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让遗产“活起来”

2022-04-18 浏览量:

4月18日是一个特殊的节日,这一天在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倡导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国际古迹遗址日,旨在全球范围内宣传推广遗产保护理念,提升公众对世界遗产现实价值的认知。而随着时代和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媒体也开始成为传播和科普世界遗产的载体。在今年的这一天,腾讯就以视频的形式分别上线了《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世界遗产特辑和“了不起的中国世遗”两大活动,用视频让遗产“活”起来。


《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是腾讯携手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为青少年打造的公益项目,自2021年9月1日启动以来,持续邀请科学家、艺术家、时代楷模等名人名家给孩子们讲科学故事、谈艺术文化、分享成长经历,为青少年定制健康优质的网络内容。今年的418古迹遗址日,《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上线世界遗产特辑,特邀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院长柴晓明、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故宫博物院古建修缮中心原主任李永革,5位文化名家给孩子们讲述大运河、敦煌莫高窟、长城、北京中轴线、故宫等。了解课本里没有的历史,走近世界遗产和文物保护背后的故事。


大运河漂来了紫禁城?怎样造一座能移动的敦煌?万里长城到底有多长?北京中轴线不只是一条线?在故宫“搭积木”是种怎样的体验?以视频的形式讲述这些有趣的主题,不止对于孩子们来说有着新奇的吸引力,对父母和更广泛的公众而言,也是兼具高浓度知识含量和高强度趣味性的科普内容。



与此同时,随着《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世界遗产特辑的发布,借助5位文化名家的号召力,腾讯视频知识频道也上线了“了不起的中国世遗”专题征稿活动,聚焦中国56处世界遗产,邀请高校学者、文博爱好者、从业者等上百位“知识推荐官”从不同的视角以视频形式解读中国的世界遗产。

       


对于高校学者来说,将世界遗产的知识从线下课堂转移到线上视频中,不仅能够让更多人看到,也具有更强的互动性和“烟火气”。在这次活动中,复旦考古学教授高蒙河就和大家分享他作为良渚古城申遗亲历者的故事,讲述这座号称“中华第一城”的良渚古城在中华文明中到底是怎样的存在;复旦生态学教授赵斌也从气候变化的角度揭秘了为什么神农架会是珍稀动物的“伊甸园”。除此之外,腾讯视频的“知识推荐官”还有来自各个领域的文博从业者和爱好者,如热爱在博物馆做讲解志愿者的公务员巍巍,从程序员转行到文化领域的“画小二”以及00后的故宫“发烧友”——“故宫小小讲解员”等等。



中国作为世界遗产大国,关注和保护世界遗产是每个中华儿女的使命,而世界遗产如何更好地走向大众也是亟待回答的重要问题。在新时代,随着物质生活水平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国宝热”、“博物馆热”越发常见,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热情与日俱增,通过视频形式进行传统文化的科普和传播也已然成为趋势,这一趋势无论对从业者,还是公众而言都具有独特的意义。像腾讯这样的互联网企业积极参与其中是一种值得点赞的行为,能够为更多的文博从业者和爱好者提供向公众传递、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的渠道,也为公众走近世界遗产打开一扇更便捷、亲切的入口。

分享到: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