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应对气候变化、促进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倡议

2022-04-18 浏览量:

2022年4月18日,为响应本年度国际古迹遗址日“遗产与气候”主题,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遗产与气候”学术研讨会成功召开。百余名遗产管理者、研究者、实践者线下线上共聚,围绕应对气候变化、促进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充分讨论,展开真诚交流与智慧碰撞。


我们,所有与会者一致认为:


人类正在面对来自气候变化的巨大挑战。文化和自然遗产面临着因气候变化直接导致的极端天气、自然灾害以及次生灾害所带来的威胁。我们注意到,极端气候现象已经对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完整性、真实性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成为文化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关注的不利因素。


我们认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等机构在世界遗产保护的气候变化应对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我们作为遗产地管理者、遗产保护专业人员和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参与者,积极配合业务主管部门的统筹指导,高度赞赏各遗产地、学术研究机构和一线遗产工作者在我国遗产地气候变化应对、预防性保护、防灾减灾等行动中的有益探索。


鉴此,我们以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的名义向各团体会员单位、个人会员、以及文物保护行业广大从业机构与人员提出如下倡议:


一、主动呼应,树立理念

坚持“守护好全人类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秉持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充分认识到气候变化对文化遗产的现实与潜在影响。积极呼应《气候变化对世界遗产影响的政策文件》《我们过去的未来:文化遗产参与气候行动》等国际遗产文件,遵行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引领。


二、科技引领,研究先行

积极践行《“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坚持科技引领,结合自身开展的研究项目和保护工程,探索气候变化影响下文化遗产的预防性保护与应对技术,系统梳理不同类型灾害对不同本体材质和赋存环境遗产的潜在风险与影响。


三、预防优先,加强监测

为建立健全我国文化遗产空-天-地一体化监测机制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倡导预防性保护,探索遗产地的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技术方法与应对措施,加强监测、预警与信息共享,因地制宜提高保护管理工作的成效。


四、学科共融,交流互鉴

鼓励在遗产保护工作中建立跨自然、社会、人文领域视野,开展跨学科、跨领域交流合作,探索不同学术理论方法框架下的气候变化影响应对工作模式,共享实践经验。


五、公益为先,身体力行

作为文化遗产从业者,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践行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理念,参与开展知识普及和专业培训。在文物保护工程中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践行国家减碳目标,探索使用环保材料与技术,创造更多遗产保护与可持续、绿色发展有机结合的优秀案例。


我们期待,遗产保护者与社会各界人士一道,携手努力,推动中国气候变化应对和遗产保护事业共同发展,赓续中华文脉,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分享到: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