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

WORLD HERITAGE

CHINESE NATIONAL COMMITTEE FOR 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MONUMENTS AND SITES

文化、遗产与气候变化全球联合会议观察

2021-12-13 浏览量:


一、会议背景


2021年12月6日至10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联合主办的“文化、遗产与气候变化全球联合会议”在线上成功举行。


本次会议是全球范围内以气候变化和文化遗产为主题召开的最高规格的学术研讨,旨在号召全世界关注文化、人类历史等要素与当下日益严重的气候变化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明晰气候变化大背景下文化与遗产的角色定位,探索以文化和遗产为媒介缓解与适应气候变化的方式。


自2019年启动筹备以来,中国在本次会议的筹备过程扮演了关键角色。国家文物局为本次会议给予了资金支持;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ICOMOS China)在筹备过程中提供了建设性意见,并推荐中方专家参会,由ICOMOS China青年专家代表张柔然作发言。


本次会议还得到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地方政府促进可持续发展组织(ICLEL)、德国联邦政府环境基金会(DBU)、瑞士联邦文化部(FOC)的支持。


二、会议议题


本次会议下设三个主题,分别是“气候变化与知识体系:文化、遗产和气候变化的系统性联系”,“气候变化及影响:文化和遗产的损伤与适应”,“气候变化与遗产解决方案:文化和遗产在另类可持续未来和革命性改变中所扮演的角色”。会议围绕以上三个主题,邀请了世界范围内文化、遗产与气候变化领域内的专家学者进行交流和讨论。


(一)

文化多样,地方智慧


沙德里克·齐里克热教授发言


帕桑·多玛·夏尔巴博士发言


蒂姆·柯蒂斯博士发言


乔蒂·霍萨格拉哈进行发言


首日的“气候变化与知识体系:文化、遗产和气候变化的系统性联系”讨论环节由世界遗产中心副主任乔蒂·霍萨格拉哈(Jyoti Hosagrahar)主持,来自南非开普敦大学考古系主任沙德里克·齐里克热教授(Shadreck Chirikure),原住民研究和发展中心(CIPRED)执行主任帕桑·多玛·夏尔巴博士(Pasang Dolma Sherpa),UNESCO非物质遗产部门主任蒂姆·柯蒂斯博士(Tim Curtis)参与了讨论。与会嘉宾围绕着“气候大背景下加强遗产地原住民的传统知识体系的方式”“原住民传统知识体系与当代科学知识体系的整合与交流方式”“原住民传统知识和实践如何应对气候变化”“极端气候变化影响原住民的知识和实践体系的方式”“当代社区如何学习并利用原住民传统知识进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如何推广不同文化、不同地区的原住民及社区应对气候变化的经验和成果”等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与会嘉宾认为,对于世界范围内不同地区和不同文明的原住民知识体系的关注不能只流于形式。相反,我们应该全面、深入地了解原住民知识体系所处的社会文化和环境大背景,认识知识体系代际间的传承模式,从教育着手,实现对于原住民知识体系和实践模式的保护与传承。知识体系之间不应存在着明显的优劣之分,尊重文化多样性,尊重不同地区、文明的原住民知识体系有着充分的必要性,当代国际社会应当尊重、学习不同知识体系的优点,通过自下而上的工作模式,从不同文明和地区的基层实践总汲取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法和灵感。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由于全球各个地区的地理、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不存在一个统一应对气候变化的“范式”,在此情况下,国际社会应当重视遗产的作用,通过遗产的内在文化联系,唤起不同文明、不同地区社群和原住民对于传统知识体系的关注,互相沟通,加强协作,共同推进全球气候变化的缓和与应对工作。


(二)

学科合作,因地制宜


加布里埃拉·莫拉·纳瓦罗发言


布兰达·埃克乌泽尔博士发言


阿齐兹·巴鲁奇教授发言


梅·卡萨尔教授发言


第二日讨论以“气候变化及影响:文化和遗产的损失、伤害与适应”为主题,由ICOMOS气候变化与文化遗产气候专员威尔·梅盖瑞(Will Megarry)博士主持,墨西哥国家人类历史研究院,墨西哥国家遗产保护协调委员会保护研究部副主任加布里埃拉·莫拉·纳瓦罗(Gabriela Mora Navarro),伦敦大学学院可持续遗产研究所主任梅·卡萨尔教授(May Cassar),忧思科学家联盟气候科学主任布兰达·埃克乌泽尔博士(Brenda Ekwuzel),法国昂热大学环境与景观地理专业阿齐兹·巴鲁奇教授(Aziz Ballouche)参与了讨论。与会者就“不同语言文化语境下‘影响’(Impacts)一词的含义区分及重要性”“气候变化的长期影响和短期影响的处理方式”“如何从历史上的气候变化事件学习应对影响的经验和教训”“如何在气候变化全球性影响的大背景下加强区域性对话”等议题展开了对谈。


与会专家认为,当下,气候变化及其所造成的影响已经远远不是单一国家或是学科所能够处理应对的。以此为背景,为更好地处理气候变化所造成的影响,不同国家、不同学科需要加强交流与合作,深化对于气候变化议题的了解,形成共识。在文化与遗产层面,气候变化的长期影响和短期影响对于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遗产有着明显的区别。因此,在相关议题的讨论中,亟需采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视点,在学习吸收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融合对当下时代的现实情况所造成的变化的考虑,从而更全面细致地应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与会专家肯定了当下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不同组织和社区在应对气候变化影响中所做出的努力,然而道阻且长,我们需不断加强气候变化大背景下的跨学科、跨地区交流与协作,纳入包括年轻一代在内的利益相关者,加强对于相关研究项目的支持,在以人为本的科学观念的指导下看待气候变化及影响。


张柔然教授于讨论分享环节发言


会议期间,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青年专家,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张柔然受邀参加了会议讨论分享环节,以“气候变化下的中国世界遗产地”为题,向来自世界各地的遗产及气候学者分享了中国世界遗产地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方面所完成的工作,揭示了中国世界遗产地所面临的气候变化的困难与挑战,同时对于未来的学术和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三)

未雨绸缪,警示未来


罗宾·康宁汉姆教授发言


萨米尔·阿卜杜拉博士发言


若希特·吉格雅苏博士发言


阿里阿德涅·格罗宁发言


钱德拉·辛格博士发言



大会最后一日的讨论主题为“气候变化与遗产解决方案:另类可持续未来和革命性改变下的文化和遗产角色”。由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工作组联合主任黛博拉·罗伯茨博士(Debra Roberts)主持,英国杜伦大学文化遗产考古行为准则和实践UNESCO教席持有人罗宾·康宁汉姆教授(Robin Coningham),ICOMOS叙利亚与伊拉克工作组主任萨米尔·阿卜杜拉博士(Samir Abdulac),国际文化财产保护及修复研究中心若希特·吉格雅苏博士(Rohit Jigyasu),授粉基金会首席执行官阿里阿德涅·格罗宁(Ariadne Gorring),印度人居研究中心环境与可持续性学部高级研究顾问钱德拉·辛格博士(Chandni Singh)参与了讨论,与会嘉宾围绕着“如何能从历史、文化和遗产中汲取应对气候变化的教训和经验”“阻碍知识及经验传播的障碍和挑战”“调动文化和遗产在应对气候变化的作用”等议题进行了讨论。


与会专家认为,过去历史带给我们的不止有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同时也蕴含着失败的教训。在历史的不同阶段,位于世界不同地区的不同文明也曾与影响着整个世界的自然灾害和危及斗争过,所留下的文化与遗产则是当时的人类努力的见证。当下,人类应该明确自己能够从过去的历史和遗产中学到什么,认识到历史经验和气候变化等灾害的动态属性,跨越历史知识的时空界限,实现历史经验的学习、传播与交流。气候变化是个动态的过程,当下,气候变化的自身影响和所带来的次生灾害尚未对世界范围的每一个个体产生威胁,人类在进行决策时往往只重视短期规划的作用,忽视了长期决策的影响。然而越是这样,就越需要提高警惕,未雨绸缪,才能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战役中取得先机。此外,人类应学习历史,立足现在,展望未来,通过跨学科合作和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交流,制定合理可行的实践目标,以促进文化和遗产在应对气候变化变化中的作用。


近年来,气候变化及其次生灾害的影响凸显,已成为国际社会最关注的全球性问题之一,越来越多的国家、国际性组织、学科开始逐步参与到对于气候变化的研究和应对工作中。从UNESCO正在推动更新的《气候变化行动政策文件》到ICOMOS以气候变化为主题的未来三年科学计划的开展,遗产保护学界也在逐步开展气候变化大背景下的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旨在以文化与遗产为媒介,达成以《巴黎气候变化协定》为代表的国际性文件的要求。


当下,我国文物系统已开展了一系列气候变化背景下文化遗产保护的尝试,呼应国际议题,提供中国方案,但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作为中国国家委员会,ICOMOS China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我们将以本次会议的成功召开为契机,进一步在以气候变化为代表的关键议题上发出中国声音,为国内外的遗产工作者和学者提供交流和互动的平台。


(作者:付梓杰)

分享到: