019年年会将于2019年6月18日至19日在重庆大足召开。本届年会由国家文物局、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大足区人民政府指导,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大足石刻研究院共同主办。 年会以“规范遗产监测、优化保护管理”为主题,包括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年度报告、学术沙龙、《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工作指南》解读及大足石刻监测工作调研等主要内容,届时还将评选年度优秀监测报告。 本次大会将有来自全国2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及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文物管理机构代表、遗产地代表、世界文化遗产相关机构代表和业内专家参会,交流分享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监测的先进经验。大足石刻半身巨佛——宝顶山释迦牟尼涅槃图 重庆大足区的陡峭山坡上保存着举世无双的五组系列石刻群,建造年份最早可以上溯到九世纪,最晚则建于十三世纪。最大的一组石刻群位于北山,分为两处,它们依着高达7到10米的崖面而建,绵延近300米。超过一万尊摩崖石刻陆续于九世纪末至十二世纪中叶开凿完成,造像题材主要是佛教密宗及道教。其铭文带领我们一探历史究竟,了解宗教信仰,断定开凿年代,鉴别历史人物。十一世纪末期的宋代石篆山石刻长逾130米,石刻内容集释(佛教)、道(道教)、儒(儒教)“三教”为一体,世所罕见。宋代石门山石刻初凿于十二世纪上半叶,长72米,题材以佛教、道教造像为主。南山的宋代石刻开凿于十二世纪,崖面长达86米,题材以道教造像为主。宝顶山圣寿寺附近U型湾(大佛湾)及小佛湾内的两处石刻开凿于十二世纪晚期至十三世纪中叶,它们展现了佛教密宗石刻艺术的精华。其中大佛湾向西延伸约500米,包括31组石刻造像,既有佛教密宗主题,也刻画了牧民放牧场景和日常生活场景。 大足石刻以其宏大的规模、高超的美学价值、丰富的造像题材以及完好的保存而闻名遐迩。作为九世纪至十三世纪中国石窟艺术最高水平的代表,大足石刻不仅表明了释、道、儒“三教”在中国和谐共处,也确凿无疑地证明了当时石窟艺术对世俗生活刻画的日益关注。遗产地大量的石刻造像与详实的文字史料,展现了这一时期中国石窟艺术与宗教信仰的剧变与沿革。宋代石窟艺术巅峰之作——北山转轮经藏窟 标准I:大足石刻美学价值之高,风格和题材之多样化,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水平。 标准II: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密宗,与中国的道教和孔子儒家在大足石刻造像中三教合一,首次形成了影响深远的三教和睦相处的现象。 标准III:在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宗教信仰兼收并蓄的现象在大足石刻这一特殊的艺术遗产中得到了具体而形象的表现。 一曲人间父母挚爱的颂歌—宝顶山父母恩重经变 完整性:大足石刻保存完整,是中国石窟艺术群中保存最完好者之一。五组石刻群中的每一组都包含在各自划定的遗产区和缓冲区之内,为完整保存这些造像本身和所依存的自然、人文环境及其承载的历史信息提供了保障。 真实性:大足石刻历史上未遭受大的人为和自然灾害破坏,完整保存了建造时代的特点及价值。在现代保护维修中,严格遵守“不改变原状”的原则,其设计、材料、工艺、布局等方面至今均保持了历史的真实性。在对造像主体进行保护的同时,注重其周围自然、人文环境的保护,基本保持了历史规模、原状和风貌,从而最大可能地保留了其作为宗教艺术的世俗信仰、文化传播和社会教育功能密宗流传的实物见证—宝顶山柳本尊行化事迹图保护和管理要求 大足石刻受到不同行政级别遗产保护法律法规的保护,其中包括国家制定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遗产保护法律,以及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布的《重庆市大足石刻保护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确保了遗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不被损害和削弱。当地政府把大足石刻的保护管理纳入了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满足了大足石刻保护管理的需要。 依据《大足石刻保护总体规划》,通过建立和完善大足石刻监测系统,制定科学、严格的维修保护计划和管理措施,以及培养具备专业素养的保护人才队伍,全面开展大足石刻保护管理工作。三界轮中万种身——宝顶山六道轮回图石窟艺术凤毛麟角之作—石篆山文宣王龛(图片来源:大足石刻研究院提供)

  • 2019-05-23 中国遗产

    《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单》新增万里茶道等6项遗产

    今年,国家文物局将万里茶道、海宁海塘·潮文化景观、济南泉·城文化景观、石峁遗址、西汉帝陵和唐帝陵6个项目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受国家文物局委托,参照世界遗产申报程序,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在预备项目的遴选和评估工作中开展了专业技术咨询工作。下面介绍最新入选名单的6个项目情况。万里茶道“中-蒙-俄万里茶道”是古代中国、蒙古、俄国之间以茶叶为大宗商品的长距离贸易线路,是继古代丝绸之路衰落之后在欧亚大陆兴起的又一条重要的国际商道。该线路南起中国南方的山地产茶区,经水陆交替运输北上,经汉口、张家口集散转运,过库伦后一直延伸至古代中俄边境茶叶通商口岸城市恰克图完成交易,而后辗转销往西伯利亚、莫斯科、圣彼得堡和欧洲,干线总长14000 余公里,沟通了亚洲大陆南北方向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文明的核心区域,并延伸至中亚和东欧等地区。 万里茶道的要素构成复杂、管理机制多元、活态发展特征显著,遗产辨析和保护管理需要不断突破既有文物保护体系的经验,具有技术发展和创新潜力。“万里茶道”申遗工作是支撑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文化举措,复兴万里茶道对中、蒙、俄的文化交往、商贸往来和共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这一近代全球化商贸主题类遗产在中国文化遗产体系中具有稀缺性,对各遗产地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复兴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万里茶道线路概览万里茶道中国段路线图万里茶道贸易流程图万里茶道中国段主要遗产要素类型海宁海塘·潮文化景观 海宁海塘·潮文化景观位于浙江省海宁市南的钱塘江河段、滨河地带,分布范围11052.3 公顷,由海宁段海塘纵深防御体系(总长约32公里)及海塘管理机构、潮及潮文化史迹、乾隆南巡史迹五部分价值载体、15处遗产要素构成。 遗产核心是自唐代起修葺至今并仍捍卫着钱塘江北岸的海宁海塘体系和人类与之博弈千年之久却又无法不叹服于其自然伟力的的钱塘江潮。海塘纵深防御体系是人类与“海”争地的直接见证;钱塘江潮是文化景观形成的缘起和动因,并因之产生了观潮、祭潮、镇潮等民俗以及与钱塘江潮相关的诗词书画等,是支撑所有价值的自然基础。海塘修筑管理机构则是国家海塘建设制度的产物,体现了“大一统”的政治理念。潮文化史迹综合体现了海宁地区因海潮而产生的独特民俗信仰,包括对潮神的崇拜祭祀、通过巫术镇潮、观潮等。乾隆南巡史迹也是清代帝王重视海宁海塘建设的结果,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一统”的政治理念。 这些景观要素从不同方面共同支撑了海宁海塘·潮文化景观的整体价值,价值载体构成完整,保存真实,能够体现文化景观的代表性价值。尤其是在钱塘江现存海塘中,海宁海塘纵深防御体系遗产要素最为完整,保存长度最长,古海塘持续利用至今的典范。盐官观潮钱塘日出 张力可/摄影安澜塔落日 潘天龙/摄影海神庙大殿济南泉·城文化景观 “济南泉·城文化景观”以泉为基础,在岩溶地下水系统冷泉集中出露环境中形成,起源于公元3世纪,发展于公元8-11世纪、成型于公元12世纪,繁荣于公元16-19世纪。它是济南聚落发展的过程中基于济南岩溶水系统冷泉集中出露所形成的特殊泉水环境,经过人与环境的长期互动和演进而最终形成的独特大型聚落冷泉人工利用循环体系。“济南泉·城文化景观”集“导蓄”结合的城市水利系统、丰富多样的泉水利用模式、具有地域特色的泉水生活传统、寄情泉水的文化审美与表达于一体,是济南古城生成与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是济南古城历史空间格局形成的重要基础,更是济南泉水文化孕育发展的重要载体。“济南泉·城文化景观”涵盖了泉水、泉水公共空间、泉水街巷、泉水园林、泉水宅院、泉水寺庙、人工水道、人工湖泊、人工渠系、水闸及城墙共计10类89处遗产要素点。充分代表了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聚落泉水资源利用体系的独一类型,凸显了济南人民水环境治理与利用的高度智慧,对今天人类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趵突泉黑虎泉曲水亭街王府池子石峁遗址 石峁遗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高家堡镇东侧,秃尾河与其支流洞川沟流汇的梁峁区域。石峁遗址体量恢弘,总面积约408万平方米,由190万平方米的外城,210万平方米的内城和8万平方米的皇城台三座基本完整并相对独立的城址组成,呈现以皇城台为中心,内、外城半包围环绕的套环结构,规模远大于年代相近的浙江良渚遗址(约290万平方米)和山西陶寺遗址(约300万平方米),是目前所见我国规模最大的龙山时期至夏代早期阶段城址。 石峁遗址具有规模宏大的格局、完备的城防设施、层次分明的聚落分布和精美的玉器文化,它是我国北方地区一处大型中心聚落遗址,反映了我国古代龙山时期至夏代早期的文明特征,为探究中华文明起源形成的多元性和发展过程提供了新的考古依据和研究方向,对进一步理解“古文化、古城、古国”框架下的中国早期文明格局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石峁遗址航拍鸟瞰图外城东门北墩台北墙皇城台东护墙北段上部皇城台大台基南护墙出土石雕西汉帝陵 西汉帝陵是中国发展史上第一个黄金时期西汉王朝(公元前202-公元8年)修建的帝王陵墓,共有11座帝陵,分别为汉高祖长陵、汉惠帝安陵、汉文帝霸帝、汉景帝阳陵、汉武帝茂陵、汉昭帝平陵、汉宣帝杜陵、汉元帝渭陵、汉成帝延陵、汉哀帝义陵、汉平帝康陵,各陵墓构成包括帝陵、后陵、陵邑、陪葬墓、丛葬坑等。西汉帝陵规模庞大,气势宏伟,除文帝霸陵外,其余均有高大的封土和规整的陵园,整体布局集中,其中9座分布在渭河北岸的咸阳塬上,文帝霸陵和宣帝杜陵分别位于西安东郊的白鹿塬和西安东南的少陵塬上。高祖至宣帝的7座帝陵均配置有陵邑,其中5座位于咸阳塬上,故咸阳塬又称“五陵塬”。 西汉帝陵作为当时社会的最高丧葬礼仪,是西汉时期封建制度及封建社会文化的突出见证,为中华文明体系形成初期的政治制度、礼仪规范、陵墓制度、文化艺术的发展和传承提供重要而独特的见证,是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发展演变过程的重要阶段,同时反映了西汉时期游牧与定居、中国与中亚、西亚等人类文明的交流;并以宏大的时间与空间尺度、科学规范的规划布局、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世界陵墓景观和规划设计的杰出范例,被誉为“东方帝王谷”。杜陵帝陵封土汉阳陵陵园航拍图马踏匈奴石刻茂陵博物馆全景唐帝陵 唐帝陵是中古时期中国农业文明鼎盛的朝代唐王朝(618-907)修建的帝王陵墓,在关中地区共有18座,以年代为序分别为唐高祖献陵、唐太宗昭陵、唐高宗和武周女皇武则天合葬的乾陵、唐中宗定陵、唐睿宗桥陵、唐玄宗泰陵、唐肃宗建陵、唐代宗元陵、唐德宗崇陵、唐顺宗丰陵、唐献宗景陵、唐穆宗光陵、唐敬宗庄陵、唐文宗章陵、唐武宗端陵、唐宣宗贞陵、唐懿宗简陵、唐僖宗靖陵。这些唐陵分布在关中平原渭河以北北山山脉各山峰的南麓,东西向绵延150余公里。唐代帝陵的营建可分为两种类型:“封土为陵”和“依山为陵”,以后者为主,有14座唐代帝陵属于“依山为陵”。 唐帝陵以其至高的级别、典范性的规制与丰富的随葬品是构成唐文明的重要标识性内容,并因唐代强盛的国力和对外开放交流的胸襟,使其成为东西方及东亚地区思想文化、宗教观念、丧葬礼仪交流的重要体现,展现了唐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其“依山为陵”的葬制、系统严谨的规划布局、宏大的体量格局使其成为世界陵墓景观和规划设计的杰出范例,在世界陵墓建设史上拥有重要地位。乾陵全景元陵全景乾陵蕃臣石像乾陵黄昏 《世界遗产预备名单》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申报过程的重要环节和前提条件;也是对世界遗产委员会和缔约国十分有益的规划和评估工具。按照《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要求,国家文物局制定《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并进行动态更新。 *文字和图片均由遗产地提供。

  • 2019-05-17 中国遗产

    关于举办“2019上海国际建筑遗产保护与修复博览会“的通知

    ​2019建博会通知详见如下:

  • 2019-04-19 中国遗产

    乡村景观,不同行业的大咖们怎么看?

    文字整理: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 李静、蒋欣怡、苏晓彤、张子璇、韩杏沅 4月18日下午,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围绕今年的国际古迹遗址日主题——乡村景观,举办了主题沙龙——多元视野下的乡村景观。乡村景观遗产作为最常见的一种演进型文化景观,不仅是文化遗产领域的课题,更是涉及多个行业、需要多重视角去共同关注的议题。本次主题沙龙,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邀请了文物、建筑、农业、旅游、互联网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共聚清华大学,向大家讲述他们各自眼中的乡村景观。小编有幸现场记录了各位主讲人的精彩发言呈现给大家:文物学者眼中的乡村景观——《乡村景观与可持续发展》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 宋新潮 保护乡村景观的一个思路是生态博物馆。这保护包括整个景观、生产、生活、村民以及相关联的一切物质性或非物质性的文化遗产。提高民众对于本土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村民对于乡村保护与管理的参与意识是至关重要的。保护乡村景观是保护乡村的整个发展过程,而非某一固化的发展阶段。这种保护理念立足于一个发展的、活态的整体性保护原则,既考虑到遗产和环境的保护,也考虑到生活、生产方式的保护。 我们需要可持续发展,需要从不同的视角下理解乡村景观的概念,需要全体社会参与保护乡村景观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农业学者眼中的乡村景观——《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乡村景观的精彩》农村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副巡视员 戴军 乡村景观保护的核心是遗产与社会的关系,农业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等其他遗产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它的活态性,它是人与自然农业地区协同进化的典型代表。整个农业系统中必须有农民的参与,才能构成农业文化遗产,是他们一代一代生生不息繁衍劳作,才使得农业文化遗产得以存续并取得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国农业文化遗产镌刻着人类文明的印记,记录着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智慧承载着中华儿女最深刻的文化需求和情感依托。住建学者眼中的乡村景观——《传统村落 传承历史 面向未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处长 苗喜梅 近年来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相关部门围绕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做了大量的工作。 第二,推进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守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的主要载体。 第一,下一步工作将围绕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发展,进一步规范保护与管理机制,加大政策指导和监管力度,探索活化创新和传承的机制。农遗学者眼中的乡村景观——《农业文化遗产与乡村景观:区别与联系》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地理资源所资源生态室主任、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科学咨询小组副主席农业农村部全球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闵庆文 农业文化遗产具有活态性、复合型、战略性、多功能性、濒危性的特点。以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为例,讲述了包括农业育种、稻鱼综合种养、水资源涵养、文化因素等在内的景观特点及遗产价值和重要意义。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关键是让遗产拥有者和保护者受益,需要建立三个机制:以生态与文化保护补偿为核心的“政策激励机制”、以有机生产、功能拓展、“三产”融合为核心的“产业促进机制”和由政府、科技、企业、农民、社会构成的“五位一体”的“多方参与机制”。我们应记住农业文化遗产是关乎人类未来的遗产,保护应进行动态保护与适应性管理,首先要保护的是农民、农业。旅游学者眼中的乡村景观——《传统村落的绅士化与乡村社会景观变迁》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 吴必虎 中国的乡村绅士化为乡村迎来了新的机遇,带来了乡村机构的变化,为整个国家带来新的机会。乡村的绅士化要掌握好绅士化的度,乡村本身的风光景色、文化遗产与城市人建立房屋相结合,共同发展“故乡重构”。在不忽略建筑因素和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社会景观。将“工作地附近的住所”与“度假地的房屋”相融合,逐步以大城市为首由东部向中部逐渐扩展的趋势发展乡村“绅士化”。在此发展过程中,城市户口的开放,农村土地进入市场之后是自然的事还是法人的事,都将成为考量的重要因素。旅行家眼中的乡村景观——《阡陌之路 country road take me home》穷游网总裁 蔡景晖 游子久不归,不知陌与迁,阡陌就是回家的路。乡村景观以及文化遗产,在今天的城市人眼中就是一个家的概念,是对故乡的憧憬,乡村对于城市人最重要的区别是节奏,很多人都在我们的APP分享了在乡村居住的体验,分享能让自己与当地的节奏一同呼吸的一家酒店,一个客栈,这是乡村分享中非常关键的一点。做好乡村遗产酒店,能够决定旅行者是否住下来,体会当地的那份韵律和美。新媒体眼中的乡村景观——《山里的好风光,世界的好风光》抖音‘山里dou是好风光’项目负责人 朱凌 抖音用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四个项目主要有:山货上头条—即打造农产品品牌,山里dou是好风光——即文化旅游项目,三农合伙人——即各行业专家共同致力于乡村振兴,培训计划。乡村大有可为,它也许有一些落后的风俗,但乡村也很潮流,“ 山里dou是好风光”项目把信息的导线引向农村,不仅开发了旅游业,带动乡村旅游业发展,帮助乡村实现真正脱贫,更让乡村振兴返乡创业很简单。建筑师眼中的乡村景观——《乡村景观视角下的景迈茶山村落保护》北京国文琰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所长 邹怡情 乡村景观遗产是活态的遗产,要进行动态的管理。我们建筑师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在乡村遗产保护中能做些什么呢?以景迈茶山为例,每一个茶树都有它的生死,随着绵延了上千年的茶叶生产发展,茶林的村落也有其漫长的发展过程,并且建立了一种非常复杂的遗产地体系。我们从研究传统民居的演变、分析建筑细部特性,研究民族间的细微差别,研究村民的精神层面的信仰等等,才能制定出合理的乡土建筑维修的原则和策略。 我们应当尊重村民自己的选择,他们愿意在这样一个空间中生活,认为这样是好的。我们建筑师所能做的就是尊重他们的选择,用我们的专业技术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沙龙总结主持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理事长吕舟 本次沙龙围绕乡村景观的主题,强调了“融合”的概念。首先,提出了要将保护传统村落和改善村民生活相融合,强调了村民的参与意识并努力提高村民对于自己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其次,要将乡村景观所包含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乡村景观的复合型特点需要我们重视其物质性与非物质性内容的复杂互动关系,从而实现可持续性的立体式保护。其三,是乡村保护和传统生活方式的结合,保护乡村景观的过程中,要尤其关注其中的“人”的生产生活方式,这样的保护才是活态的、可持续的。另外,也要重视遗产保护和新兴媒体的结合,遗产保护借助新媒体可以进入到更多人的视野中,从而搭上社会发展的快车,融入到国家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中去。主题沙龙上汇集了多元的声音、多样的视野,从不同角度为我们解读了乡村景观的概念与保护,展现了乡村景观的保护现状,并为我们的保护传承提供了更加客观、理性的路径,引人深思。 看完上面的讲课集锦,有没有对各位嘉宾所讲的详细内容超级期待?我们接下来将分期介绍嘉宾演讲的详细内容,让大家能够更完整的了解各界眼中的乡村景观。

  • 2019-03-12 中国遗产

    “析情探路——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与改革发展” 学术研讨会预通知

    2016年全国文物工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工作作出“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的重要指示。这一命题的提出,事关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事关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以及对外传播,引起了相关行业和部门的高度重视。2017年经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向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下达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究”(批准号:17@ZH018)。 为了推进“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研究”课题的开展,分析研究文物工作改革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课题组拟于2019年9月召开“析情探路——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与改革发展”学术研讨会(具体时间地点第一轮通知中确定)。素闻您在文物及相关领域的丰富经验和学术造诣,诚挚邀请您届时莅临并发表演讲。现就会议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会议主题 围绕文物资源和文物工作的战略定位,就当前文物保护利用中的热点、重点、难点和关键领域与问题展开深入交流与讨论,探索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理论体系和实现路径,以及文博机构与文博行业发展改革的建议与对策。二、会议内容会议研讨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物工作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在国家“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总体布局中的地位与作用;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构建与讲好中国故事;文物保护利用中的责权利关系;新时期博物馆的责任与使命;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文物保护工作格局;文物行业改革方向及其关键问题等;……三、参会要求1.有意参会者请于2019年7月底将报名信息、会议论文及摘要(或发言题目)发送至课题组邮箱(xiqingtanlu@126.com),(见附件——报名表)。2.课题组将于8月底根据报名情况发送正式邀请函,并择优安排会议报告发言。3.论文要求:(1)紧扣主题,观点鲜明,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创新性,有较高的学术价值;(2)论文格式需符合学术期刊的要求,包含题目、摘要、关键词和正文,参考文献引用规范;(3)论文字数控制在10000字左右,摘要500字左右为宜。四、会务联系人和联系方式何老师 010-84649577;13621078793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2019年3月8日“析情探路——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与改革发展”学术研讨会报名表

  • 2019-02-21 中国遗产

    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张文彬逝世 ,先生一路走好!

    2019年2月20日中午12时31分,中国博物馆协会名誉理事长、国家文物局原局长、中国博物馆协会原理事长、国际博协终身荣誉会员张文彬同志,因病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82周岁。张文彬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定于2019年2月24日(周日)上午九时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东礼堂举行。张文彬同志千古!张文彬,1937年7月生,山西浑源人。中共党员,1963年参加工作,大学学历,教授。1958年在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学习。1963年任洛阳博物馆馆办负责人。1966年在中共洛阳市委宣传部、洛阳博物馆、洛阳市文艺工作团、洛阳市文教局工作。1974年任郑州大学历史系教师、副主任。1983年任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1986年任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1990年任中共河南省委副秘书长、秘书长、办公厅主任,中共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高校工委书记。1996年1月任河南省人大副主任。1996年5月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1997年至2002年任文化部党组成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2002年4月至2008年12月担任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国际博物馆协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2008年12月被推举为中国博物馆协会名誉理事长。2013年8月被国际博协全体大会授予终身荣誉会员称号。第9、10届全国政协委员,第10届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委员。——延伸阅读——张文彬谈博物馆与城市文化建设2007年,张文彬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演讲时说:在当今的城市文化建设中,博物馆需要在一种新的、最广泛联系的框架内重新思考它的作用和目标,但博物馆在帮助人们架起现实与历史之间桥梁,从而认识过去,把握今天,探索未来的重要作用和其公益性职能是不会变的。同时,在城市新文化构建中,博物馆也必将起到各种文化融合和催化作用,成为促进文化理解,鼓励文化对话的重要渠道。博物馆的发展前景是广阔的。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加强博物馆建设,实现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也必将推动博物馆事业的新发展。(2007年6月10日)张文彬:文质彬彬护文物/ 谢文英 徐婉飞 /□保护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绝不仅仅是文物部门和专家学者的事情。作为一名老文物工作者,我有责任让更多人认识到盗窃、走私文物犯罪的严重危害性,提高全社会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道德感和责任心。□大运河的保护越早越快越好,力度越大越好。否则,那些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和自然生态环境就会不可避免地遭到破坏,运河文化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就会不复存在。任职国家文物局局长组织追回3000余件走私文物1996年7月,刚刚走马上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就踏上了一条漫长而艰难的文物追索之路。1995年2月20日,我驻英使馆向外交部和国家文物局发回急电,称英国警方查获一批可能为中国文物的物品。经我国专家鉴定,这批文物大部分是近年来从我国境内盗掘出土的,其中很多珍贵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科学价值。年代最早的为新石器时代,晚至明清时期,中间几乎没有间断,时间跨度之长令人咋舌。依照英国法律,对发生在其他国家的犯罪进行起诉是有限制范围的,审理此案的英地方法院决定不起诉走私犯罪嫌疑人。查扣文物的英警方也称如果我方不介入民事诉讼,按照英国法律,其必须把查扣物品退还犯罪嫌疑人。由于英国没有参加《文化遗产公约》和《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公约》,所以拟放弃追查。一时间,走私犯罪嫌疑人气焰格外嚣张,我方追索工作变得异常艰难。双方处于僵持阶段,张文彬借率团参加伦敦大英博物馆举办中国文物展开幕式之机,专程拜会了英警方有关负责人,了解案情进展,并郑重表示:英国虽未参加有关返还走私文物的国际公约,但作为国际刑警组织的一员,英警方有责任、有义务协助破获这一非法走私文物的犯罪案件,希望双方共同合作,打击文物走私犯罪活动。回国后,张文彬立即向国务院和文化部作了汇报,引起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时任国务委员李铁映指示国家文物局要“千方百计,追还文物”。在国务院办公厅的部署安排下,很快成立了由外交部、公安部、司法部、国务院港澳办、最高人民检察院、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等单位有关人员,以及著名法学家、律师共同组成的“追索英警方查扣走私中国文物工作小组”,张文彬任组长。经多方努力,追索小组于1997年1月决定,以英地方法院蔑视中国国家豁免权为由,由代理律师向英方提出将此案移交英上诉法院审理的要求,从而迫使英地方法院作出决定:冻结全部文物、直到中方正式参与民事诉讼时为止。在这种情况下,英主要犯罪嫌疑人表示愿意通过谈判解决问题。谈判进展十分缓慢。张文彬经请示国务院和文化部领导,审时度势,在部署有关部门加紧展开案件取证的同时,积极组织制定具体可行的谈判方案。1998年1月24日,双方达成协议:对方承认全部文物的中国所有权。3000多件(套)走私文物终于在1998年4月回归祖国。这也是我国首次以法律武器为主、外交等手段为辅,与国际文物走私团伙斗争取得的重大胜利。对当前国际范围内走私中国文物犯罪产生了一定程度的震慑作用,维护了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坐在干涸的大运河上,张文彬表情凝重南水北调文物告急牵头提案急吁保护这次胜利,使我国打击文物走私犯罪的战线延长到国境之外,但张文彬断言:文物保护的主战场仍在国内。不断加强人们对文物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是整个文物保护战的攻坚任务。2002年12月27日,长江下游扬州段至天津的东线工程开工,南水北调工程拉开序幕。与此同时,一场文物抢救战也擂起了战鼓。满头银发的张文彬注视着地图,呈现在他眼前的是工程所经区域蓄含的文物宝藏:南水北调涉及中国古代文化、文明的核心地。其中中线工程总干渠连接着夏文化、商文化、周文化、楚文化、燕文化等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区域,是古人类生活最集中的区域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在丹江口水库二期工程淹没区,仅已知的需要抢救保护和发掘的文物点就有200多处。据估测,工程开工后,水库正常蓄水位将从现在的157米提高到170米,淹没范围将扩大约370平方公里。170米水位淹没区内的古墓有近万座之多,这意味着,从远古人类化石遗址到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武当山部分古建筑群等珍贵文物所在地,都将被永久淹没。沿线的文物保护部门节节告急,文物岌岌可危。张文彬意识到,这将是继三峡工程之后的又一场文物大抢救。早在本世纪初,张文彬就部署国家文物局和有关省市文物局,着手南水北调和西气东输工程的文物保护与考古发掘的前期准备工作。2004年7月,他又和现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单霁翔等同志共同起草提案,联名40多位全国政协委员,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迅速关注此事,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文物。该提案称:按照现行法律,任何一个建设项目开工之前,都要进行文物分布调查,在调查基础上对可能埋藏文物的地方进行勘探,根据勘探结果进行考古发掘,发掘结束后根据结果决定是否进行基本建设施工。然而,南水北调工程前期论证阶段,文物部门没能充分参与。在渠线设计中,虽然设计单位已经注意避开一些重要文物点,但是总干渠渠线的设计并没有征求省级文物行政部门的意见,南水北调总干渠的文物调查工作迟迟没有落实。加之过去文物调查依据的材料不全面,致使文物调查和保护难度空前巨大。这在三峡工程中已有前车之鉴。按照计划,2006年库区大坝全库蓄水,2008年向北京正式供水。对于水源库区来说,只剩下两年时间,所有居民搬迁、文物保护等任务都必须在此间内完成。南水北调工程的文物保护工作越发紧迫。“三峡考古是中国最大的文物抢救工程,由于工作量过大,给文物部门预留的工作时间过短,留下诸多遗憾。如今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工程又面临这种困境,令人痛心!”尽管如此,张文彬还是对政府相关部门寄予厚望:吸取三峡工程在文物保护方面的经验教训,建议在大型基本建设项目前期调研环评阶段建立文物评估制度,文物部门应当提前参与,尽最大努力确保祖国珍贵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文物保护抢救工作进展顺利。截至2005年底,共完成发掘4.41万平方米。其中,刘庄遗址因填补了先商文化发掘研究工作空白,荣获“200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8年9 月3日,张文彬在陕西乾陵视察指导文物保护工作。文化遗产不是城市发展的包袱而是城市发展的资本和动力无论是追索文物,还是文物抢救,都不是轻松的话题。在与张文彬近两个小时的交谈中,遗憾、痛心和无奈的情绪,始终萦绕在他的心头。2007年,张文彬随同全国政协考察团考察大运河时,看到由大运河衍生的官仓、会馆、驿站等古建筑,有的被岁月抹去迹象,有的在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中被“改头换面”,甚至毁坏殆尽。部分古运河河道以及与运河相关联的古代水利建筑,如船闸、堤岸、桥梁、码头等,均遭到不同程度的“建设性破坏”。附着在运河两岸及河上的民俗风情、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都散落在民间,逐渐消失……考察团成员焦急地呼吁:大运河的保护越早越快越好,力度越大越好。否则,那些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和自然生态环境就会不可避免地遭到破坏,运河文化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就会不复存在,这将是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2007年,被称为“京剧之家”、具有300年历史积淀的广和戏园(广和楼)及其周围庭院、店铺等,在北京前门大街的改造中被夷为平地。谈及此事,张文彬无奈地感慨:“又一个文化瑰宝消亡了,再复建也不过是一件假古董而已。”“北京是我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城市之一,迄今已有3000年的建城史和800年的建都史,其都城规划之严整,建筑之雄伟、规模之宏大,堪称中国古代都城乃至世界都城建设之最。但我们今天看到的也只是一些局部点线,很难完整感受到这座古城杰作所蕴涵的东方韵律之美,这是历史的遗憾。”张文彬忧心地说,现在很多地方借“加快旧城改造,改善人民生活”之名,大拆大建,不该拆的拆了,不该建的建了,很少顾及环境与文化的关系,文化遗产严重受损,城市文化内涵和历史时代的物证,像建筑垃圾一样被清理出城市!而盲目建设的“仿古一条街”、“巴黎广场”,使建筑的民族传统、地方特色不断消失。北京尚且如此,其他历史文化名城更可想而知了。在城市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发生矛盾时,该如何面对呢?张文彬一直在思考。2000年,发生在广州的城市建设重要文物建筑移动保护事例,让张文彬看到了希望。当年,广州市康王路要拓宽路面70米,清雍正时期著名的中外丝业公会“绵纶会馆”正处在要拓展的路面中央,是拆迁异地重建,还是改道绕行,困扰着文物部门和市政建设单位,经双方协商,反复论证,最终采取了整体平移方案。施工部门精心组织、文物部门全力配合,原会馆主体建筑被加固平移,顺利完成了整体平稳搬迁,既拓宽了路面,支持了城市建设,又保护了文化遗产。张文彬坚信,文化遗产不是城市发展的包袱,而是城市发展的资本和动力。只要决策者对文化遗产有正确的态度和认识,就会妥善处理好文物保护与建设的矛盾。(来源:检察日报2008年2月25日)先生千古,一路走好!

  • 2019-01-04 中国遗产

    中国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论坛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将于2019年1月12日(周六)在北京智珠寺(Temple东景缘)召开“中国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论坛”。论坛旨在积极探索文旅融合新形势下文化遗产保护活化利用之途径,总结分享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多种模式,整合相关优质资源并实现资源共享,全力构建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与可持续发展产学研交流合作平台,积极推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作出积极贡献。本次活动参会人数约100人,拟邀请国家文物局、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等相关领导,知名专家学者、乡村遗产酒店示范项目代表、活化利用优秀项目代表、地方政府代表等莅临现场,将以主题演讲、议题研讨、圆桌论坛等形式,共同探讨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的实践难题与有效经验。论坛相关事宜安排如下:一、会议组织主办单位: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协办单位:大地风景文旅集团承办单位:北京大地风景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有限公司 北京风景文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媒体支持单位:中国文物报、中国文化报、中国旅游报、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新社、新浪微博、执惠等场地支持:Temple东景缘场地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景山后街嵩祝院23号二、议程安排(拟定)三、拟邀请嘉宾参会对象包括地方政府代表、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成员代表、文旅产业从业人员、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专业机构、乡村遗产酒店2018年示范项目代表等。本次活动参会人数约100人。1、政府代表(拟邀30位)国家文物局、文化和旅游部领导,上海、浙江、广东、山西、陕西、河南、江西、云南、四川等地方政府领导。2、学界专家(拟邀10人)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专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等专家。3、文旅产业代表(拟邀40人)乡村遗产酒店代表、文旅企业代表、文旅投资机构等有关领域知名企业。4、社会组织代表(拟邀10人)文保志愿者、公益组织、社团机构等代表。5、媒体(拟邀10人)中国文物报、中国文化报、中国旅游报、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新社、新浪微博、执惠等媒体。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2019年01月03

  • 2018-10-19 中国遗产

    “中国观察——文物保护与利用”学术研讨会通知

    先生/女士:为推进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研究”(17@ZH018)的开展,充分了解国内文物保护利用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进展,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拟于2018年12月10日至13日在北京召开“中国观察——文物保护与利用”学术研讨会,诚挚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参加本次会议。现就会议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会议主题围绕文物资源和文物工作的战略定位,就当前文物保护利用中的热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展开深入交流与讨论,探索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理论体系和实现路径。二、会议内容会议讨论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我国文物资源的特点和价值认知研究;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文物保护利用传承体系;文物工作在国家“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总体布局中的地位与作用;文物学科建设与人才队伍培养;文物保护单位制度、文物登录制度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机制;文物保护利用的责权利关系;新时期博物馆的责任与使命;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和管理的总结与反思等;考古、保护、展示、传播等文物工作环节的探讨与评价;民间文物收藏、流通、作用发挥等;文物利用的现状、模式探索与政策、法律保障等;文物信息公开制度与传播服务能力建设;文物对外交流合作与文化软实力构建研究;新媒体背景下的文化遗产交流体系建设;文物舆情与传播力研究;文物与公众关系构建问题研究;国家宏观财政政策与文物经费使用和管理制度;土地与生态补偿、税费减免、PPP等相关制度在文物工作中的适用性探讨等;文物行业改革的方向和关键问题等;国家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文物工作新体制建设研究。 ……三、会议时间和地点1.时间:2018年12月10日至13日2.地点: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九楼报告厅(北京市朝阳区北四环东路高原街2号)3.会议议程10日下午,外地专家报到11日-12日,报告与研讨13日,疏散四、报名和投稿1.有意参会者,请于2018年11月10日前将报名信息、论文题目及中文摘要(500-1000字)发送至会务组邮箱fhgqzhilu@126.com,并于11月30日前提交论文全文。2.论文应紧扣会议主题和内容,字数控制在10000字内为宜,格式请参照《中国文化遗产》杂志论文体例。3.会务组将于11月15日前发送参会邀请函,并择优安排会议主题发言。五、食宿及交通安排会议用餐、住宿由会务组统一安排,住宿及往返交通原则上自理。六、联系方式何 流 010-84649755、1362107879余建立 13810632042刘爱河 13520720558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2018年10月18日

总数:48 首页 123456 末页 页数: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