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国际古迹遗址日系列“科普”——生存与毁灭: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经验教训

2022-04-22 浏览量:

类影响地球,地球也在影响人类。

工厂里高耸的烟囱,向大气环境中排出大量的温室气体。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说,全球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已上升1.2摄氏度,气候灾难迫使3000万人逃离家园。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研究报告《气候变化2022:影响、适应和脆弱性》说,随着气候变化的影响和风险日益增长,未来20年世界将面临多重气候危害。

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空气污染的加剧,以及传染性疾病传播风险的增加。

也许我们不需要拯救地球,但是我们需要拯救人类自己。历史上已经有无数的物种,用自己的经历阐释着环境与生存的关系。


6500万年前,地球上并无人类,居于“霸主”地位的生物是恐龙。虽然现在还不能确定当时到底出了什么大事儿,是火山持续喷发,还是陨石撞击地球,总之当时地球的气候变冷变干,导致恐龙们不适应新的环境而灭亡。只有少部分能飞的恐龙,在后来漫长的时段中进化成了鸟类,一直飞到了今天。

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展出的恐龙标本/unsplash网友kafai-liu

时间走到了800万年以前,可爱的大熊猫出现在了地球上,鼎盛时期发展到包括6个属的大家族,身影遍布今天的欧亚大陆。不过到了距今约250万年前的上新世晚期,第四纪大冰川期突然降临,地球再次变得干冷,熊猫家族遭到毁灭性打击。住在欧洲的成员,因不适应寒冷的气候全部绝灭,住在亚洲的熊猫嚼起了竹子躲过一劫。后来,在距今7万年前至1.17万年前的更新世晚期,发生了最后一次冰川期,熊猫喜欢吃的箭竹分布区域变小,大熊猫家族的大部分成员又一次灭绝。雪上加霜的是,那时候古人类已经发展壮大遍布全球,对大熊猫的生存构成威胁。不得已之下,大熊猫被迫一次又一次地搬家。最近数千年来,中国北方的大熊猫绝迹,南方的大熊猫分布区也骤然缩小,仅残存于四川、甘肃、陕西的崇山峻岭之中。

大熊猫/pexels网友laura the explaura

人类的祖先是怎么影响动物的活动呢?众所周知,50-60万年以前,北京猿人在周口店生活的时候看上了一个洞穴想要安家,同时有一群鬣狗也是这么想的。然后两者相争,北京猿人在火的帮助下赶走了鬣狗。不过人算不如天算,后来因为地质的变化加上风雪的侵蚀,这个山洞塌方了,北京猿人不得不寻找新的家园。

北京猿人曾经居住过的山洞/周口店遗址博物馆网站

转瞬到了5000年前,有一支古人选择了浙江良渚安家立业。良渚那个地方河流众多,雨量充沛,适合种稻米,但却常常发洪水。良渚人于是依山沿河修建水坝和人工湖,用水利系统满足防洪、蓄水、灌溉、运输等多种需求。但是防住了河流防不住海洋,当时气候变化,海平面逐渐上升,有专家推测,一度辉煌灿烂的良渚文明,覆灭于大海的入侵。

良渚水坝遗址/《良渚古城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名文件》

不单单沿海地区有水患,位于内陆的成都平原亦然。岷江从青藏高原一路而下,到了四川盆地就开始放飞自我,雨季水多发大水,旱季水少难灌溉。公元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在总结前人治水经验的基础上,在岷江出山的灌县修建了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多就用分水道泄洪,水少就用引水道灌溉,再用鱼嘴保证灌溉用水不管季节大致流量稳定,一举解决水旱两个问题,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都江堰都江鱼嘴/Ko Hon Chiu Vincent


地球环境有自己变化的规律,人类只能适应和利用这个规律让自己的生产生活更舒适,而不能放纵自身的行为导致气候的极端化。如果地球变得水深火热,没有人是安全的。恐龙、熊猫、北京猿人和良渚文化的兴衰告诉我们:地球长存,而不适应地球气候变化的生物和文明终将衰落;都江堰告诉我们,适应和利用自然规律,能够实现人类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人类的一举一动,各项工作都受到环境的影响,下一期我们要告诉大家,现在的人类,都遇到了哪些环境问题。



作者 | 杨逸尘

编辑|杨逸尘

审核|王   超


本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分享到: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