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军:《国外气候变化与文化遗产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2022-07-14 浏览量:

尊敬的闫司长,各位专家、各位线上朋友,大家好!我今天讲的是国外气候变化与文化遗产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今天上午其实很多专家都已经谈到了我们面临气候变化的严峻性。在2020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年度报告当中,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前言中讲到,世界面临着极端天气的加剧,热浪、野火、风暴和洪水留下满目疮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生计。今天下午三个文物大省的专家学者也分享了我们国家面临的灾害和影响。在世界范围内,从1970年到2019年,全世界记录的大型灾害有11000多次,死亡有200多万人,同时造成了3.64万亿美元的损失。这个损失是十分严重的。


气候变化到底对文化遗产有什么样的影响?


下面就是我的汇报。我的汇报从三个方面给大家分享一下:第一,气候变化;第二,国外气候变化与文化遗产;第三,对我国的启示。



首先关于气候变化。

20世纪60年代人们首次证实地球升温是由人类排放二氧化碳造成的;1979年,“气候变化”这个词首次成为全球议题;1988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成立,这是在国际层面上成立这样的专业机构;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首次在国际公约层面定义了“气候变化”一词。由此,气候变化就成为一个具有特别意义,被国际社会全面接受的概念。按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定义,气候变化指在可比的时期内所观测到的,在自然气候变率之外的,直接或间接归因于人类活动改变全球气候大气成分,所导致的气候变化。强调的是由于人类活动所导致的气候变化。



国外气候变化与文化遗产


我汇报的第二个部分是国外气候变化与文化遗产,我准备从两个方面给大家分享一下:一是气候变化对文化遗产的影响;二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行动。


气候变化对文化遗产的影响,从右边的图片可以看得出来,下边的绿色曲线是一个理论值,如果没有人类活动的话,大家可以看到气候变化相对来说是平稳的。上面那个黑色的曲线就是实际观测到的图,大家可以看到人类活动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对于气候的升温造成多大的影响。




今天上午专家们也提到了,气候变化在历史上也有不断地波动。但是我们现在所面临的气候变化,是人类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给大气层注入这么多的温室气体所造成的气温急剧上升。这种急剧的上升对于生态环境来说,它没有一个长时间适应的过程,因此我们所面临的极端天气、极端自然灾害越来越多。


根据2021年统计,全世界有六分之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今天上午专家也说到,自然遗产面临的气候变化影响更加艰巨,有三分之一的自然遗产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从气候变化影响的类型来看,其实大家可以看到和我们日常面临的这些气候变化影响类型基本是一样的,像气温升高、湿度增加、降水减少,或者降水增加和强降水等等,都是我们平时遇得到的。不同的是什么呢?不同的是气候变化的强度和频度增加了,这个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挑战。换句话说,百年一遇和千年一遇的事件更多了。


来看右上两个图。左边叫做泰晤士河闸,右边是泰晤士河上英国著名的遗产威斯敏斯特宫。泰晤士河闸设立在伦敦的下游,为了保护伦敦免受洪水的威胁。一九五几年的时候,伦敦发生了一次洪水,造成了500多人的死亡,重大的经济损失。于是,英国政府在这个地方就设计了泰晤士河闸,一旦有极高的水位上升,威胁到伦敦安全的时候,泰晤士河闸就要关闭。泰晤士河闸是1980年代建成的,平均每年关闭两到三次。随着异常气候的频度和强度的增加,到2001年一年关闭了16次。根据英国科学家的推算,到本世纪末2100年,每年要关闭200次。同时,科学家们在讨论当时泰晤士河闸的设计是根据以往的气象规律,没有考虑到百年、千年一遇的灾害。现在由于百年、千年一遇的灾害多了以后,他们要重新设计河闸以便能够抵御千年一遇的洪水。另一个案例是下面的威尼斯,威尼斯也是对洪水和海平面升高非常敏感的世界遗产。左边图是威尼斯政府一直讨论要建立的防洪闸,建立这个防洪闸不但成本高,一定程度上还会影响城市景观,所以一直悬而未决。最近几年随着洪水带来的惨痛损失,威尼斯政府于2017年决定建立防洪闸。这就告诉我们,现在已经不是50年前的情况了。50年前气候更温和一些,但是现在我们所面临的无论是强度和频度都增加了。



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行动有哪些呢?从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签订了以后,各个国家政府都已经行动起来了,而且全世界有无数多的非政府组织、志愿者团体等等也都行动起来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行动非常之多,由于时间关系不能一一给大家统计出来。现在我给大家介绍的主要是这四个跟文化遗产比较相关的机构所采取的行动。


联合国


联合国在1992年的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协调各国政府进行应对气候灾害的行动。具体行动根据《京都议定书》和《巴黎协议》开展。联合国还成立了一个政府间的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这个专门委员会是专门负责为决策机构提供科学决策依据的。今天上午乔云飞院长也提到了这个部门的评估报告,每五年出一份,对我们参考价值比较高的是最新一期也就是第六版。同时在2019年这个组织还出台了一个文件叫地球升温1.5度,描绘了地球升温1.5度以后,我们所面临的状况到底是什么样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联合国机构中,是一个很特殊的机构。因为它有一个独特的优势,就是从事教育、科学、文化、信息和交流。因此,它可以通过教育、科学、文化等方面,来深度地影响各个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除此以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出台了一个很重要的文件,就是《气候变化问题行动战略》2017,这个文件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除此之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识到了地方和土著知识在应对气候变化时所起到的作用。因此他们开展了一个专项的项目,叫地方和土著知识项目。大家可以从右边的图片中看到,这是泰国海岛上的莫肯人,他们有一个传统的知识叫“第七重浪”,专门应对潮汐和海啸的传统知识。2004年印尼大海啸造成印度洋周边25万人死亡。当时莫肯人发现海水突然退去以后,沙滩上留有很多鱼,他们没有去沙滩捡鱼而是赶紧往高处撤退。虽然他们的村庄被海啸摧毁了,但是他们没有一个人伤亡。这就是传统知识告诉我们,历史上的教训通过一代一代传下来,对我们应对气候变化具有一定的价值。


世界遗产委员会


接下来是世界遗产委员会,它应对气候变化和进行遗产保护的关系更密切。首先看一下操作指南当中和遗产保护有关的内容。


1997年,也就是说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制定五周年的时候,操作指南中就已经反映出气候变化的内容。在2005年-2013年的修订版中,把气候变化作为环境压力的一种,在申遗文本当中缔约国要评估气候的变化,环境的压力对遗产的影响。在2015年到2021年的版本中,气候变化变成了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在管理评估、管理规划、遗产环境评估和影响评估等等各个方面都体现出气候变化对遗产的影响。


第二个比较重要的就是《世界遗产气候变化影响政策文件》,这个文件初稿是在2007年出版的。经过一段时间的修改,修订版在2021年出版了,并且在第44届遗产大会和去年缔约国大会上获得了批准。这个政策文件有五个指导原则、四个目标、五项实施措施,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看看这些文件。


还有世界遗产委员会通过各种活动,比如说专家会议、能力培养等等,来推广气候变化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一些理念和知识。由于内容非常多,只给大家选几个例子。除此之外,世界遗产委员会还出版了大量的出版物,有些出版物是专家会议的论文集,有一些是导则等等,这些都可以给大家作为参考。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


最后,给大家介绍的是ICOMOS,我们自己的组织。ICOMOS在应对气候变化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可以说是一个主力军。ICOMOS在这个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最重要的工作是ICOMOS作为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咨询团体,帮助世界遗产委员会制定规则、召开会议,在世界遗产领域方面开展了很多工作。



另外,在近期的ICOMOS大会上,大会决议当中也有专门关于气候变化方面的决议,比如说2020年的决议确定了2021-2024年这三年工作计划是以气候变化为主题,这也是为什么今年我们的4.18主题与气候变化有关。此外,像ICOMOS下面有很多的专业委员会。这些专业委员会也纷纷开展活动,在各个不同的领域来探讨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ICOMOS还成立了气候变化工作组,今天上午苏伯民院长也提到了这个事。工作组其中一个主要的工作是编写政策文件。在2019年的时候,ICOMOS出台了一个政策文件,大家可以看上面那本书,这本书是把气候变化和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第一次以最明确的方式,把文化遗产和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梳理得很清楚。其中有一个内容是把文物分成了六类,每一类文物对应每一类的气候变化,它们之间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气候变化对他们有什么样的破坏等等。那个表很长,大家如果感兴趣的话也可以看一看。



以上就是关于国际上应对气候变化和文化遗产方面的情况介绍。



对我国的启示


对我国的启示,我个人觉得比较突出的是两个方面


第一,加强风险管理;像我刚才提到的,我们面临的并不是影响的种类增加了,而是影响的频度和强度增加了,这需要我们对应对措施进行调整。我们的目标以前定位是50年一遇,100年一遇,可能现在要定位在千年一遇上。


右边的图片是在联合国层面上制定的2015-2030年仙台减少灾害风险框架。左边是《世界遗产灾害风险管理》,它是世界遗产四个资源手册中的一个。现在发布了中文版,且其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很有参考价值。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去看一看。


第二,发掘传统知识和智慧,应对气候变化。今天上午闫司长宣读宋新潮理事长的致辞上也提到这个事情,实际上传统的知识和智慧对我们应对气候变化还是有很多东西可以发掘的。包括上午闵庆文研究员所讲的农业遗产中也提到了一些传统智慧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所发挥的一些作用。我们中国的面积相当于欧洲的面积,有那么丰富的文化遗产,那么悠久的历史,我们的文化遗产也可以发掘出非常丰富的古代知识和智慧,把它应用到气候变化当中去。



以上就是我的汇报,谢谢大家!


文字内容经发言者审核

文字整理:卢靖婷


热文回顾

   

黄滋:《东南地区应对洪灾的遗产保护探讨》


刘文艳:《挑战与应对:气候变化影响下的长城保护》


杜启明:《气候变化与土遗址保护工作的几点思考》

乔云飞:《气候变化视角下我国不可移动文物暴雨灾害风险变化趋势》

白雪冰| 山西文保的实践与思考:灾后文物保护应处理好几个关系

苏伯民:《莫高窟应对气候变化的实践与策略》

闵庆文:《农业文化遗产与气候:影响、适应与服务》

会议精彩发言摘录——陈发虎《气候变化与人类扩散和文明演化:聚焦欧亚大陆》


分享到: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